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成“仁”之难》:仁比死还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成“仁”之难》(7)

仁比死还难


【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今译】孔子说:“普通民众对为仁的态度,比遇见水灾、火灾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在水火灾害中,我见过被淹死、烧死的人,但我没见过因为仁而丧命的人。”

【心得】对“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句,学者们有两种解释。比较传统的解释是,老百姓对仁的需要,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这种解释之所以被多数人采纳,可能与朱熹的话语权有关。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此一解释意义很好,但我觉得与原文语法有些不通。另一种解释,较早的出自魏晋玄学家王弼之口:“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8月第1版)当代学者南怀瑾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说:“一般人一提到仁义的事,那种惧怕的心理比怕水火还更厉害,水会淹死人,火会烧死人,所以人看到水火会怕。”(《南怀瑾选集》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月第1版)本文采取这一种解释。
从表面看,孔子是说蹈仁比蹈水火容易,因为水火能致人死,而仁不能。但细分析之,其实不然。连能夺人命的水火之灾都豁出去受了,却依然不能以身践仁,这不是仁比死还难吗?按常理来说,无论是统治者实施仁政,还是为仁成为社会风气,都对普通民众有好处,应该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但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惧怕和躲避呢?我想来想去,孔子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出于两种原因。一是统治者把为仁当成对老百姓的单方面要求,成了大家的沉重负担。你在上面为所欲为、胡作非为,却给我规定了许多戒律,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动辄得咎,心里自然不会舒服。二是社会风气败坏,坏人得志,好人吃亏,就像现在路上救人却被诬为肇事者而无法脱身,赔了钱还百口莫辩,谁还敢再做好事呢?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想想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经对着子路感叹:“知德者鲜矣!”(《卫灵公》)他还说过:“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同上)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孔子为之忧心忡忡,焦虑万分,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想质问大家:为仁是不会死人的,你们为什么不为呢?可是孔子还太天真,不知活着有时比死更不容易。有位朋友曾发出豪言:“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这话并不纯粹是玩笑。
人活着就要图生计,难免整日忙忙碌碌。如果想活得好一点,还得与别人激烈竞争。如果想成为一个仁者,那更不易了。首先,你得完全放下私欲,拓展心怀,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吃亏、遭人误解、经受打击都不计较,依然乐呵呵地去做。其次,你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有关社会知识,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好心还得把事办好。再是,你要切实负起责任,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事情办好了大家受益,办不好你首当其中受到责难。即使别人不为难你,你自己跟自己也过不去。看看看看,这有多难,哪里有一死那么简单?
不过,人要活得有点意思,不难能有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43 , Processed in 0.01435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