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志于仁而无恶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4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4)
志于仁而无恶也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今译】孔子说:“如果下决心要做一名仁者,就不会有邪恶的表现了。”

【心得】朱熹《论语集注》说:“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8月第1版)前之“今译”,基本采信朱子的解说。
儒家历来讲求“慎独”[sup]1[/sup],就是自己管住自己,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如何能有这般的自觉性呢?上一篇拙文《“好人”与“恶人”》说到的“仁者无私心”,应该是其中关键之一。孔子解“仁”说法很多,或“孝弟”,或“爱人”, 或“恭、敬、忠”,或“恭、宽、信、敏、惠”,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克己复礼”,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都是些就事论事的话,在哪儿说哪儿,没有给出一个抽象的定义,但却内含着一个统一的出发点,即“天下为公”,孔子说的没有一样是出于私心能做到的。这里面涉及行为与动机统一的问题,有“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志于仁”指下决心要做一名仁者,与已修行到家的“仁者”还差一个层次。可是,既然下决心要做仁者,虽然不能象真正的仁者那样出于本心,也该处处以仁者的标准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坏事,天长日久坚持下去,自然也就“无恶”了。有人说“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见“百度”词条)说的非常在理切要。我党一贯强调理想、信念问题,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其用意大概去此不远。《论语》中这句话的意义十分普遍。若按其意思套用大致相同的句式,还可以说:“如果诚心要做一个好孩子,就不会不听大人的管教上房揭瓦惹祸端了”;“如果立志要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不会损人利己侵害别人的利益了”;“如果下决心要做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共党员,就不会贪婪钱财或女色做出那些腐败的事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对“无恶”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即把“无恶”之“恶”解释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之“好恶”之“恶”(wù),认为孔子主张“无所不爱”,所以应该“无所恶矣”(苏辙《论语拾遗》,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sup]2[/sup],但我以为,前章说只有仁者能喜欢人、能憎恶人,这里又说“志于仁”者没有憎恶,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孔子一贯坚持原则立场,嫉恶如仇,不会提出这种和事佬儿的准则。把“无恶”之“恶”解释为“好恶”之“恶”,是有悖于孔子的愿意的。
孔子主张“仁本于心”,认为“仁者”才能“安仁”,“志于仁”就能“无恶也”,与汉儒主张的“论心定罪”完全不同。《盐铁论?刑德》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按这一套,罪与非罪不是依据事实来认定,而是要根据思想和动机。如果动机没有问题,思想上与统治集团保持一致,即便是行为触犯了法律也要对其免于处罚;如果动机有问题,思想上与统治集团不保持一致,即便是行为没有违法也该处以极刑。这使我联想到现实中曾有的若干因思想获罪的案例,感到很可怕。孔子和汉儒虽然都重视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但一个主张修身达仁,自我约束别做坏事,而另一个主张以酷刑峻法来压制甚至消灭思想不轨之人。说到这里,我们应如何做出取舍,已是不言自明的事了。

注:
1.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荀子?不苟》篇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朱熹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2.      《论语意原》:“志于仁者,无一念不存乎仁,其视万物同为一体。体有贵贱,皆天理也,世岂有好耳目而恶足髀者哉?民之秉彝,与我无间,不仁而丧其良心,矜之而已,虽谓之无恶可也。曰能好恶人,所以明性情之正;曰无恶也,所以明体物之心。”《群经平议》:“上章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章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两章文义相承。此恶字即上‘能恶人’之恶。”《贾子?道术篇》曰:“‘心兼爱人谓之仁。’然则仁主于爱,古之通论。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此与上章或一时之语,或非一时语而记者牵连记之。”《论语训》:“《释文》‘恶,又乌路切’是也。苟、假声近通用。上言仁者能恶,嫌仁者当用恶以绝不仁,故此明其无恶。仁者爱人,虽所屏弃放流,皆欲其自新,务于安全。不独仁人无恶,但有志于仁皆无所憎恶。”(均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1 20:22 , Processed in 0.01445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