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诗歌美的一些杂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3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style="FONT-SIZE: 16px" id="blogDetailDiv">
<p>关于诗歌美的一些杂想:</p>
<p> </p>
<p>1、诗歌的美需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共同塑造,这就好比光有外表美或者光有内在美皆不能算是美的,内外皆美才是最美。形式是目前格律体新诗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内容是一切诗歌存在的理由。诗歌的形式是节奏、韵律、声调、结构的整体表现;诗歌的内容包括意义、意象、情感等让读者去理解和感悟的东西。诗歌的美既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也要注意形式的表现。</p>
<p> </p>
<p>2、诗的世界是语言、意象、情趣三者之间和谐的音乐化关系,境界需要语言、意象、情趣的契合来共同谱写。诗的内容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单纯的感性不深刻,单纯的理性不生动,境界需要感性的生动,还需要理性的升华。语言、意象、情趣三者的和谐及两两的关联,便是境界、意境、格律的实质。</p>
<p> </p>
<p>3、超然之境:物是物,我是我,超然物外;忘我之境:物非物,我非我,物我两忘。情景之显隐: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p>
<p> </p>
<p>4、不管怎么论证,只要别把诗歌的音乐性论证没了,那一切都还可以讨论!诗歌之所以为诗歌,音乐性应该放在第一位,诗意应该紧接其后成为同等重要的诗歌元素,无此两条准则,诗将不诗。“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抒发情感的了,我们把这种带有强烈原始激情的、音乐性十足的文体称之为“诗歌”,不重视这个,那你写的就不是“诗”!我们必须先确认其写的是“诗”,然后才可论其优劣,失去音乐性的“诗”就不能称其为“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几种诗体,历史上也确实有其根源,但诗歌的音乐性和对诗意的要求,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否定不了的,否则你还是自己给自己写的东西安一个名字吧,那样的诗是没人认可的。诗歌确实有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但这个形式不在于严格的限制,而在于其音乐性。陆游的《示儿》就是一首典型的非诗情画意见长,而是形式使其成为诗歌的例子,其近乎大白话的内容借助五言绝句的形式而流传千古。另外一种例子,离骚、楚辞、汉赋其形式看似重诗意而轻形式,但其骨子里的音乐性却是十足的,且深受诗人重视,否则就不用加那么多的衬字了。后面的宋词、元曲更是对律诗在形式上的解放,但其骨子里的音乐性比之律诗、乐府更强!诗意是个什么?一种意象、一种情趣。它需要一种美妙的形式把它表达、表现出来。什么才能表达和表现那种迷人的意象和骚动的情趣呢?只有能“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音乐性十足的“诗体”!诗歌的音乐性是其美学本质,也是其形式的本质;诗意是诗歌存在的目的,非文体本身,比之音乐性对诗歌文体的重要性却还隔了一层。 </p>
<p> </p>
<p>5、“音步”,是由英语诗歌的轻重律借鉴过来的;法语没有轻重律,故法语诗歌就没有“音步”一说;汉语也没有轻重律,故汉语诗歌也没有“音步”一说。“程式化的音步”,我的理解是“换了个腔调念经”,本质还是念经,有违新诗的革命理想。新诗的理想应该是自由和美!自由和美都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格律论述的单纯是诗歌的形式,“形式的自由”和“形式的美”是可以谐调的。“形式的自由”要求表情达意在语言方面的灵活性;“形式的美”则更多的体现在听觉的音乐性上(主要是节奏和韵律),除此之外“形式的美”还包括视觉上的词句、章节等结构形式的美。自由和美是可以完美结合的,她要求我们去探寻诗歌的美学本质,重建诗歌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这些不需要复杂,有简单明了、灵活自由、音韵和谐的规范就行了。我欣赏的格律体新诗之格律不能用“程式化音步”或“形式化音步”这样的词来捆绑,我欣赏的格律体新诗之格律是自由意志下音乐美的内敛或张扬。它更像是舞蹈,又像是歌曲;它是自由的,它是唯美的!单从格律来说,我主张“作诗如作曲”,自由而有法度。我所说的“自由意志”是指我们确定的格律规范应该给语言的自由表达以足够的宽容度,要能充分表现各种复杂的情绪节奏,并非指自由体新诗。</p>
<p> </p>
<p>6、形式节奏实际是纯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以约定俗成的字数划分音步,以半逗律划分节奏。<br/>意义节奏实际是字词意义的自然节奏,以字词自然的意义单位划分音步,以朗诵的自然停延划分节奏。<br/>两者完美的结合是:以意义节奏划分为本,以半逗律为停延,抛弃固定的字数限制,调整每半句的字词使之符合音乐节奏。如此使得自由体也有了格律,格律体也有了自由,其区别只在于格律严谨与否,结构对称与否。</p>
<p> </p>
<p>7、“音步的划分不应破坏词语的意义结构”这个说法有待商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停延不应破坏字词的意义结构”。停顿和音步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有些关联,但不是每一个音步都须停顿的,在不需停顿的音步上这点可以自由,而在字词意义结构中间硬性分割才会显得不谐调。</p>
