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莲藕菰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1: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炎炎夏日,城郊的村落边,一塘塘的莲花荷叶,天底下开的热烈,逆着光,迎着碧波,就这样绽放,悠然,清雅,静寂安然,大方,对应着岸边的红亭翠柳,摇弋的柳枝是那样的缠缠绵绵。
  
  在我童年乃至少年结束的时代,乡村的塘里很少产藕。记得有一年冬天,还是读小学,放寒假了,过年前夕,生产队的鱼塘车干了,我和村里的几个玩伴蹲在鱼塘边摩拳擦掌,等生产队社员抓干了公家养的大鱼,我们迫不及待地下塘,抓起了剩下的小鱼小虾的,几个精明的老把式用铁耙顺着塘边耙了一圈,有野甲鱼、大小蚌耙出。最后,剩下的好时光就留给娃子们在塘泥里捣腾,说是夏天塘里开过几朵荷花,塘底肯定有藕,挖着了,拿回家,大人们洗干净了,过年时可以招待客人。
  
  我也挡不住对获取一节小白藕的渴念,拼命地用已经冻红的十指翻腾着塘泥,多个世辰过去了,脚也冻麻了,却一节也没踩到,正发愣惘然之时,一段泥裹的东西被人塞进了我的手里,转身看,是同队的姑娘,就这样,平生第一次我手里拿到了小白藕,这是难得一见的,便和着塘里一汪带着泥土气息的泥水,稍微洗了洗,就啃了起来,羞红了旁边少女那桃花般的脸,就这样,在玩伴们的起哄推揉中,永远契入了一个少年的记忆。
  
  以后,一夜之间,藕多起来了,是一场大梦,还是狂扫大地的风暴,我不知道,反正城市和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集体生产制,池塘里只知道养鱼,分给社员过年,却从来不种藕,现在是满池塘荷花连片,那荷叶你挤我,我挤你,争不尽的荷塘月色,到了丰收季节,莲藕全然跟金钱钩在一起谈姻缘了。
  
  湖州雪藕是驰名的湖州特产,在种植上可追溯上千年以上,唐代有“吴兴郡南白苹亭有重召芙蓉”之说,“冷比霜雪甘如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到了宋朝,水泽池塘植遍莲藕,大诗人苏东坡所作绕城观荷花诗中就有“绕城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之佳句。久闻湖州胥仓雪藕非同一比,带着好奇来到吕山乡胥仓村,在胥仓桥边,朋友介绍:相传在二千五百年前“吴越争霸”,吴国丞相伍子胥在此兴建粮仓,“胥仓”因此而得名,一天他行到桥上,见水塘里翻泡,以为有鱼,便拔箭射到了水塘里,从此这里出产的如江南少女胳膊一般白嫩的雪藕,总比其它地方的藕多了一只孔,就这百十亩水塘,全国仅此唯一,嫁植其它水塘就没有了多一只孔。
  
  后来,就这方园百十亩水塘,经常有国外农业专家来现场观赏,科学研究。朋友说得我心里不由一阵窃喜,这是一种骄傲,从另方面感观到他们的目光转向了贪婪与膨胀,我又咬牙切齿,而胥仓雪藕,就象一个人的心中总是雪藏的不泯情节,不会,也永远不会轻易地浮出水面。
 
  很多年的很多年过去了,文人墨客莲藕的诗意古代,过去了,少女偷偷塞我藕芽的淳朴时代,也过去了,一直以来被时尚人标榜自己如莲花高洁的“出污泥而不染”的现代,好象也在被人们所淡忘,但我一直盼望着能够得到延续,特别是于我这个苦孩子出身,现在两脚还陷在泥潭里的人。
  
  我总是在想,正因为有了淤泥的黑,才育出了莲藕的白,莲叶的绿,莲花的红;正因为有了淤泥的沉埋深处,才凸显了芙蓉的凌波楚楚;正因为有了淤泥的肥沃,才滋养了莲藕的粗壮和鲜甜,荷叶的碧绿万顷。
  
  正如有了黄土高原,才有了兰花花;有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才有了近百年中华舞台上的奋斗曲;有了广阔天地的农村,才供给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污泥”永远跟“圣洁”、“质朴”永远跟“高贵”、藕断丝连,精神永在。
  
  太湖南岸也是段莲藕么?我的家乡,我美丽如画的家乡,此刻,我站在“千里莺啼绿映红,白鹭点尖芦花扬”的堤岸上,把对你的爱,无限的思念,藏在文字的天空下,埋进灵魂的泥塘里!
 
                                                     吴桂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7-23 19:14:1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立意甚好,值得赞赏。只是铺排有些杂乱,形容词用多了,不仅起不了效果,而且还会带来累赘,俗语说:言多必失,与此有些类同,进一步修改的空间还很大,个见,仅与作者商榷。感谢西塞钓月加入国风,你对国风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19:28:41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云中一鹤) 的帖子

感谢一鹤前辈临帖指导,学生受益匪浅,所见深有道理,我会继续努力,函望前辈多多教诲。祝夏安,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8:22 , Processed in 0.01371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