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错穷养了儿富养了女更可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了个帖子《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作者提出“穷养儿”使孩子“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富养女儿,使孩子养成“骄娇二气”,成为与人相处的障碍。其实,“穷养与富养”对于富裕阶层与工薪阶层、贫困阶层有着不同的含义。“穷与富”并非仅指物质。

  穷:是指给男孩子提供足够的磨练意志的机会,而不是精神上的匮乏,物质上缺少必要的保障。生活里的物质享用,对于孩子的“进取心”就好比鱼饵,完全没有或者过少就钓不上鱼一样,都难以激发孩子进取心。为什么大量穷人的孩子虽然“穷养了”,可还是缺乏进取意识。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贫瘠的,即没有高质量物质生活的清晰概念,也没有追求高质量生活能力。

  穷人有穷人的“穷养”,富人有富人的“穷养”。穷人家的孩子穷养,物质天生匮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孩子精神也“贫穷”。许多贫穷父母认为,“穷养”孩子就是放任,什么都不管。穷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如果不注重孩子精神上的培养,那就无所谓“穷养与富养”,怎么养都行了。笔者有个学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可姑娘穿着虽然朴素,父母却在只有40平米左右的一室家里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写字台和一个书架。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每天饭后,老两口不分冬夏都出去“散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不受影响的学习空间。

  这个孩子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个公派出国留学读博的机会,可是她处了两年多的对象不能出去,孩子非常困惑,在出国深造与在国内就业结婚之间徘徊,于是回到学校找到笔者,寻求答案。当时笔者正要去上课,就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老师的位置上,闭上眼睛从你入中学时开始回忆,一会告诉老师你都想到了什么……”。下课回来,这个孩子告诉笔者,她决定了。笔者问她:“你都想到了什么?”她说:“闭上眼睛,都是爸爸、妈妈寒风中远去的背影”。她去留学了,她选择了自己与父母愿望的交集。

  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时家访,许多工薪阶层的家里,除了孩子的书包,几乎看不到书报,甚至看不到纸笔。近年来,工薪阶层的学生家里,仍然看不到多少有品位的书报,有几本用来消遣的画报,就算“不俗”了。有电脑的不多,多数只有手机,也都是用来娱乐的。全家的精神活动就是齐奏“下里巴人”。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成长,就象人类基因作用一样,继承的远远大于变异的。想出一个“吃书”的孩子谈何容易。此类家庭是纯穷养孩子,物质精神均匮乏。

  富裕家庭的“穷养”是华人世界只有答案没有结果的话题。因为国人的理性永远战胜不了本能。爹想“穷养”,妈不干。爹妈干了,爷爷奶奶不干。爹妈、爷爷奶奶达成共识了,姥爷、姥姥“釜底抽薪”。所以华人世界的绝大多数富人富不过三代。有人说这是华人富于感情,不过遮羞布而已。什么感情?把孩子弄废的感情?不过是把孩子当宠物,通过满足宠物,得到需要的宠物反应而已。

  中西富裕阶层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世袭富裕阶层已经过了原始积累的巧取豪夺阶段,进入了公平竞争的法制社会。新贵们更是在公平的法制环境里,靠个人努力成就地位。而公平竞争靠什么?靠实力。所以西方的贵族子弟,即是崇尚尊重个性的文化使然,也是家族企业的生存需要,沿袭家族事业和荣誉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本事和努力。所以能够真正做到“穷养”。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没有人“釜底抽薪”。就是有人想巴结权贵,有权的受着全社会的监督,领不了这份情;有钱的,人家自己能够做的事不做,是为了培养孩子,你“坑害”人家的孩子,还指望人家领你的情!

  中国人则不然,老子怎么发的财,孩子虽然不知详情,却也知道个大概。在他们的意识里,富裕的生活并不只有个人努力这一条路,老子就不是靠“合法本事”发的财,你要晚辈辛苦地学“正当本事”,孩子当然不干了。富贵人家多败儿,大多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想“穷养儿”常常被人巴结“釜底抽薪”。“穷养”是为了历练孩子,要想孩子得到锻炼就得放手让孩子独立,可是时下中国新富们发财的途径充满着“特色”,结怨太多,不敢放手。即便没有什么仇人,也因为这是一个崇尚不劳而获的社会,有钱主即是风险。所以,新贵们宁肯把孩子送到他们整天不离嘴诅咒的美国,也不敢放在身边让孩子自由生活。因此,中国的富人“穷养儿”缺乏社会环境。

