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6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门外谈宫论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5: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中国音乐辞典》解释传统的宫调有四种含义,一.律,声调系统的宫调;二.琴律系统的琴调;三.工尺谱系统的宫调;四.词曲和南北曲系统的宫调。古今常有学者将原本泾渭分明的宫调混为一谈。拙文只涉及到上述第四类“词曲和南北曲系统的宫调”。首先我们必须对词曲范畴业已存在的宫调一词作出界定。这就是:

1.南宋词曲的七宫十二调:隋唐时所用的二十八宫调宫,到了南宋时代,一般只用七宫十二调,七宫是:黄钟宫、汕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双、黄钟羽、商调(见宋张炎《词源》)。
2.金元的六宫十一调: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吕、正宫、道宫为六宫;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宫调、商调、越调、双调为十六调。

3.元末南曲的十三宫: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大石调、小石调、商角调、商调、越调、双调。
4.清代南北曲的九宫,就是五宫四调: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大石调(小石调)、商调、越调、双调。

   事实是散曲更接近下层百姓官僚,宫调有那么复杂吗?古代的歌唱,都是“化文为乐”,“观辞而唱”,并没有与歌辞相对应的音乐谱,没有独立的乐谱,宫调怎能存在?对此曲学大师,吴梅先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原了宫调的本来面目:“宫调之理,词家往往仅守旧谱中分类之体,固未尝不是。但宫调究竟是何物(件?),举世且莫名其妙,岂非一绝大难解之事?余以一言定之曰: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简而言之,宫调曾用来分类,宫调是管色的高低,与歌唱本身无关,更与歌辞剧文无涉。古今睿智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盲目固守旧说。自吴梅先生此论以后,很多昆曲家,都接受了这一科学的观点。
金代留传下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第一
【仙吕调】醉落鬼缠铃--引词--整金冠--风吹荷叶--尾。
【般涉调】哨遍--耍孩儿--太平赚--柘枝令--墙头花--尾。
【仙吕调】赏花时--尾。
【仙吕调】醉落魂。
【黄钟调】侍香金童--尾。
【高平调】木兰花。
【仙吕调】醉落魂--尾。
【商调】玉抱肚--尾。
【双调】文如锦---尾。
【仙吕调】点绛唇缠---风吹荷叶---醉溪婆---尾。
【中吕调】惜黄花---尾。
【大石调】恋香衾--尾.
【般涉调】夜游宫。
【大石调】吴音子---吴音子。
【中吕调】碧牡丹---尾。
【中吕调】鹘打兔--尾。
【仙吕调】正花冠---尾。
【仙吕调】绣带儿--尾。
【仙吕调】赏花时---尾。
【大石调】梅梢月。
【大石调】玉翼蝉。
【双调】豆叶黄---搅筝琶--庆宣和--尾。
【正宫】虞美人缠--应天长--万金台--尾。
【正宫调】应天长--尾。
【般涉调】墙头花--尾。
【中吕调】牧羊关--尾。
【中吕调】碧牡丹--尾。
【越调】上平西缠令--斗鹌鹑--雪里梅--尾。
【大石调】吴音子--尾。
【般涉调】哨遍缠令--急曲子--尾。
【商调】定风波--尾。

   以上完全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每一个句号后,必须换韵。只要换韵就必须换宫调,哪怕是用同一个【宫调】,只要换韵,也必须再一次标注宫调。诸宫调虽曰宫调其实是有调无宫,这里的“调”表示韵,或许也用来表示调式和调高。
    再比如元杂剧,众所周知杂剧每本四折,每一折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换韵必须另起一折。请看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楔子【仙吕】赏花时(真文韵)。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一半儿--后庭花--青哥儿--寄生草--赚煞。全折用尤侯韵一韵到底。
第二折【南吕】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贺新郎--窦虾蟆--隔尾--牧羊关--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全折用齐微韵。
第三折【正宫】端正好--衮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全折用先天韵。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沉醉东风--乔牌儿--雁儿落--德胜令--川拔棹  --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鸳鸯煞尾。全折用皆来韵。


   作为曲学爱好者、创作者多数人对元曲宫调的实际标注情况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现代人整理出版的曲学作品集、曲论等书籍。很少的人见到,元人作品集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很多人未曾能看到元人作品刊印的原貌。而专业学者做学问必须占有原始资料,或者第一手材料。就拿散曲来说元代刊行的选集,仅流传下来《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生太平乐府》、《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和《梨园按试乐府新论》四种。其中《梨园按试乐府新论》,套曲沿用金元诸宫调和杂剧做法标上宫调和曲牌,而散曲小令没有宫调,只有曲牌;无名氏编《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只收小令,不收套曲,因此均不著宫调,只著曲牌;另外两本书《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都是杨昭英选编、不仅收录元散曲,也收录了少量的宋词,该书中词、曲全部标注宫调。
   民国32年出版的由任忠敏卢前选编的中国第一本《元曲三百首》也没有宫调,该书今人增选了二十首套曲,也没有一首标注宫调。

   吴梅先生说,笛子有个六孔,计有七音。他们是:
1.小工调:仙宫吕、南宫吕、中宫吕、正宫吕、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角调、越调、般涉调属之。其中有彼此互见者,即两调可以通用。
2.凡调:南宫吕、黄钟吕、尚角调、商调、仙吕宫属之。

3.六调:正宫调、双调属之。
4.正工调:双调属之。
5.乙字调:双调属之。
6.尺  调:仙吕宫、中吕宫、正宫、道宫、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属之’  
7.上  调:南吕宫、商调、越调属之。
    以上,吴梅厘清了“音乐范畴的宫调和曲唱伴奏的笛色”两者的对应关系。可见词、曲标注的“宫调”,仅仅代表其伴奏音乐的调式、调高,与“歌唱之文字”没有关系。用生活中(不太专业)的话说,“词、曲宫调”反映的是简谱1、2、3、4、5、6、7.

    如此简单明了的问题,自元代以来到今天被曲学家、词曲家,音乐学家搞得越来越复杂、越解释越迷糊,让人如坠五里云雾。即便是吴梅早就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还是有人把词曲的宫调与音乐乐理的宫调混为一谈。


结论:
1.在剧曲、套曲中,宫调表示换韵、调式和调高;
2.散曲小令本无宫调,后来借用套曲做法标出宫调,但与填词无关。
3.词曲宫调,与唱无直接关系,它与伴唱音乐密不可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28 18:48:22 | 只看该作者
谢楚山老师,好资料收藏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28 18:52:3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楚山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28 19:18:47 | 只看该作者
真真的受益匪浅,好文章,有出处,有依据,收藏学习了,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29 15:27:21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谢谢楚山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30 19:13:47 | 只看该作者
再来欣赏,慢慢品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12 17:25:28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品读。。再次谢谢老兄。。顺祝冬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1: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 风清气爽 的帖子

风清气爽:谢楚山老师,好资料收藏学了 (2013-11-28 18:48)
多谢风清气爽。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1: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 长堤老树 的帖子

长堤老树:拜读。楚山辛苦了! (2013-11-28 18:52)
多谢老哥光临,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1: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 兔喜雨 的帖子

兔喜雨:认真学习。。谢谢楚山兄。。 (2013-11-29 15:27)
多谢兔弟关照!遥祝 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2-22 21:56:26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多看到这样的好帖子,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15 16:53 , Processed in 0.02348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