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四海一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对联创作第1讲:“怎样作对联”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05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越递 <br/>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br/>  1.阶升法 <br/>  请看下联: <br/>  坐、请坐、请上坐;<br/>  茶、泡茶、泡好茶。 <br/>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br/>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br/>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br/>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br/>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br/>  2.阶降法 <br/>  请看下联: <br/>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br/>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br/>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br/>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br/>  例如: <br/>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br/>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br/>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4\">四十二、物色 <br/>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br/>  如下联: <br/>  鹅黄鸭绿鸡冠紫;<br/>  鹭白鸦青鹤顶红。 <br/>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br/>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br/>  赤面赤心扶赤帝;<br/>  青灯青史映青山。 <br/>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br/>  请看下联: <br/>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br/>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br/>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5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5\">四十四、方位 <br/>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br/>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br/>  大江东去;<br/>  爽气西来。 <br/>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br/>  再看下联: <br/>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br/>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br/>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br/>  再看下联: <br/>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br/>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br/>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越调.天净沙、南宁青秀山风景区(新韵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6\">四十五、虚词 <br/>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br/>  请看下联: <br/>  君恩似海矣;<br/>  臣节如山乎。 <br/>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br/>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br/>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br/>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br/>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28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六、联绵 <br/>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br/>  例如: <br/>  独抱琵琶寻旧曲;<br/>  数教鹦鹉念新词。 <br/>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br/>  再如: <br/>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br/>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br/><br/>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br/>  福州春意亭联: <br/>  莺啼燕语芳菲节;<br/>  蝶影蜂声浪漫诗。 <br/><br/>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br/>  有情终配鸳鸯侣;<br/>  相爱总结连理枝。 <br/><br/>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br/><br/>  雪里梅花红烂漫;<br/>  霜间竹叶碧玲珑。 <br/>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8\">四十八、其他 <br/>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br/>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 <br/>---------------------------------------------------------------------- -<br/>  1.倒顺法 <br/>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br/>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br/>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br/>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br/>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br/>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br/>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br/>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br/>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1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9\">2.制谜法 <br/>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br/>  (1)联中隐字 <br/>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br/>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br/>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br/>  (2)联中隐事 <br/>  雄鸡鲤鱼猪婆肉;<br/>  香菇木耳曲子耙。 <br/>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br/>  (3)联中隐物 <br/>  万顷波涛乘骑过;<br/>  不胜将军弃甲逃。 <br/>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br/>  (4)联中隐物指事 <br/>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br/>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br/>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2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00\">3.易词法 <br/>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br/>  请看: <br/>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br/>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br/>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br/>  请看下面一副联: <br/>  复生,不复生矣;<br/>  有为,安有为哉。 <br/>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01\">4.同出法<br/>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br/>  如: <br/>  荷叶莲花藕;<br/>  真丝蛹茧蚕。 <br/>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br/><br/>5.连环法 <br/>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br/>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br/>  点灯登阁各攻书;<br/>  移椅倚桐同赏月。 <br/>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br/>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br/>  炭黑火红灰似雪;<br/>  谷黄米白饭如霜。 <br/>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11 | 只看该作者
6.落帘法 <br/>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br/>  请看下联: <br/>  教无所教偏成教;<br/>  官不成官却是官。 <br/>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br/>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br/>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br/>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br/>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br/>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br/>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br/>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br/>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31 | 只看该作者
7.卷帘法 <br/>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br/>  例如: <br/>  回日楼台非甲帐;<br/>  去时冠剑是丁年。 <br/>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br/><br/>  8.脱靴法<br/>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br/>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br/>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br/>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50 | 只看该作者
9.婉曲法 <br/>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br/>  请看一副旧联: <br/>  月无贫富家家有;<br/>  燕不炎凉岁岁来。 <br/>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br/><br/>  10.同划法 <br/>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br/>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br/>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br/>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br/>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br/>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9 21:09 , Processed in 0.05720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