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乡偶见??中元访田家咏怀9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4: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回乡偶见??中元访田家咏怀900字</font></p><font size="5"></font>
<p align="left"><br/>   <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作者按:本诗所记叙的农村繁荣,实际上是一个建筑在农民工血泪斑斑遭际基础上的令人心酸的沉痛故事,它企图艺术地揭示当前广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所支付的沉重代价,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实际上老无所养、壮无所用、少无所长的严峻实质。</font></p>
<p align="center"><br/><font size="4"> <br/>中元返故梓,祭罢访田家。房兄年七十,自幼习犁耙。<br/>人称田把式,大名噪村些。闻道远客至,媪出相迎迓。<br/>延客堂上坐,殷勤看新茶。我问翁何在?佣耕在南洼。<br/>耄耋何佣耕?媪嫂笑出声:你兄健如牛,作田胜后生。<br/>三天不下地,便说病不轻。宠养大牯牛,农忙倾力征。<br/>指点垅间看,人牛犁方劲。俄顷上水田,大步趋我前。<br/>皱脸堆笑魇,枯手递纸烟。咒我久疏乡,恶饮祖山泉。<br/>我问别来事,侃侃颇得意:如今世道变,诸事无常理。<br/>少时事犁耙,差点曾饿死。老来事犁耙,赚钱忒容易。<br/>缘为青壮出,南亩少人耜,带牛为佣耕,生意火遐迩。<br/>日入百元钞,吃喝无不致。又领观新厦,楼上复楼下。<br/>夸是套间房,盖的琉璃瓦。诸子各一套,年前已分罢。<br/>家具称新款,彩电曰华夏。庭前通马路,远山拥图画。<br/>阡陌绕碧水,柳荫连绿稼。庭后植竹菊,疏离桃李杂。<br/>圈养多畜禽,猪羊并鸡鸭。传呼进午膳,满桌乡下馔。<br/>锦鳞自池中,浊酒来后院。媪身厨房出,汗溢桃花面。<br/>执手话我妻:但吃请随便。老翁劝我饮,添杯不知倦。<br/>欣言穷已矣,生民大改善。我心怡然乐,山乡惊巨变。<br/>即兴题小诗,翁媪侍笔砚。忽闻门外戏,群童结队至。<br/>小可五六龄,大可十一二。入门见生客,喧闹噶然止。<br/>大男抿嘴笑,小丫掰手指。老媪佯生嗔,当庭责未已。<br/>斥令叫叔爷,响应凡三四。起身分菜肴,喝令旁边食。<br/>呼哧复呼哧,鲸吞疾无比。食饱鸟兽散,啸聚南溪畔。<br/>老翁咧嘴乐,老媪蹙眉叹:生儿四五个,身边无一伴。<br/>将妇打工去,经年难一返。七八留守儿,赖我阿婆看。<br/>吃喝拉撒睡,学病玩冷暖。每日熬至夜,每夜熬至旦。<br/>脚板一寸长,带大五寸半。日月东复西,十年成一贯。<br/>去时媪发青,而今白发满。前岁趋年关,兄弟探亲还。<br/>时鲜敬父母,阖家俱欢颜。筹资建新屋,伯仲共轩辕。<br/>便把钱来点,各各几万元。囫囵付老翁,旋复佣广东。<br/>广东好赚钱,最苦农民工。加班无昼夜,早晚一朦胧。<br/>三月降祸殃,大男岗上殇。母子疑死错,恸哭问阎王。<br/>白发送青发,天地黯神伤。不敢告稚孙,诳云乃父忙。<br/>四月步履匆,新屋砌筑中。年来无闲暇,沐雨还栉风。<br/>翁劳腰不直,媪累首如蓬。俨然堂构立,画檐绕飞鸿。<br/>村人夸多福,但笑不由衷。苦辣酸甜咸,五味信难全。<br/>余生无所企,惟愿子孙贤。衣食无复忧,世代瓜迭绵。<br/>闻言暗唏嘘,感慨不胜书。人说江南好,几多意不如。<br/>锦衣玉食辈,终年闲有余。声色犬马赌,一掷万金输。<br/>庶民求一饱,无乃血泪沽!老者何所终?耄耋佣劬劬。<br/>壮者何所用?遥役身有虞。少者何所长?脱胎即成孤。<br/>何时真和谐?天下生民娱。鳏寡孤独养,老安少怀俱。<br/>人不独其亲,友朋信可濡。四野无遗贤,路不拾遗珠。<br/>千里共婵娟,乾坤景色殊。四海风俗淳,老蚁窃可愉。<br/>即独沟壑死,心甘怨艾无。游魂萦赤县,为之讴与呼!<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font></p>
<p align="lef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strong>后 记</strong></font></p>
<p align="lef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大概一个月前,应紫嫣群主之邀,我答应参加她的《回乡偶见》主题诗歌创作活动,但一直被琐事所扰,未能履约,很对不起她。文债不偿,比欠人家钱心里还难受。于是终于有了这篇《中元访田家》。<br/>阔别八年后,今年我因事已三次回老家。家乡变化很大,“偶见”也很多。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很多老人不在(过世)了,很多原来的小孩长成大人我不认识了。要通过诗歌来写这些“偶见”,实在不能写很多。特别是一首律诗或绝句,容量很小,受到篇幅限制,更难表现复杂丰富的内容。于是我选择了用五古的形式。<br/>  本诗所写的基本上是一些真实的见闻:我的一个房兄,71岁了,现在做一门生意??专门给人家犁田。因为很多家庭年轻人出外打工了,家里那点地,靠“留守”老人、小孩玩不转,特别是犁耙一类重活更无法应对,加之专门养条牛来犁那点地也不合算。于是“时势造英雄”,就出了这样一个专门为人佣耕的“田把式”。这“把式”不但为人佣耕,自己也种地,生活足以自给。而且老两口还带着一大帮“留守”下来的孙子孙女。前几年,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在一次事故中死了,儿媳妇也改嫁了。可老人似乎并未受到很大打击。依然乐观旷达,能吃能喝能睡能干。他似乎很满足,感觉良好(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是最容易满足的)。因为过去长期吃不饱肚子,现在却不用挨饿了,而且还住上了新房。他对自己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也很想得开。说人活着能干就要干,否则死后过不了“阎王”。<br/>  而我却由此想了很多。主要是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出外打工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①“被留守”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②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问题;③农民工本身的社会保障包括生命安全保障问题;④“被留守”的农村老人与农民工在留守儿童面前的身份错位问题。……<br/>  以上问题对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其成员的思想观念、成长道路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也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不可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一幕一幕的悲剧就将无休无止地上演,而且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br/>  这首长诗采用叙事与抒情、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揭示当前农村中的一些社会现状,企图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一些积极变化和引发的主要社会问题,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希望能因此引起广大读者的一些思考和共鸣。比如对幸福与痛苦、喜与悲、劳与逸的理解与认识,对个人、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与认识等等。<br/>  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写成的。加之本人的学识修养浅薄,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肯定存在较大差距,思想上艺术上肯定也存在不少问题,恳切希望各位老师和诗友批评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在下将不胜感谢。<br/> <br/></font></p>


SO娱乐城|真人|足球|六合彩|时时彩投注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9-21 14:49:48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兄支持,欣赏兄大作,情景交融!好五古!将现实的情节用古文的形式叙述出来,甚好!学习!遥祝兄及家人中秋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9-21 23:11:18 | 只看该作者
农村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19 07:42 , Processed in 0.04665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