  目前,“穷养儿”对于时下的中产阶层或许最具实际意义。这个阶层的父母,具有一定的财富,但获得的途径比较大众化,因此没有什么仇人。财富又不多得值得别人冒生命危险去绑架他们的孩子,不用惧怕被人报复,因此社会环境适合。剩下的就是家长们的观念了。中产阶层家庭的财富足够作“鱼饵”,钓(吊)起孩子们追求高物质生活的胃口。但这鱼饵要是很轻易地就送到孩子的嘴里,孩子们也不必“追求”什么,渐渐地会蜕变成寄生虫。所以,中产阶层的“穷养儿”不应该是简单地对物质的节制,而是应该让孩子通过个人的努力寻求物质满足。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那就是千万不要用物质奖赏来鼓励孩子学习”学习是一种需要恒定意向的心理活动,一时的激情没法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物品或金钱作为刺激,只会减弱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活动。被动地学习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事实上,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他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孩子进入中学后(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可由母亲接替),完全可以让孩子筹划家里的日常生活,安排家里的日常活动,给家人分工,父母只要提出建议即可。如果与孩子发生意见分歧,若非原则问题,只要孩子能够提出家长无法说服的理由,就应该尽量尊重孩子意见。由孩子分担的家务,应该是尽量需要时间不长,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旨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穷养儿”的本质就是尽可能别去替孩子做他们已经能够做的事,让孩子尽可能早的通过主持生活,增强生活的主角意识与生活能力。如果只把“穷养儿”理解为对孩子物质上的节制,那就不是“穷养”,而是“虐养”。孩子体会不到凭借自己努力满足对物质的渴望,就会不择手段地满足私欲。因此到外面偷抢的案例并非个案吧!

  富:是拓展女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姑娘眼界开阔,而不是对什么都感觉到新奇。绝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富”,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富养女孩”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为了避免被物欲诱惑,饮鸩止渴地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另一个不言而喻的目的,就是使女孩子将来能够对婚姻有一个较高质量(物质方面)的追求。旨在通过满足孩子物欲,抗拒不以婚姻为目的的诱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婚姻蓝图。可试想,倘若按着这种目的,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家庭有资格“富养女”?穷人家的女儿并不会因为贫穷欲望也萎缩。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富养女”是建立在作婚姻寄生角色的前提下的。不是以培养女孩子独立生存为目的的“富养”。富者丰富也。增长的更多应该是见识,而不能是物质上的穷奢极欲。

  尽可能地满足姑娘的物欲,是“富养女”的一个最大的误区。穷养男孩子也好,富养女孩子也罢,都重在途径。西人教育孩子,就没有这么明显的性别指向差异。女孩子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家务”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做家务,就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学习,就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果真如此吗?教育专业人士的跟踪研究结果是,适当从事家务的孩子,不但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高于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普遍高于从不做家务的孩子。但孩子做家务应该秉承一个原则,就是时间相对较短,有一定难度。那些长时间重复的家务,休息日让孩子偶尔体会体会即可。不适合经常让孩子来做。

  “家务教育”要男女有别。家里添置什么大件生活用品,修理个上水或者下水,家具布置、家用电路布置(家长若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可让孩子动手操作)等,可辅助指导男孩子来完成。烧菜、做饭男孩子也有必要学,但学会即可。除非孩子自己有愿望,不必强求质量。也不必要求孩子长期从事这种家务(但需要间或让孩子巩固所学,不能学会了就再也不做了)。

  中国人生活里大多没有体育锻炼时间。许多西方国家,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名牌大学没有体育课,可是体育设施却非常齐全,完全免费公益性开放,并有专业人员现场免费公益性指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不健康,社会怎么可能健康。而健康的“细胞”是人组成的,体育锻炼,增强健康水平,也是必要的家务。作父亲的,不但自己要有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儿子或女儿进行体育锻炼。至少应该坚持到孩子上中学,能够独自锻炼为止。

  笔者半个来世纪,体育锻炼不辍,就是刚刚可以踉跄跑步时,父亲就带着跑步形成的良好习惯,教育从孩子一降生就开始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与上什么学校、什么课外班几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到是往往决定于学前的家教。家教成功,孩子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反之,填鸭似的教育只能是劳民伤财的一厢情愿。体育锻炼也是精神调谐的最佳方式,没有体育锻炼意识的灵魂是有缺陷的。

