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柳下惠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感想(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45:4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平水韵
      在中华诗词论坛上,我还看到了孙逐明先生的一段话:“由于切韵体系根本不记载古音的实际音值,因此所谓隋唐时期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声韵美是后世人不可能知道和领略的。后代的人使用平水韵,实际上是各自用自己的方言去切古音,只是个别字音类别的归属根据平水韵作了调整而已,湖南人领略的实际上是湘方言的声韵美,江西人领略的实际上是赣方言的声韵美〔惟个别字眼的读音作了调整〕,余可类推。它能使得所有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方言欣赏领略自己熟悉的声韵美,至于个别字眼的声韵不合和调整的不便,就可以容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平水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平水韵不可废的根本原因”。
      孙逐明先生是学者,对音韵学有深入的研究。我是很敬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54:07 | 只看该作者
眼下,有些朋友不知道唐诗宋词如何读,实际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的工具书。譬如:《康熙字典》、《辞源》、《王力古汉语词典》等。大唐子民,当年也是南腔北调,今天如是。所以,陆法言编“切韵”,就是要“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这个方法今天也适用。切韵、与今天的拼音,都能够大致接近所谓的唐音。这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9:24:50 | 只看该作者
唐诗读音的2个问题
1.我们能畅快读的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明月,低头思故乡。”
2.个别字读不准的
王之涣:“黄河远上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清溪向三,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李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汪伦送我情。“
其中,只有“白、笛、发、峡、忽、及”需要查。还有“望”字,平仄两读
读诗写诗,也是学习过程,谁都不能生而知之。不能放懒等现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9:39:10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这里不存在新旧韵之争。用什么韵,是个人的自由,把作品写好,才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5:26:09 | 只看该作者
清代徐增《而庵诗话》载:“作诗须被人骂过几年,才有进步。若追逐时好,以博一日之名,则朝华夕萎,不能久也。”又:“或问余曰:‘诗如何方得新?’余曰:‘君不见古人诗乎?千馀年来常在人目前而不厌。今人诗甫脱稿,便觉尘腐毕集。以古人学古,今人不学古,故欲新必须学古’。”诚哉是言!温故而知新,学古而不泥古,“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唐李德裕),得人生之况味,入情境之深广,行活泼之笔态,唐诗妙之所以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5:28:53 | 只看该作者
今人正在思索的东西,前人几乎都已说过。有人说,古诗难写,到老摇手。但相反的说法也有。
   譬如:“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二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盖古体地位宽馀,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著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袁枚《随园诗话》)
对于近体诗为何历久而不衰,古人也谈得很清楚:老杜以后,至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于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赵翼《瓯北诗话》)
可见,个人修为取向不同,所言者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7:07 , Processed in 0.01519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