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color=\"#008080\"> <b>〖窦融经营河西五郡〗<br/> </b>历史是一座宝库,其蕴藏之丰取之不尽?历史又是一面镜子,它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作用。从王莽新朝溃灭(公元二十三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窦融以河西五郡大将军名号,经营黄河以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金城五郡长达十四年之久。在今天看来,窦融经营河西五郡的举措,客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史鉴价值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br/> 一、采取稳定社会的举措<br/> 窦融在经营河西五郡之初,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隗嚣称王陇右、卢芳与匈奴联兵扰掠北部边疆?羌人寇掠金城、陇西?匈奴胁迫西域各族东寇,河西郡县城门常常昼闭。在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窦融为稳定河西地区社会,首先运用权谋,断然改变了河西各郡郡守权均力齐、各自为政状况,使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将军之位,并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于自己一人之手,又把各郡豪杰、名士抚纳于自己翼羽之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使经营河西的活动有了政治保证。其次,窦融从一开始就大力扩充步兵和骑兵,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在平日“厉兵秣马”,而战时则与各郡郡守共同率兵出征,且屡战屡胜,遂使河西五郡出现了“兵马精强”局面。第三,为防御南面的羌人、北面的匈奴、西面的西域各族扰掠,窦融健全了由郡县、都尉府、塞、部和燧等军事机构构成的边防防御、警戒体系,并制定和严格实行了《塞上烽火品约》边防守备条例,为保障社会安定和居民的安心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br/> 二、多方开展生产活动<br/> 窦融在河西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上,窦融把地方郡县和军队分为两个管理系统。在地方郡一级设“农都尉”,县一级设“田吏”,并由这些农官具体负责农耕事务。在军队系统,实行军屯制度,具体屯垦事务由军事长官兼理。当时河西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二十多个,大体可分为麦、米、谷、豆四大类,其情况可与农业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并驾齐驱。<br/> 河西五郡地区,自古林木稀少,天然绿洲常常遭受沙尘暴侵袭,植被保护问题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窦融时期,曾通过采取严令“吏民毋得伐树木”措施来保护环境,从保护林木入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历史上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表率。为了发展五郡畜牧业,大将军府曾设置了“牧师苑”,专们负责畜牧事务,同时又颁布了禁杀马牛的政令,用来保护役畜。在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当窦融等前往洛阳晋见光武帝时,在路上所驱赶的马牛羊就多得满山遍野,而仅用来拉车的马就有四千多匹。<br/> 在窦融经营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马拉的大木轮车已经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建武八年(公元三十二年),窦融攻打隗嚣时,所出动运输辎重的马拉木轮车就达五千多辆。商业贸易也有了显著发展,仅有姑臧(今武威市)地方,就已开辟了专门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而且每天开放四次,其交易之盛可见一斑。<br/> 三、实行“宽和”的民族政策<br/> 窦融对河西五郡境内的羌、小月氏、秦胡(匈奴化的秦人后裔)和卢水胡(黑河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等实行“宽和”政策,一方面招抚游徙不定的各畜牧民族,安置他们定居、“田作”,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牲畜从政策上给予保护,严令禁止征调各少数民族的马、牛服徭役,因此各族民众纷纷归附。当时,窦融还允许各少数民族民众参与姑臧市场的商品交易活动,从而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欢心”和拥护。<br/> 窦融的苦心经营,促使河西五郡出现了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以上卓著业绩表明,窦融对河西五郡的经营,堪称历史上西部区域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很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br/> <b>〖窦氏孔雀屏中选〗</b><br/> 语出《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br/> 故事说,唐高祖(李渊)皇后窦氏,是京兆始平人,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之时,满头青发垂过颈项。3岁时,头发已经长得与身体一样长短了。周武帝特别喜爱、重视她,把她养于宫中。当时,周武帝娶突厥女为皇后,不甚恩宠。窦氏尚年幼,悄悄对周武帝说:“如今,国家四边疆界并不安定,突厥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抑制自己的感情,好生抚慰皇后,以天下苍生为念。只要得到突厥的援助,江南、关东一带就不足为虑了。”周武帝对她的建议颇以为是,毫无保留地采纳了。窦氏的父亲窦毅听到这个消息,对妻子长公主说:“这个女儿的才貌如此出众不凡,千万不要随便许配给人。应当给她找一个贤德的丈夫。”于是,在门前屏风上画两只孔雀,有公子前来求婚,就发给每人两支箭,规定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许婚。前后有数十人都没能射中。唐高祖(李渊)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也赶来求婚,比别人来的晚。他发出两支箭,各射中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很高兴,将女儿许配给他。<br/> “雀屏中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表示择婿许婚。<br/> 《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br/>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br/> <b>〖窦德玄实话实说〗<br/> </b>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是不是原因之一?<br/> 皇帝以诚待臣下,臣下以诚待皇帝,这在唐朝蔚然成风。<br/> 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高宗称赞答得好。<br/> 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臣不可以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唐之所以强盛有很多原因,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是不是原因之一?<br/> <b><br/>【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窦大夫祠楹联】</b><br/>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上兰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西临汾河水,东边是华北工学院,景色秀丽。窦大夫名仇,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东和阳曲黄寨一带。为官期间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深得民众拥戴。在晋国内外名望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不同而被杀。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边上将人晋国时,被窦大夫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十分气愤,便“临河而返”不入晋。至今晋城市南40公里仍有一村名拦车镇,镇北有孔子回车庙。窦大夫死后,当地百姓为铭记他凿泉修渠之功,建祠世代祭祀。