  女孩子的“富养”除了教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对物质的满足外,还必须教会孩子高雅的生活情调。“富养女”绝不只是女儿的事,相当多的还是身教。父母间举案齐眉(至少有孩子在眼前时应该如此),谈吐高雅,言谈举止有度有节,良好的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健康的起居规律、以文化学习为特征的进取意识等等),都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许多平民人家的孩子攀高枝,最终的结果大多是悲剧,根源就在于“父母这第一任老师不合格”。粗俗的父母给孩子的家庭环境,无论物质多么丰富,都是地道的“穷养”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是埋在钱堆里,也刻上了终生抹去的“穷”痕迹。

  女孩子家庭主妇的地位是社会角色,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是人生理的需求。一高品位的家庭主妇,是个非常辛苦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角色。这需要终生学习,尚且力不从心。而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父母这第一任老师才能教给孩子。可是看看那些家庭悲剧的女主角,一但步入婚姻,就开始只享受不进取。所以女孩子婚姻的悲剧一半以上是父母造成的。

  “富养女”也可以象“穷养儿”一样,让孩子主持家务。并根据主持家务的质量决定满足孩子多少物质要求。只是形式应该有性别差异。平日里应该让女孩子有一种日常家务,比如擦地、洗碗、布置餐桌等(坚持每天做的一两项即可,其他活动可间或去做)。还应该有固定项目,比如每周至少要手洗一次衣服(至少包括一件自己的衣物和一件父母的衣物),周末至少做一天“一日三餐”,从采购到烹调都由孩子做主,父母不可参与,但必须指导孩子根据什么设置一日三餐。让懂得根据用餐人的口味,生活习惯,健康状态,用餐形式(是家庭便餐还是聚餐、宴请宾客)等因素来设计三餐内容。知道家人远行、劳累、休息日、节假日、纪念日、远行归来都应该用什么餐。三餐设计与用餐过程,是最佳的调谐和谐家庭关系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家庭主妇不懂这个道理,把个家庭用餐弄得象完成任务一样,几乎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三餐设计另文探讨)。

  男孩子的品位在原则上,女孩子的品位在细节上。女孩子小时候,母亲就要引导孩子,与母亲一起去给回家的父亲开门(开门有学问,不是可以随意就开的),给父亲拿拖鞋,接下父亲手里的包,饭后给父亲按按肩,给母亲捶捶背。记住每个家人的生日或家庭纪念日(家庭纪念日搞好了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设计纪念活动。总之让孩子早日体会家庭角色,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动力。

  中国女人的婚姻悲剧,大多是其母亲溺爱的结果。这些母亲认为,让孩子学会家务,孩子将来就会挨累。尤其是那些自己一辈子操持家务的母亲更是如此。却从没有把自己勤于家务(首先得有家)与收获联系在一起。笔者的一个师范同学女儿离了婚,一次席间谈起婚姻话题,笔者谈起“富养女”的观点,包括这个女儿离了婚的女同学在内的所有女同学几乎都同声说出“凭什么呀”!

  她们争论半晌,见笔者不出声渐渐停了下来,看着笔者。笔者告诉那个女儿离了婚的女同学:“我知道你的女儿为什么被抛弃了!”想不劳而获,你们以为这个世界上的男人都是傻子吗?凭什么?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女人要什么你们不知道?要被抛弃?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庭主妇,给丈夫一些别的女人所不能给的东西,才是维系家庭的有效措施。如果躺在床上就是女人的全部家庭义务,那么男人岂不随处都可以有家。任什么?就凭你要孩子有个“家”。笔者说得很重,可是在席上的所有女同学几乎没有再“抗议”。

  给女儿一个家,是天下父母“富养女”的终极目标。如果你想通过尽力满足女儿对物质需求来“富养”,达到让女儿攀高枝,嫁入豪门,不用说一个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就是富贵人家的女孩子,她们的个人生活最终也必然是悲剧。

  “富养女”是为了培养女孩子富贵的气质,为她们未来的家庭生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爱,付出即是“索取”。一分付出,一分爱。虽然爱是相互的,你有爱,你付出未必就一定不会被感情抛弃,但是不付出,没有爱,家庭出现悲剧有什么奇怪的么!

  对家庭的付出,不是傻干。前面笔者提到:“家庭主妇,是个非常辛苦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角色。”一个在职场上如鱼得水的女人,未必有个幸福的家庭,可一个家庭幸福的女人,大多在职场上差不到哪去。前文关于“富养女”的观点,就是要增强女孩子家庭主妇的技术素养。有一个幸福家庭的女人是最富有的。否则她有多少钱,只能算一个富人,却绝对不是一个“富有的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10:09 , Processed in 0.01090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