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成“仁”之难》: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成“仁”之难》(4)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今译】孔子说:“把我比作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而不厌烦,用他们的思想去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可以说的也就这么多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所学不到的。”

【心得】也许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称作圣人和仁人,或者把他与圣人、仁人相提并论,所以孔子多有自谦否定之语。《论语》中除这一段外,还有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的弟子子贡就评论他是谦虚:“夫子自道也。”(《宪问》)另外,有一位任“太宰”的官与子贡对话,问:“你们老师是圣人吧?怎么有那么多本事呀?”子贡回答:“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所以使他多才多能。”孔子得知后批评子贡,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家境贫寒,为谋生才学会许多干粗活的技能。你们以为做个君子需要很多技能吗?不需要很多。”(《子罕》)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反对把他比作圣人或仁人,而且他认为,自己距离君子的标准也还有欠缺。
为什么孔子创立了仁学,并一贯身体力行和宣传弘扬为仁之道,却一再表示自己不够仁人的资格?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孔子始终认为,谦逊是君子的重要风范。“谦”才能“恭”,才能“宽”,才能“尊贤而容众”(《子张》)。孔子反对诸侯、大夫僭越礼制,也瞧不起那些妄自尊大的知识分子。他还认为仁人君子不必能言善辩(《公冶长》),说到做不到是可耻的(《宪问》)。他用自己谦逊的人品,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二是孔子一贯倡导虚心好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他教育弟子要“不耻下问”(《公冶长》),要亲近仁人(《学而》),最好与仁人做邻居(《里仁》),以便随时向他们学习。他担心自己在学习方面赶不上别人,最怕学得不扎实把学到的东西再丢到脑后(《子罕》)。他认为自己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只是喜爱古代文化,能够勤奋求学而已(《述而》)。有这样的虚心,他自然不会以他所推崇的圣人、仁人来自比或自诩。三是,在孔子的话里,可能还多少隐含着对社会的失望。孔子追求仁的最高目标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孔子认为他所处的春秋末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已不存在圣人和仁人生存的土壤。他说:圣人,我已见不到了;能见到君子一样的人物,就不错了。完美的人,我已见不到了;能见到仍在坚守一定道德准则的人,就不错了。在现在这种平白说假话、把空虚当充实、明明贫贱却偏要炫富的虚伪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已是很难很难的啦。(《述而》)因为对社会状况失望,孔子对个人达仁成圣的可能性也感到失望,所以他说:我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仁人,别拿我跟他们相比。但他并未彻底悲观,更未彻底消沉,而是继续“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在今天学习的。
有人会说:“社会都已经这样了,我能怎么样?”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只要大家都从自我做起,别怕个人吃亏,努力去践行高尚的品德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情况自然会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51 , Processed in 0.01237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