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2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3)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今译】子贡说:“如果有谁把恩惠广泛施予人民,在大众遇到困难时就周济他们,这人做得怎么样啊?可以称之为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能做到这样的事还不算仁德那什么是仁德!他简直已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即使是尧、舜这样伟大的古代圣人,有时也会为惠民济众之难而发愁的!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也会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顺利也会创造条件使别人顺利。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心得】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年龄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的特点一是口才好。《史记》说他“利口巧辞”,用很大篇幅详细记述了孔子派他游说各国,成功“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故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中孔子列举了“四门十子”,把子贡划在“言语”一门,并用“侃侃如也”形容他(《先进》)。二是精于经商,官也做得顺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成功人士”。孔子几次拿他跟颜回作比较,言外之意是认为他比颜回时运好。《史记》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就是懂得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囤积或出货进行贸易,从中赢利。说他“常相鲁卫”,长时间在鲁国或卫国做大官。说他“家累千金”,一定是当时的富豪了(以上均见《仲尼弟子列传》)。另外,子贡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孔子生前死后处处维护老师的声誉,并尊重颜回等优秀的同学。他很在乎自己的道德名声,评价别人时也总是关注其道德表现。很多人猜测,孔子带着那么多弟子周游列国,花费少不了,可能是子贡提供了大量赞助(参见徐刚《孔子之道与&lt;论语&gt;其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月第1版)。
    从孔子与子贡这段师生问答中,我们首先看到孔子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心和体恤,这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而且一以贯之的精神。在这里,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作很高的仁德标准,甚至以圣人之德相许,充分说明他一再告诫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实行仁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改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说话的。他在这里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黄金律,一方面体现了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他的“天下”和“大道”之中是包含着下层人民的。这引起了我另外一个反思,我们原来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这句话,很可能是理解错了。至少在早期儒家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和刑是适用不同的社会规范,庶人和大夫是用不同规范来调节和约束的。如果真是大夫犯罪而不受惩治,孔子就杀不了少正卯了。孔子在这里还说出一种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即“近取譬”,意思是拿自己打比方,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为别人着想和打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忘维护大家的利益,“仁”的原则就在全社会普及和光大了。写到这里,我又想到,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策略,与孔子的思想有契合之处。只不过,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那些先富和有权用政策为先富开路的人,“能近取譬”,由自身想到另外一群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的日子怎么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1 20:24 , Processed in 0.02817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