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捉龙爪飞天登顶 饮圣泉洗心拂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4:3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对于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来说,是枚沾满相思的红叶。她时刻召唤我们用跋涉的脚印将希望填满。即使在枯槁的风景里,我们也会抖落岁月的尘封,让一缕情感生出翅膀,飞翔在心灵之巅。
  2012616真诚户外的21名队员,怀揣着攀登的激情,向安徽萧县北山进发。说起萧县徐州人并不陌生,从秦汉时期的古萧国算起,萧县几属徐州管辖。老萧县人也总是把自己当徐州人。这不我们刚一上车,司机师傅就说起萧县从徐州划出的时间。听说我们要去北山,司机师傅决定车不进站,直接送我们到北山脚下,并留下电话号码,等我们爬完山,一个电话,直接来接我们。大伙被他的热情感染着,车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个萧县一中的高中生,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萧县的历史古迹。千年古刹天门寺、北山圣泉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窑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还有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听着他如数家珍的介绍,车子到了北山。一中就在北山脚下,小伙子恋恋不舍地下了车,我们也整理好行囊,走进北山。
  刚一进山,你就会看到成群结队的人们,拎着各式各样的塑料桶,如赶集一般。上山的桶空空的,下山的桶里装满了水。正好奇,一个幼童吃力地拎着一桶水,东倒西歪地从我们身边经过,也许小家伙只顾看我们这群装束奇特的不速之客,一不小心,脚下打滑摔倒在地,水桶滚出好远。他不顾自己的伤痛,快速爬起,顽强地去追水桶,嘴里叫喊着:“我的圣泉!我的圣泉!”
  清脆的童音,正如叮咚泉水,在我们心头荡起涟漪。看来传说中的圣泉就在前面,我们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迎面的山头不知什么时候被人们从中间劈开,建起了石阶,两侧陡峭的石壁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此处虽无诗人笔下的楚江,但队伍穿门而过,依然可领略到青山相对出的独特风景。
  过了山门,沿蜿蜒曲折的山路北行,不远处见一山坳,几间平房坐北朝南,西侧为一座庙宇,东南有清朝隐士孟明川的墓碑,西南有一山亭。几处简单朴素的建筑,构成一个敞开的院落,云集了当地商贩,为赶山的人们提供香火百货,小吃饮料。不用多问,一看那山亭中排起的水桶长龙,你就知道了圣泉的所在。观那泉池,形如葫瓢,上有巨石掩映。泉水虽不盈一勺,却四时不竭。水质清澈,品之甘洌,给人以洗心拂尘之感,堪称矿泉水中的上品。尽管是涓涓细流,这在徐州周围的群山中也算是独占鳌头了。所以当地人对圣泉倍加爱惜,一位长者,见我们一涌而上聚拢在泉池旁,生怕我们脚下的尘埃弄脏了圣泉,接过村民取水的勺子,将地面洒湿,并吩咐村民先让我们远来的客人品尝泉水。你一杯,我一壶,大家喝着、赞叹着。两位女同胞,索性坐下来品尝起蛙鱼,从她们洋溢的笑脸上,你能感觉到那小吃的香甜。
  亭子依山而建,一副亭联深深地吸引了我,联子的字迹虽有些模糊,但也可辨,上联曰:“亭影云移掩映光浮堂上翠”下联对:“泉流风送潺?韵续洞中声”。揣摩良久,不论断其为:“亭影云移,掩映光浮堂上翠。”“泉流风送,潺?韵续洞中声。”还是“亭影云移掩映光,浮堂上翠” “泉流风送潺?韵,续洞中声。”,都也可解。我想这联中的“堂上翠”应该是这圣泉寺的佛堂了,洞呢?“洞之声”又作何解呢?
  那长者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指着亭前的山峰对我解释说:“此山过去叫凤山,山阴之右有泉曰圣泉,故而又称圣泉山。山阴之左有洞,昔日隐士孟明川常在此读书,人称‘书声贤洞’。洞深丈余,可容二人,所以当地百姓称之为‘二人读书洞’。这一山一泉一洞一庙堂,造就了此联。”再仔细品味那亭联:堂翠光浮,亭影云移。 泉流风送,韵续洞声。真是妙哉!
