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修身达“仁”》:“孝”是“仁”的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3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修身达“仁”》(6)

“孝”是“仁”的基础


【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今译】宰我以自己的观点向孔子请教:“给死去的父母亲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如果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仪就被荒废掉了;三年不练习演奏音乐,音乐的传承就中断了。一年之内,往年的陈谷已经吃光,当年的新谷又收获了,四季取火的燧木轮换用了一遍,这样说来守一年之孝就可以了。”孔子问他:“在父母死后不满三年的时间里,吃精米做的饭,穿真丝织成的漂亮衣服,你心里安吗?”宰我答道:“安。”孔子说:“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一般君子在三年居丧守孝期间,食美味不觉得好吃,听音乐不以为快乐,住在家里不感到舒服,所以不能像你一样去做。如今你心安,去做你的就是了!”宰我走出去,孔子对别的弟子说:“宰予这个人不仁呀!小孩出生长到三岁,然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守孝三年的规矩,是天下通行的习俗。宰予小时候也是他父母抱在怀里宠爱着才长大的呀!”

【心得】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论语》中列举孔子的弟子有“四门十子”(或“四科十哲”),把宰我和子贡同列于言语门(科)(《先进》),似以擅长言辞著称。但孔子并不赞赏他的这个特点,说因为他才改变了自己对别人的轻信,由开始对人“听其言而信其行”,改变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孔子还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来批评他白天睡大觉(《公冶长》)。宰我曾以“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这样的刁钻问题为难孔子,得到了孔子的严厉斥责(《雍也》)。他惹孔子最生气的,大概还是公然反对“三年之丧”,在孔子看来这不仅是不孝,而且是不仁。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宰我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父亲死了,要在家里守三年孝;母亲死了,也要在家里守三年孝。加起来就是六年,这的确有点浪费时间,耽误许多该做的工作。但孔子认为仁以孝为先,孝是仁的基础。有若是孔子弟子中比较出众的人物,他曾经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从古代宗法制度的角度,以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伦理学方法,说明了孝或孝悌与仁的关系。这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
从孔子批评宰我反对“三年之丧”的这段话中,我一下明白了古人为什么在父母亲死后要守孝三年,原来是与我们小时候“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有直接关系。守孝三年,正好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在时间上对应。原来,这是为了报答小时候被父母抱在怀里钟爱抚养的厚恩。孩子长到三岁之前,是父母最操心受累的时候,从一把屎一把尿,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刻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但三年还只是象征性的。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受父母之恩岂止是这些!我们即是用一生来回报,也难得报答其于万一。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已流传千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忽然想到,也许按孔子的真实思想,子女之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重要的不是守孝时间长短,而是要有感恩之心。或者说,“三年之丧”只是形式,感恩之心才是内容。把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推广开去,感恩于别人,感恩于社会,知恩图报,把对父母的“孝”泛化为普世的“爱”,就可以使人与人的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和谐,这才能达“仁”。我们在今天仍提倡孝道,弘扬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其积极意义应当在这里。
宰我虽不被孔子喜欢,但是他对孔子还是满尊敬的。《孟子?公孙丑上》引他的话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宰我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这事就大了。但我查阅其他史料,并未找到有力的佐证。也许宰我这个人总体来说,虽有点懒惰,有时狡辩,但其人品还不算太坏。他敢于挑战传统礼教,能向老师提出尖锐的问题,说明他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是思想活跃和善于独立思考的。我们不应以孔子对他的几段批评就把他当成反面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30 14:45 , Processed in 0.03405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