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 套曲及?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00: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三?  套曲及?字</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font size="4">北词正释   </font></p>
<p><br/><font size="4">1.散.套曲正释</font></p>
<p><font size="4">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对话和旁白)没有科介(动作)不用来舞台上表演故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称为清曲。散曲因为与宋词的发展关系,所以又称作「词馀」。<br/>       散曲依体栽分为小令和散套(又称为套数)两种。 小令还可分为寻常的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 小令体制比较短小,为是独立成章的单一曲子,用同一曲牌各自为韵。小令元人称做「叶儿」,为什麽被称作「叶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令体制短小,像一片叶子;有人认为这是因小令不属于套曲,是单支曲子,像树叶儿不附在枝干上。 </font></p>
<p><font size="4">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大都一韵到底。它是小令中 最间单的形式,其体制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br/>如: 马致远的&lt;天净沙&gt;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font></p>
<p><font size="4">[重头]就是把声调格律完全的昔调,重复填写,没有限定几首,几百首也可以。重头的用韵可每首都不同,题目也可不同。</font></p>
<p><font size="4">如;张养浩用「中吕。朝天子」的曲调,在『咏四景』的总题下,连续写&lt;春&gt;、&lt;夏&gt;、&lt;秋&gt;、&lt;冬&gt;四首都是同一曲牌重复填写。</font></p>
<p><font size="4">[带过曲]是将两三支同一宫调音律和谐可以相接的小令串在一起,就称为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我们举个例来看; <br/>{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br/>布衣聊御寒,脱粟堪为饭。荆妻不厌贫,秣酒休嫌淡(以上为{雁儿落})煮茗解微酣,挥尘助清谈。炼久黄金色,吟多白?添。穷探,世事能谙练。沉替,吾免鬼惭(以上(得胜令))</font></p>
<p><font size="4">[集曲] 就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调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另外取一个新曲调名。新曲调名一般就是在原来曲调名中各取一个字或二个字所组合成的;如;</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集曲</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梁州新郎]的曲调名就是在原曲调[梁州序]和[贺新郎]中各取两个宇所组成的。<br/>前言是散曲的体裁中的小令 !</font></p><font size="4">
<p><br/><font size="4">散套:</font></p>
<p><font size="4"></font></font> </p>
<p><font size="4">[散套]是曲中的套曲又称为套数或联套,也可以叫做大令,是兼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是由同一宫调内两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联结,好像一整套似的组合曲,它通常是一?剧(杂居或南戏)的一折(即如同整部戏中的一幕或一段)。<br/>组成套曲必须遵守几个原则:</font></p>
<p><font size="4">(一)没有科、白,只提供清唱,<br/>(二)全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br/>(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连用,<br/>(四)每套必有尾声(或煞,煞尾),表示全套的乐曲结束了。<br/>?五?各宫调有一定所属套式且套数多寡不一,惟首牌与结尾则是固定,中间可按同宫内曲牌择须要增减,也可以改变位置(套式中牌虽位置一定然可视需要掉换)!<br/>?六?南曲联套无一定格式,常用同宫重头联套,然须注意某一曲子有无[增板]或[无增板]之区别!<br/>我们举个例来看: <br/>(双调)夜行船 秋 思 马致远<br/>(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筵灯灭。<br/>(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font></p>
<p><font size="4">(落梅风) 天教富,不待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font></p>
<p><font size="4">(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就装呆。 </font></p>
<p><font size="4">(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边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font></p>
<p><font size="4">(桥木查)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鱼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br/> <br/>(离亭宴歇)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撤,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斐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度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者,便北海探吾来,这东篱醉了也。 </font></p>
<p><font size="4">其中的(双调夜行船)、(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松)、(拨不断)、(桥木查) 六支曲子是属于同一宫调---(双调),所以它们之间可以相联在一起,末尾加上同一宫调的(离亭宴带歇指煞),便组成一套北曲散套。</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2.衬字释疑</font></p>
<p><font size="4">前日有文友以及同好问及衬字一事,我今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特别藉此一角加以说明,并加入一些意见,并欢迎一起探讨!</font></p>
<p><font size="4">曲词的加衬,有宋以降一直是个研究话题,在时代的演进以及语言延革下,对于旧时代的语言表述方式往往是艺术的所及处,然而我个人更赞同在延革过程中需要加入每个时代背景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让每个时代与古文学艺术接轨!</font></p>
<p><font size="4">至于衬字一般的认知或许认为是虚字化,可以随意加衬,但其中用于啥立场或场合甚至需要性是很直得研究的事,光是说[小令]就有[专用]与[兼用]之分,在场合上他是自由的,但是习惯性以及音乐性上,他必须是严谨的,若说杂居上应用较多,那是因为配合每折情节以及唱腔的流畅性作考量,而不完全是依种[规范性]的要求,因此他也常常跟[增字]一般让学习者混淆,我大略的谈一下手上的资料以及所知: </font></p>