  饮罢圣泉,赏过亭联。我们穿过圣泉寺继续西行。山间小路跌宕起伏,林荫夹道,彩蝶纷飞。过了“二人读书洞”就到了黄山沟。两山对峙,涧壑幽深。沟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山坡上一群山羊悠闲地吃着草,见我们结队而来,警觉地昂起头,发出几声长叫。放羊的大哥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吆喝着他的羊群和我们合影留念。
  一个转弯,忽见一处高坪盘踞山腰。中有花池,侧有庙堂简舍。下有成片盆地,遍植桃李。上有石阶,通往高处。拾阶而上,有洞幽深。洞口如缝,似峡谷穿山。探行数步,豁然开朗,洞内宽阔阴凉,几处小洞黝黑不知通往何方。隐约间可从一处小洞口看到一点明亮。寻亮而进,时躬腰猫身,时低头爬行,出洞已在进洞口的另一侧。也许因为那坪下成片的桃林,此洞才叫“桃花洞”吧。站在坪上,俯瞰桃林,想象着遍野桃花盛开,涧溪流淌,洞声传韵那番情景不亚于陶公笔下的世外桃花源。
  小心翼翼地走下高坪,山路又续。前行不远,我们来到秃山脚下,这里就是我们登山的第一峰。山陡无路,满坡乱石。为防山石跌落,我们各自散开,向上攀登。大家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曲线迂回前行;有的直上直下伏身攀岩;有的柱杖扶膝;有的手脚并用;更有强驴,身形敏捷,疾步如猿。止步山腰,怪石灵姿,青岭云间。仰视山巅,影在风湾,秃顶放闲。回首远望,半城岚翠,朱楼水环。登顶四顾,万物移景,叫绝青天。登临快意,随着飘香的山风,飞向天边。
  沿秃山峰脉东行,穿黄山,越凤山顶,龙爪沟在东峰时隐时现。一路挥汗,接手相搀,山坡陡峻荡树干。下得山来,峰回路转又至山门,一圈下来,我们已经完成了三山连越。那真是:青山受尽众驴欺,我去情留装不知。
告别西三峰,继续向东,我们来到了龙爪沟的一线天。不知是采石场有意铺设还是无意倾倒,亦或是当年部队建设防空洞留下的碎石,从龙爪沟的半山腰到山脚,一条碎石铺设的陡坡如瀑布一样挂在山体之上。坡宽数米,两侧怪石林立。无论是攀岩而上,还是爬坡如走流沙,对于户外运动来说,都是拉强度的绝佳的机会。攀岩而上要稳、准、狠。走碎石坡难度更大,用力猛了,上一步,滑两步。步子轻了,如同流沙中拔脚,原地踏步。我和爱冰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坡顶时,都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
  登上一线天的坡顶,也就到了龙爪沟的山腰,这里就是萧县防空洞的所在地。防空洞是备战时部队开凿的,具当地人说,山洞穿过龙爪沟,可直达县城之内。由于大家所带应急设备有限,我们放弃了探洞,直登龙爪沟。西有凤山,东有龙山。龙凤呈祥这时人类祖先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说这龙爪沟就是巨龙腾飞留下的爪痕。沟深约两米,狭窄处只容一人通过。沟内怪石林立,沟壁如刀削斧劈。沟底土硬如石,光滑如蜡。沟与防空洞相连,如此险要,真是:山塞只须全扼吭,一夫真可独当关。寻着龙的灵气,捉龙爪飞天登顶。回望来路,沟如凌空一缕丹梯,又似无根万丈之溪。涯悬日光生晕,峰肖苍松结翠。我想如若是秋季,满山野菊花盛开的时候,那花飞满沟的情景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如若沟内有水,飞瀑直挂,泉注成江,那夜月会生潮吗?
  思绪正随风飞着,山下的喊山声阵阵传来,骑行车队的朋友与我们会合来了!握手峰顶,合影留念。畅饮山下,放声开怀。好汉借着酒力,激情地朗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6-28 09:17:16 | 只看该作者
随醉心一起登山看景,洗心!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7-4 20:24:39 | 只看该作者
为景发,为情动,为诗狂,酣畅淋漓。问好醉心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7-4 21:01:01 | 只看该作者
情在景中,看了很是沉醉。写得好!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7-9 16:11:53 | 只看该作者
很惬意的一次出行,山水间,情悠然~
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18 04:13 , Processed in 0.02566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