<p> </p>
<p>8、诗歌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格律是形式的范畴;而形式有听觉上的,也有视觉上的,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形式最好分别论述方能将格律的东西理得清楚。</p>
<p> </p>
<p>9、确实诗歌的格律美首重音乐的节奏美感,意义的节奏确有不确定性。但不应该是音乐节奏为先,而应该以意义的节奏为先,我们应主动去调整意义的节奏使其符合音乐的节奏,这涉及我前面说的诗歌表达的自由之理想。在这里我也借用一下先生的“停延”一说,将写好的诗句做出微调,让停延前的音步加上停延所形成的意义节奏符合整体的音乐节奏,我觉得以“半逗律”划分最好。其实意义节奏的划分不一定非要等长,只需要合拍就不违反音乐的节奏,这从一些长短不一的词牌的节奏就能推导出来。</p>
<p> </p>
<p>10、节奏一词如今的外延确实够乱的,但恢复其本源,不就是人类远古的祖先们敲打的木棒或石头吗?敲打的快慢是可变的,但只要其暗含的规律没乱就是和谐的,那暗含的规律就是节奏。不同的规律就有不同的节奏。一首诗中暗含的规律也就是这首诗的节奏模式,这种模式会在人的心中形成一种规律性的预期,随着诗句地不断继续,这种预期不断地产生,并被不断地证实,如此就让人潜意识中主观的节奏跟这客观的节奏相和谐,由此产生愉悦;但如果这种预期被打破,就会让人产生不适的感觉,或惊觉、或失落、或反感、或烦乱,用得好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效果。</p>
<p> </p>
<p>11、音乐的节奏是纯形式化的声音的和谐规律;而诗歌的节奏既有形式化的音乐节奏,还有自然语言的意义节奏。诗歌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产生于同异相错综、相对应、相承接,全同全异、同异杂乱皆不能产生节奏,故诗歌形式化的音乐节奏因选择的同异的差别而具备不同的节奏个性;诗歌自然语言的意义节奏直接来源于字词的意义分割,当它与诗歌的音乐节奏相协调时,我们即感觉“顺口”“顺耳”,否则便会感到别扭,这就要求我们的意义节奏得往音乐节奏上靠,须主动做出调整。对于节奏的字数要求,我的主张是不限定字数,(当然有规律的字数限制也有其特殊的节奏和结构的美感,这就归并为格律体新诗的追求范围吧),以音组(一般以停延划分)满足诗歌整体的音乐性节奏为基本要求,音组中以有规律的同异相错为节奏的基本音素,音组间区分逗句和全句,逗句间照顾到节奏单位的相对应,全句间照顾到节奏单位的相承接。</p>
<p> </p>
<p>12、诗歌的节奏还有客观的节奏与主观的节奏之别,客观的节奏影响主观的节奏,主观的节奏也影响客观的节奏。当客观的节奏模型符合主观节奏的预期时,人的心理上就会有和谐的感觉;当客观的节奏模型违背主观节奏的预期时,人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谐的感觉,但不谐并非必须纠正,它有着和谐所不具有的特殊心理效果。这是写诗与读诗都有的心理模式。</p>
<p> </p>
<p>13、在音乐中,音长的等量递续形成节拍,音强的规律性重复形成节奏,音高的起伏变化形成旋律。但诗歌的音律和音乐毕竟是有根本区别的!汉字发音的音长,除了有意识地语速变化和停延外,其本身音长变化不大,如果我们把音步和停延同时考虑,并照顾到诗歌需要的语速变化的地方,如此可以确定节拍;汉语的音强不是汉字发音自带的,而是根据情感和语气变化的,它不应该被限定成死的模式;单独汉字发音的音高是相对音高,没有两字间的绝对音高差别,故而不能形成旋律,虽还不至于是噪音,却也只是地方群体自己听顺耳了的一组乱码,好不好听全靠语气和意义。</p>
<p><br/>14、古诗词除了有四言五言七言几种等言诗句外,还有就是有谱的词曲、自由体的骚体和散文化的赋体。等言诗是考虑了停延节奏的固定模式;词曲是确定了音乐节奏的模拟体;剩下的骚体是靠“兮”这样的语气词的延长音来调节节奏的;赋体已是带韵的散文,节奏或接近于等言体,或接近于骚体。这些跟现代诗的诗句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故不可等同视之。现代诗歌的节奏在借鉴古诗词的一些有用的规律的同时,还须用新的音律知识重新研究“中国之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br/></p></div>
<p> </p>
<p>15、突然想起“汉语诗的韵律问题”:因汉语的轻重律不是很明显,所以在节奏的表现上,韵脚的作用远远大于平仄;再加上汉语同韵字的丰富和汉语语法的灵活,使得汉语轻松就能用韵脚标注诗句的节奏,故而汉语诗带韵也是语言的特点造成的必然。但律诗的用韵趋于僵化和狭窄,不如古体诗赋在用韵上的灵活多变和率意自然,我们不如采取古体的用韵模式,完全捐弃“隔句用韵、只用平韵、一韵到底”的死板模式。<br/> <br/>16、诗歌的格律就像是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随着诗句的进行起起落落,在情绪变化的始终处必会给一个加大幅度的提醒或提示。诵者或读者便如歌唱者或听众,随着指挥轻重急缓、抑扬顿挫;又如被作者拽着翩翩起舞的舞伴,随着旋律起起伏伏、低回婉转。 </p>



第一投注:香港★六.合.彩★投注网.特/码B 48.5倍

24小时在线客服.在线存取款★信誉第一是您玩六 合 彩必选之网6668.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4-2 19:06:5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8:34 , Processed in 0.01701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