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成“仁”之难》:不知其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成“仁”之难》(1)

不知其仁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今译】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不肯罢休继续追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负责管理军务,至于他仁或不仁我不清楚。”孟武伯又问:“冉有怎么样?”孔子说:“冉有这个人,有千户人家的采邑封地、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世家,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仁或不仁我不了解。”孟武伯再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可以让他穿着礼服在朝廷为官,专门从事外交工作,至于他仁或不仁我不晓得。”

【心得】孟武伯,姓孟孙,名彘,鲁国人,其家族是曾操控鲁国政权的“三家”(又称“三桓”)之一,“武”是谥号。孟武伯的父亲孟懿子,曾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后来承袭大夫爵位,成为孟氏家族的首领。《论语》中有孟懿子和孟武伯分别向孔子问孝的记录。(《为政》)有人据此推测他们父子不和。(参见高专诚著《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月第1版)也有人说孟懿子非礼、孟武伯不孝,所以孔子分别答以“无违”和“父母惟其疾之忧”,带有对他们批评的意味。(参见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8月第1版)在这一章里,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个人的德性,是不是达到了仁人的标准,孔子一概回答不知。李泽厚猜想“孟武伯问这几位孔子的著名学生,大概是想挑选他们去做官。”(《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我想是有点疏忽了。因为,当时三个人都正在从政。子路先是在鲁国担任季氏的家臣,后到卫国,当过蒲和孔悝的邑宰,最终在战场上结缨而死。冉有则长期为季氏宰。公西赤果然出使齐国,成了鲁国的外交官。鲁国“三家”分别是季氏、孟氏、叔氏,其中季氏权势最重。以当时的情势,已在季氏做了官的子路和冉有,以及已“束带立于朝”的公西赤,都不大可能被孟氏家族当墙角挖去。至于孟武伯了解他们三人德性的真实目的,因史料匮乏,我们已是无从得知。而孔子为什么一概以“不知”作为回答,有人认为“以武伯学浅,不可轻与言仁”(《论语传注》,作者不详,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我不知此说有没有道理。但我赞同李泽厚先生的一个观点:“孔子答话表明强调‘仁’并非某些才能本领,强调将‘仁’与才能、本领区别开来,于此可窥‘仁’作为心理本体的真义。”(《论语今读》)我们在现实中不难看到,能耐大的不一定德性就好。尤其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作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仁,不是容易达到的。谁是不是仁者,也不可轻易做出断定。即便是对长期受他教育的弟子,如子路、冉有、公西赤等,也概莫能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22 , Processed in 0.01882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