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中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0: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id="blogDetailDiv" style="FONT-SIZE: 16px">
<p>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p>
<p>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p>
<p>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p>
<p>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p>
<p>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p>
<p>  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p>
<p>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这里的景或物实际上都是个载体,都是为抒情言志服务的。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作者通常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机,从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梅”的孤高、坚贞和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p>
<p>  三、“对比”与“衬托”</p>
<p>  对比和衬托都属于比较,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p>
<p>  (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p>
<p>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中。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是哀情,一是乐景,这里用的就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极力渲染,用这种乐景反衬梦醒后自己处境的无比凄凉。再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也是用乐景衬悲情,更显其悲。对比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泥,鳞鳞居大厦。”前后两种人在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结果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俞的《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p></div>
<p> </p>
<p> </p>
<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6-18 22:23:3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2-2 16:25 , Processed in 0.01372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