<br/> 窦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br/> 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别,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br/> 窦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br/> 山光悦鸟性;<br/> 潭影空人心,<br/> ??佚名题窦大夫祠寒泉<br/>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br/>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山。<br/> ??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br/> 窦大夫祠献殿原悬有三大名匠匾额,分别为“泽被苍生”、“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现在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整妥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窦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br/> <b>窦宗融烈士</b><br/> 窦宗融(1895-1931.8.27),字世雄,又字时寻,甘肃省榆中县人。幼读私塾,后随岳父到敦煌县继续读书。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br/>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11月赴兰州,当了警察。在与好友张一悟的经常接触中,接受了革命思想。<br/> 大革命时期,1925年经张推荐去杨虎城部当兵。不久与该部咨议兼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魏野畴取得联系,并进入该校学习。同年冬从事中共党组织的军运工作。1926年冯玉祥国民军第2军独立骑兵一施扩充势力,遵照中共党组织指示到该部,任1团2营营长,以其合法身份继续从事兵运工作。后该旅改编为冯玉祥统辖的国民革命军第19军。在该部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赫光领导下进行秘密活动,利用军阀混战之机作了许多工作。<b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5月,中共山西特委军委书记谷雄一到平定,具体实施和领导该部兵变。他积极配合赫光在内部加紧进行兵变的各项准备工作。7月4日该部1200余官兵起义成功。7月5日起义部队在山西盂县清城村外进行了整编,经中共中央批准,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任命为副军长。7月8日率部在盂县上社镇歼灭了敌地方武装,11日抵达五台县柏兰镇,生擒敌保安队全部,一路连战皆捷。7月17日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建立革命根据地。不久,国民党新编第1师师长策划向红24军诈降阴谋。红24军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并轻信谎言,决定由他陪同军政治委员谷雄一亲往敌军驻地受降。8月9日中敌阴谋被捕,押往北平国民党陆海空军司令行营军法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多次审讯、威逼、利诱、拷打,从容自若,坚贞不屈。<br/> 1931年8月27日,被杀害于北平西直门外护城河边,牺牲时36岁。<br/> <b>窦朝宗烈士<br/> </b>窦朝宗(1907-1931),原名窦祖海,代号吴恕,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和胞弟窦中、未婚妻余佩芬参加六安土地革命斗争。1928年在六安县立初级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在上海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br/>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六安县立初级中学。1928年在学校参加六安学生运动。1929年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秘密交通员。1931年10月,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时,被派回苏区参加红军工作。先后担任红25军第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73师政治委员。同年冬,在苏区“肃反”运动中和余佩芬、窦中同时被错杀,时年24岁。中国共产党窦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br/> <b>窦克难烈士<br/> </b>窦克难(1908-1931.11),原名祖文,又名窦克兰、杜克南,化名薛英,安徽省六安县西河口乡郝家集人。1917年9岁时入进步知识分子王鼐雄私塾就读,以聪明的天资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成绩斐然,被王誉为“窦家千里驹,终非池中物。”1927年在六安县立中学由吴岱新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br/>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入独山六安第四高等小学插班,后入六安县立中学。<b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任共青团六安县立中学支部书记,先后培养一批优秀骨干。后发起成立校学生会,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秘密传阅进步刊物,利用节日,以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名义分别发表纪念宣言,张贴“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混战”的标语。1929年春,当选为六安学生联合会主席,主持起草学联宣言,号召广大青年参加革命。在学校内和各地青工、青农、店员、学生中普遍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著作,讨论时事,交流思想。同年夏当选为共青团六安、霍山两县代表,出席了团中央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6日以共青团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身份出席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郝家集老母猪岭召开的成立大会,参与制定六霍秋收起义计划。不久在河西组织农民起义,策应独山暴动。1930年2月调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秘书,主持六霍干部训练班工作,为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1930年6月随六安中心县委转战商南。1931年1月任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常委。4月任中共皖西北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皖西北特委党报委员会书记兼党报委员会书记、主编,负责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为设立苏维埃印刷公司,编印《赤色先锋》团刊,聘请特委通讯员,工农通讯员,出版《山花》半月刊,《红旗》三日刊及《党的初步建设》等,并编辑各种小册子,编印多种宣传品。在特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苏维埃周报》等,并编辑各种小册子,编印多种宣传品。在特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苏维埃周报》,少共特委创办了《赤色先锋》,妇委创办了《鲁森堡》周刊,霍山县委创办了《雪花报》,商城县委创办了《咆哮》旬刊和群众性的《红日》半月刊、《红日》5日刊、《红日》画报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以革命报刊宣传鼓动群众,报导革命动态,还参与编写和审定苏区学校课本,为中共皖西北特委创办的向忠发学校(即党校)、军事政治学校、模范学校、女校讲课,帮助建立列宁文化室、列宁小学和群众戏剧团体,推动和发展区乡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1931年6月调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11月中旬到皖西北道委机关开会,途经麻埠梁山寨时被逮捕,12月张国焘搞内部“肃反”扩大化时,和革命伴侣赵慧嫒一起被错杀于麻埠,时年23岁。<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夫妻两人均得以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编入《中华英烈传》。近代民主革命窦姓高级将领、革命烈士<br/> </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2 18:17: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