<p><font size="4">一支曲词中,除了调谱规定的字句以外,又可随意增加一些字;调谱所规定的字句,称为「正字」;自由增加的字句,叫做衬字。衬字不占谱,不拘平仄,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较紧密的地方,可以酌用衬字。衬字用到曲词中,使文义流畅,歌唱时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衬字便于歌唱,也利于行文。但衬字加入句中,绝不可影响原文的意义,所谓「宜用虚字,不宜用实字」。 </font></p>
<p><font size="4">  北曲的衬字使用很宽,衬字字数多寡亦不限制,尤其元人杂居,曲词间杂入大量衬字,使曲句惨差割裂。南曲用衬较严。?芦〈曲谈〉说:「(衬字)必须加于板式繁密之处,且须加于句首或句之中间;至句末三字之内,与板式疏落之处,抉不可妄加衬字;又衬字每处至多不宜过三字。」即所谓「衬不过三」。<br/> <br/>衬字之应用与辨别: </font></p>
<p><font size="4">1.衬字出现在音节缝隙较宽处: <br/>依[郑因百]先生云:「衬字只能加于句首或句中」,所谓句首,即是将衬字冠于全句之首,所谓句中即是,将句中音节停顿处或句字分段处,如 </font></p>
<p><font size="4">[庆东原.白?] <br/>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哪?也"能言六贾,"哪?也"良谋子牙,"哪?也"豪气张华!.....! <br/>其中" "内即是句首衬字! <br/>又:[落梅风.卢擎] <br/>.....画船"儿"载将春去也.... <br/>其中" "儿字是属[句中]加衬! <br/>2.衬字常出现用于以下情况: <br/>(1)词头:该字无意义,但是却是一种词与习惯,如: <br/>"老"师,"老"李,"小"红,"大"嫂,"有"宋一代.... <br/>(2)词尾:如: <br/>桌"子",睡"著",我"的",?"头".... <br/>(3)叠字:可加速声情之变化,故期第二字也可视为衬字,如: <br/>慢[慢]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br/>(4).句子的韵脚或务头处不能加衬 <br/>(5).若加衬字处为对仗句,则连衬字也须对仗 <br/>(6).超出曲谱字数或者多出自不符谱上平仄字,都可能判为衬字 </font></p>
<p><font size="4">7.[增字] </font></p>
<p><font size="4">[增字] <br/>所谓[增字]之说,乃为衬字逐渐由虚而实所演变,本质上仍是[衬字],然份量与曲词(正字)相当,[郑因百]先声与[曾永义]先生两位当今大家各曾如下说: </font></p>
<p><font size="4">[郑因百]先生: <br/>衬字既为专供转折,联续,形容,辅佐之用的虚字,似应容易看出! 但常有时全句浑一体(常态连句或连词),字数虽校正格多出,然而诸[字势均力敌,铢两悉称],甚男从语气上或文法上辨识孰郑孰衬......此尚予以所谓[增字]! </font></p>
<p><font size="4">曾永义先生: <br/>...可见[增字]就是本格(正谱格律用字)用字之外所添加出来的字,它再地位上其实就是衬字,但由于其意义份量与正字[字势均力敌,铢两悉称],后人又在其上加上版眼,所以全句中,便与正字浑然一体的关系!</font></p>
<p><font size="4"> </font></p>
<p></font><font size="4">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 08:11:23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font size=\"4\">女神来拜读学习了。</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请教老师一下。“句子的韵脚或务头处不能加衬。 ”“韵脚”我们大家能明白,<br/>“务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敬请老师赐教。</font></strong></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03:11:5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女神</i>在2010-10-2 8:11:23的发言:</b><br/>
<p><strong><font size=\"4\">女神来拜读学习了。</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请教老师一下。“句子的韵脚或务头处不能加衬。 ”“韵脚”我们大家能明白,<br/>“务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敬请老师赐教。</font></strong></p></div>
<p><font size=\"4\" face=\"Verdana\">关于务头,我简要这麽说吧,因为古今众说纷纭,但大抵是这样的:</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宋、元行院“调侃语”(今“行话”)。原为当时伎艺界代替“唱采”一词的行话(《墨娥小录》),后世则把戏中要彩的地方叫“务头”。元、明、清戏曲理论家,对“务头”诠释甚多,众说纷纭,但大多指曲文或唱腔某一方面能博得观众喝彩需具备的条件。如:</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1.要用俊语。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2.要用响亮的字音。明王骥德《曲律?论字法》:“务头须下响字,勿令提挈不起。”</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3.曲调要“做腔”。王骥德《曲律?论务头》:“务头……系是调中最紧要句字,凡曲遇揭起其音,而宛转其调,如俗之所谓‘做腔’处,每调或一句、或二三句,每句或一字、或二三字,即是‘务头’”。   至于剧作家如何了解一曲之中的务头所在,王骥德又说:“今大略令善歌者,取人间合律腔好曲,反复歌唱,谛其曲折,以详定其句字,此取务头一法也。”   以上都表明务头乃是曲文着重描写、曲调充分发挥与歌唱精雕细刻之处,它是戏剧情节的关键要地,也是博得观众喝彩的“戏眼”所在,和目前通常所说戏剧高潮及句中重字要义的涵义大体相同。所以,李鱼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曲之中有务头,则全曲皆活。</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举个简例说:</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一般认为,从唱腔方面来说,务头是一首曲子中最动听之处,从内容方面上说,则是曲词中最重要的一些词语。务头表现在平仄的运用上,主要是要求在这些紧要的字眼上避免多个同声调的字连用,特别要注意平、上、去三声字的配搭运用。周德清说:“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他在<br/>《金盏儿?岳阳楼》<br/>   <br/>据胡床,对潇湘,黄鹤送酒仙人唱,主人无量醉何妨?若卷帘邀皓月,胜开宴出红妆;但一樽留墨客,是两处梦黄粮   </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一曲中评论说:“妙在七字‘黄鹤送酒仙人唱’,俊语也。况‘酒’字上声以转其音,务头在其上。”又评论 :</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  《醉高歌?感怀》   </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十年燕市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老鲈鱼兴,晚节桑榆暮景。  </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 说:“妙在‘点’、‘节’二字上声起音。务头在第二句及尾。”可见务头与上声字的运用甚有关系。</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0-2 23:02:06 | 只看该作者
女神收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0-8 20:32:54 | 只看该作者
反复读,仔细品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28 14:53: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29 05:41 , Processed in 0.02708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