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换了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4:3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3300"><font face="Verdana" size="1"> </font></font></p><font color="#003300"><font face="Verdana" size="1">
<p><br/></p></font></font>
<p><font color="#003300"><font face="Verdana" size="4">  某日山下小酌,闻北山公园取消门票了。于是与朋友分手后,前往故地重?。<br/>  <br/>  城北有座山林公园,因山上有古寺庙建筑群,成为方圆千里的名山。每年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庙会远近国人齐聚此山,盛况可观。是本市一笔时令性的巨额收入。然门票随全国景点逐年攀升,笔者已经二十来年没有涉足此山了。<br/>  <br/>  记得最后一次是秋季领学生来此山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下进行新团员入团宣誓。当时,本市规定学生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免费的。可是到公园门前,把门的说没有接到这样的指令。当年学生们也因为还没有双休日,很少出来,见老师犹豫,不忍失去这次“假公济私”的野?机会,便一个个自己掏钱买了门票,好在当时门票还不算贵。<br/>  <br/>  来到已经荒芜的纪念塔下,按程序举行完新团员宣誓仪式后。学生们就开始拿出自带的“好吃的”,开始享受烈士们流血牺牲给他们换来的美好生活了。可是笔者却非常感慨!这些年来,也曾因此写下了《五?四的月夜》、《烈士,还得有劳你们》《五?四青年节随想》等一些心情文字。<br/>  <br/>  伴随着飘零的思绪从记忆深处升起,皑皑白雪簇拥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已在眼前了。许是北方的寒冷,收拾尽了荒芜的杂草,冬日的纪念塔虽然清冷依旧,却给人一种肃穆的庄严。笔者独自一人围着纪念塔转了许多圈,可是除了高耸的纪念塔,与星状基座再也找不到半点从前的痕迹了。<br/>  <br/>  在“革命理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笔者,年少时每年最重要也是最愉悦的就是来此给革命烈士扫墓。因为在慰问了烈士英灵后,就可尽享大自然的灵气了。所以这座山林公园尤其是纪念塔下留下了笔者成长的记忆。每来此山,必至塔下凭吊。<br/>  <br/>  塔一侧的山头上是本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当年笔者曾经领学生来此参观过。信步来到纪念馆院外,除了一块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迎风飘动的国旗外,馆周围不见一个人影。拾级而上来到展厅前,只有一座魏拯民的塑像在寒风中孤独地肃立着。纪念馆各门紧闭,寒风的呼啸中,笔者似乎又看到当年孩子们凝重中透露着天真的神情……<br/>  <br/>  伫立良久转身离去时,发现雪地上只有两行脚印,一行是笔者来时留下的,一行是离去时留在身后的。此山最著名的建筑还有旷观亭,自笔者记事时就已经有了。可爬上原旷观亭所在的山峰时,“旷观”已经不在,不知何时易名为“平安钟楼”了。景点碑介,说此楼系本地富豪某某2008年捐建!其实不过装饰了一番,就“易主”了。原本进出方便的楼(亭)一层四周被封闭的只剩下一个小门,门内印门立了一块牌:“门票20元,儿童5元”。<br/>  <br/>  一步一回头地下山时已近傍晚,脑海里不时浮现少时登此亭远眺的情形,逶迤松江人间城郭尽收眼底,人头攒动袅袅炊烟透着人味。而今山下高楼林立,街路宽敞,除了来往小轿车,行人稀少。上山来的多是自驾车,除了居住附近长年在此山锻炼的老人外,似笔者徒步而来的不多。公园的各个小广场都摆设着什么鲤鱼跃龙门、钻钱眼的古币等雕塑。众多角落里算卦的真假盲人“执着”地拉住行人,坚决要给人家测测吉凶。你要是坚持不测,就会招来恶毒的诅咒。这些盲人将盲杖夹在腋下在山间阶路上追赶起躲避他们的行人来,动作迅速,从不踩空。大有一定要追上行人“送”给人家一卦的架式。倘若你要是跑得慢又贪便宜听了他们的“仙论”,还不掏钱,就会有人前来打抱不平了,你就成了欺负残疾人的恶棍、泼妇。可能是笔者的气质,让这些人摸不着底,虽然都盯着笔者打量,却没有上前送卦的。大概是怕撞到执法人员的枪口上被罚款吧。<br/>  <br/>  出了山门,笔者窃笑,心想自己的形象有这么不济么!许是一路上心潮涌动,表情凝重所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笔者长期以来的困惑,似乎有了答案,原来凡世已换了人间。<br/>  </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1-2-2 22:09:5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2-1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金钱铺路,历史景观也融入“经济倾向”的潮流,富人的马甲,换来的只是世俗的愤慨,文化乎?垃圾也。赏读<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b>??子</b></font>的佳作,问好!欢迎常来国风,期待你更多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31 22:50:40 | 只看该作者
<p>只有历史还能记得有革命烈士这个词,现代人只把革命烈士纪念塔当作了一种景观,去年“五一”和妈妈到南岳去玩,各种庙宇排除烧香烧纸,虑诚非凡,最后来到“忠烈寺”,这里停放着无数抗日先烈的牌位和相片,竟然空无一人来烧香,妈妈来到一位只有21岁的沈阳籍烈士牌位边,忍不住哭起来,说:这么年轻就牺牲了,离家那么遥远,可有家人来探望过?就象我的姑姑王子英,在湖北牺牲了,家里因为穷没路费,一直没人去看过,牺牲几十年了,也不知道埋在哪里,当时她还是学生军,年轻啊。</p>
<p>真想带妈妈去看看她的姑姑,可惜不知道她埋在哪里。妈妈家里成份不好,一直不敢说她姑姑,(因为是国民党,妈妈的外公也是国民党,黄浦军校第三期学员,爷爷商会会长),所以一直没去找没去看。</p>
<p>读完这篇文章让烟感慨万千。</p>
<p>欣赏!</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2-1 22:20:09 | 只看该作者
<p>读其文,感慨!好一篇佳作,欣赏!祝你春节快乐!</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10:09 , Processed in 0.03932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