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把握艺术形象,理清艺术手法 </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赏析咏梅诗三首</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img id="paperPicArea0" style="DISPLAY: none" src="http://ctc.qzs.qq.com/ac/b.gif"/> <img id="paperPicArea" style="DISPLAY: none" src="http://ctc.qzs.qq.com/ac/b.gif"/>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font></p>
<p><font size="4"> 杜甫(唐) </font></p>
<p><font size="4">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font></p>
<p><font size="4">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font></p>
<p><font size="4">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font></p>
<p><font size="4">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font></p>
<p><br/><font size="4"> 山园小梅</font></p>
<p><font size="4"> 林逋(宋) <br/>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br/>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br/>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br/>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br/> <br/> 咏早梅</font></p>
<p><font size="4"> 何逊(南朝)<br/> 兔园标物序,惊世最是梅。<br/>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br/> 枝横却月官,花绕凌云台。<br/>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br/>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br/> <br/> 探讨几个问题:<br/> 1,各塑造了什麽艺术形象?(注意,艺术形象与抒发的情感是有区别的)<br/> 2,这几首诗,在景物入诗方面有何特点?(请用赏析诗的行话“专业用语”表述)<br/> 3,祈见仁见智者留言。谢了。<br/> <br/> 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逢早梅相忆见寄》,如果不从艺术形象上把握欣赏,很难看出是咏梅的。<br/> 首联说,从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看出你逢早梅动诗兴了,就像当年何逊在扬州的咏梅诗那样高雅,动情。这联,即是入题,又是对裴迪的高度评价。写梅,不是直接写的,而是从梅的影响着笔的。<br/> 颔联,说雪,实际是以雪代梅,面对雪中梅花,引起了两位诗人的相互思念。你裴迪很可能送客都别有所想了。“送客逢春天的梅花都不自由了”。这一联也是从侧面写梅。<br/> 颈联,接着颔联写,辛亏你没把梅花折下来送给我,如果那样,我面对梅花一定乡愁撩乱了。这一联仍然是从侧面写梅。<br/> 尾联,直接写梅花的影响。<br/>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要抒发的情,请看赵庆培的赏析。我这里要说的是,只有抓住这首诗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梅花,才能看出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是渲染烘托。对艺术形象的关注,不论对于赏析诗还是写诗,都是头等重要的!</font></p>
<p><font size="4"><br/> 第二首,林逋(宋)《山园小梅》<br/> 这首咏梅诗,是非常典型的传统艺术手法。<br/> 首联,白描手法入题。<br/> 颔联,也是叙述的表达方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梅的“疏影”、“暗香”。<br/> 颈联,前两联都是直接写梅,这一联离开梅,写寒禽、粉蝶见梅时的神态,即从侧面写梅的影响,烘托梅。<br/> 尾联,也不是直接写梅,而是从侧面烘托梅花。<br/> 这首写梅的诗,用的是传统的赋、渲染、渲染烘托来塑造梅的艺术形象,抒发一种淡泊的情怀。<br/> <br/> 第三首,何逊(南朝)《咏早梅》<br/> 何逊是早于杜甫200多年的南朝梁代诗人。这个时候的景物入诗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不自觉的时代,律诗还没有形成。赏析这首诗就会看到诗的表现手法,景物入诗由不自觉到自觉转化的痕迹。<br/> 这是一首古风。全诗共十二句,六联。<br/> 第一联,直陈物序中一年里最早的是梅花。<br/> 第二联,直接描写梅花“衔霜”、“映雪”不怕冷的品格。<br/> 第三联,却月观、凌云台这样高雅的地方都布置梅花相伴。从侧面烘托梅花的高雅、贵重。<br/> 第四联,是说,凌寒盛开的梅花能使愁苦的人(汉长门宫是遭冷落的陈皇后幽禁的地方)为之洒泪;能使钟情的人(临邛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恋相爱成就事业的地方)开怀畅饮。这一联,用典故从侧面烘托梅花。<br/> 第五联,直陈梅花开得早凋落的也早才追逐春天而来。<br/> 这首古风,用赋的表达方式,同时用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来塑造梅花的耐寒、高雅精神。<br/> 这三首咏梅诗的共同特点:1,全诗集中塑造一个艺术形象??梅花。2,塑造的方法,总的说是赋比兴;具体到这三首诗,都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把握渲染烘托的关键,是抓住诗的艺术形象这个中心。<br/> 艺术形象的塑造,渲染烘托艺术手法的使用,是赏析诗,创作诗必须把握的。<br/> </p></font>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8-31 16:55: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