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仁者不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11)

仁者不忧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今译】孔子说:“智慧高的人不会疑惑,仁德好的人没有忧愁,勇气大的人啥都不怕。”

【心得】在《论语》中,同样的话还出现在《宪问》篇里,而且记述的内容更详,对当时的语境也有所提及: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道有三方面内容,即“仁”、“知(通智)”、“勇”。如果能有高尚的仁德便不会忧愁(烦恼),如果能有超人的智慧便不会疑惑,如果能有足够的勇气则没有令他惧怕的事。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人格,能同时做到因“仁”而“不忧”、因“知”而“不惑”、因“勇”而“不惧”,就可以承担起一个仁者的社会责任,有胆有识有分寸地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也就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孔子认为这三种人格标准很高,连他自己也做不到。但子贡认为,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他其实足以为世人楷模。
为什么仁者能没有忧愁或烦恼呢?我们知道,人有烦恼多因私欲得不到满足。人的欲望有所不同,各种欲望的满足都是受到条件限制的。所以,富人和穷人,名人、官员和平头百姓,各有各的欲望,也各有各的烦恼。从许多调查统计的结果看,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现状的满意度,总是差不多,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按朱熹的说法,“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论语集注》)孔子以“克己复礼”(《颜渊》)来诠释仁的最高追求,所谓“克己”,就是祛除私欲。私欲既除,则心胸豁达、目标远大,不会为小利而斤斤计较,自然就减少了心里面的不平衡,减少了烦恼和忧愁。常言说的“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等,大抵也是这样的意思。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有人整天想尽办法搂钱、纵欲,财富积累到吓人的程度,日子过得极尽奢华,几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但他们的心里并不快乐,甚至会为了一点小事,如若情场或酒场失意,就铤而走险杀人或自残,表现出因长期抑郁而导致的严重心理变态。与之相反,有些人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生活中会遇到窘迫,但是他们心怀天下、广施爱心,日子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经常沉浸在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够获得的那种满足和快乐之中。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人格差别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可帮助我们理解“仁者无忧”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经常说到并加劲培养的君子,不是指一般大众而言,而是指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指统治阶级的成员。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就明确体现了阶级或社会地位的差别,体现了属于不同阶级或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人格和道德标准。“小人”指社会底层的大众,在孔子所处的封建时代,如果他们能够“怀土”、“怀惠”、“喻于利”,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社会的安定就有了保障。而身居社会上层的“君子”,手中掌握着治理“小人”的权力,如果他们不是“怀德”、“怀刑”、“喻于义”,而是以权谋私胡作非为,社会就乱套了,“小人”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当然,现代社会要求并趋于人人平等,以社会地位划分“君子”与“小人”的界线逐渐模糊。有些基层社会成员可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些社会地位虽高却道德败坏的人只能被称之为“小人”,为人人所不齿。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和监督所谓“精英”的德性表现,因为他们掌握的权力与社会资源应该与其承担的义务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道德标准反倒会成为他们欺下瞒上的口实。
孔子还说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同上)这说明,孔子认为“仁”、“知”、“勇”三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这三种人格中,“仁”是最高的,是统帅其他两项的,所以“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以“仁者”能够“安仁”,而“知者”只能“利仁。”(《里仁》)作为社会上层的君子,并不见得都是仁者,所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说明,是不是仁者还是要靠自律和修为。但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局限性。在他那个时代,“小人”不具备做“仁者”的资格和条件,社会也不需要“小人”成为“仁者”。时至今日,这个说法已过时了。我们需要一个人人皆仁的社会,而且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现实中一般民众的道德表现不见得低于“精英”阶层。只不过,道德表现与社会地位不相匹配,高者不高低者不低,这种有悖于健康社会常理、常规、常态的现象,不是我们期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31 , Processed in 0.01462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