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1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忘却春风词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0:0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传舜帝有二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所以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有“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之句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八百多年前一声响亮的啼音划过历史的天空,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于饶州鄱阳一户人家,身为地方官吏的父亲一定是希望他将来能高居庙堂,不负仕宦人家的出身,为他取名为夔。然而冥冥中一切总有定数,虽然他少有才名,敏学聪慧,虽然他音节文采,并冠一时。然而终其一生也只能奔走于名公巨卿门下,过着依人的清客生涯。他就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姜夔的一生漂泊,屡试不第。他的词幽韵冷香,精深华妙,因为精通音律,喜自度曲,谐音和婉,典雅高远,为当时的著名诗词大家如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崇。父亲早亡,少年贫苦,寄人篱下的白石。三十几岁还是孑然一身。遇到著名诗人肖德藻后,千岩老人也因着这一枝春风词笔,非常欣赏白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然而他的妻并不是心目中的良人。所以纵观姜夔的诗词,没有一首是写给这个在白石的光环下,几不见踪的女子。

       清新峭拔,意境幽微,那么他词彩华章里的爱情都赋予了谁?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必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怀人的词,此时的姜夔已经四十多岁了,那么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把情字镂刻在白石的心头这么多年!

       合肥多柳多情丝,二十多岁的白石,曾往来于江淮间。在合肥的勾阑中认识了一对善弹筝琵琶的姊妹。他在《解连环》写到“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那双能拨春风的手如柳丝拨动春水涟漪,那丝弦亦如情思拨动了白石心湖的水纹。

       似乎历来文人与歌妓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牧写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小山也写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更是写到“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意中人堪寻访,孤标清绮,襟怀洒落的的白石,在红尘里有诸多的无奈。纵有万般不舍,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谋他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白石曾数次去合肥,又是一次别离他写“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琼花飞舞,梅绽清研,素天锦地的清淑,也只是为了渲染一场离别。某个冬日的雪天,梅花树下,白石与心爱的女子一别成殇,此后再也不复遇见,断了红尘里的缘。倏忽地想起了在微博里看到的一句话“下雪的时候,如果不打伞一直走,会不会白头到老。”八百多年前,或许这就是白石于心爱的女子相携的一场白头到老吧!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是姜夔最后一次去合肥。当时的宋金政权以淮河为界。合肥也就自然是“边城”。战乱流离,此时的佳人已不知流落在哪里。故地重游,唯凄凉而已。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来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送范仲讷往合肥》

       合肥的赤阑桥曾是姜夔意中人所居之地,此时的姜夔也客居于此。并直言我家曾住,进而想起了过去的不寂寥和如今的柳萧萧。其间深情宛然可见。

        依然是雪,依然是梅,姜夔暗淡落寞的一生,终于有了一抹亮丽的嫣红。

同年的岁末,姜夔游历安徽而归,受到范成大的邀请,来到苏州的范院。此时院中的梅花开的方盛,雪也识趣铺衬而来。正是踏雪寻梅的好时节。六十七岁的石湖老人正在病中,不能陪伴白石。姜夔常常独自往复于梅红雪素的画境清幽中。病中不能尽兴的石湖殷殷地向白石授简索句。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单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清幽的笛音遥遥响起,一如当年的月色,环佩玉声,裙裾轻扬,折一枝清寒,那艳红恰如玉人腮边的一抹胭脂色,照亮了旧梦。叹路遥如何折梅相寄予。更何况我也如何逊般渐渐老去,忘记了,春风词笔,把酒梅林也只能含泪相忆。人间久别不成悲啊,江国,正寂寂。

       石湖得此二曲,欣喜不已,遂命家养歌女传唱。小红优柔婉转的歌喉定是曲尽了心意。词人于歌姬之间总有因缘妙会,才能深谙曲中的深意。记得子瞻晚年贬官岭南曾命侍妾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湿满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一首歌要有知心知意的人来唱,才能唱歌者泪湿满襟,听者惆怅动容。

       石湖老人久历烟尘,凡事洞明,想来是看出了眉高眼低间的顾盼流连,乐成美事来答谢这一枝春风词笔。遂将小红赠于了白石。两首词换来一段明艳靓丽的光阴。梅林间从此不再是孤影徘徊。

       书上是如此记姜夔的“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如神仙中人”而此时的白石也不过就是三十六七岁,正是男子的华茂之年。小红亦不是初见,丁末,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自湖州往苏州见范成大,途径吴淞时曾写过一首《点绛唇》想来那时白石已见过小红,或许宴席之间小红也曾深情绵邈的唱过白石度的曲。小时候看过三诗人赛诗的故事,王之涣、高适和王昌龄比诗,看那个人的诗,歌女唱的多就胜出。王之涣的诗一直没有人唱,但他却不急。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她唱的若不是我的诗,今后再不与你们相争。”果然此女出场,张开口就唱“黄河远上白云间......”所以总感觉小红是那个最漂亮的歌女,深谙白石的词境深意。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须臾间已到岁末。白石携小红辞别石湖,一叶小舟踏上归途。
      

       雪,依然是雪。积素凝华,天地间清幽开阔,荡云雪,山如眉黛,垂虹桥寂寂春寒。幽咽的洞箫时断时续,飘渺在清空寥廓的天地,小红低声轻唱,柔婉的歌声带着人世间热络地暖。前尘后事暂不去想,岸畔的苍松见证,从嫁与,相知不相负。

      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隔着近千年的光阴,依然看到了白石跃于笔端的快乐。小舟也如白石的心情一般的轻快,转瞬间过尽了松陵路,回首烟波处,逸兴横飞。

       五年之后,白石复来垂虹桥。写下“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素袜。如今安在?”小红终也未能相伴到老。六十七岁的白石病卒于西湖。杭州西湖的孤山有一片梅林,他在《暗香》里写“千树压西湖寒碧”在《隔梅溪令》里写“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西湖、孤山、梅林或许那才是白石想要安眠的地方。

       孤标傲世的姜夔婉拒了张鉴为他买功名的厚意,一生未仕,布衣而终。谢世时,贫不能葬,在友人吴潜的帮助下,安葬在杭州钱塘门外马塍。所以再读白石的词,总能看到一个白衣胜雪,清逸隽秀的男子,不胜落寞的样子。

       春风渐煦,窗外的梅花谢却,杏花初绽。不知道那拨动春风的手,在辗转的流年会不会偶尔在雪月下,转轴拨弦清歌一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冷涩弦凝绝,幽愁暗恨生啊,春风词笔,怎忘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7-3 23:10:58 | 只看该作者
那双拨动春风的手定格在梅林雪韵,春风词笔把柔情记在心间,换来伊人相伴,总忘却,又难忘却。荷衣的笔下是歌女的弦,拨动千年风流,一曲流传人间的词话。欣赏,问好荷衣蕙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6:25:43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一鹤,祝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7-24 20:26:03 | 只看该作者
一曲流传人间的词话。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8-17 12:30:0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问好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8-17 12:47:59 | 只看该作者
着实地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8-27 10:19:21 | 只看该作者
姜夔,一个令人念想的布衣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0:07: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精彩留言,预祝中秋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9-9 19:04:29 | 只看该作者
隔着历史的尘埃,我们爱上了那个人,性情一生,却寥落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9-10 10:40:13 | 只看该作者
多少柔情随风去,多少幽怨词中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17 02:03 , Processed in 0.03046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