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转】两篇关于王维五律的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1: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维五律新读札记

五律定型于沈宋时期,沈?期、宋之问已有较多的实践。据《全唐诗》统计,沈有60馀首,宋有80馀首,而且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许学夷《诗源辩体》说:“五七言律,沈宋为正宗,至盛唐诸公而入于圣。”他把五律、七律混在一块说,稍嫌粗略。实际上,沈宋的七律算不得正宗,他们七律数量少,初涉这一诗体,诗体感还不很好。七律的圣境,冠之杜甫毫无问题,但盛唐其他诸人如李白、高适等人的七律并不见得有多杰出的表现。许学夷的说法,我想改为:五言律,沈宋为正宗,至盛唐王、孟及太白而入于圣境;七言律,肇端于沈宋,至李颀、王维,其体乃纯,至老杜而入于圣境。

这几天我读王维稍多,以下是我的阅读札记:

王维五律共100馀首,在几种权威的选本中的入选情况如下:

《唐宋诗举要》选20首(选入五律最多的是杜甫,40首,其次即是王维、李白,20首,再次为孟浩然,11首)
《唐诗别裁集》选31首(最多的是杜甫,63首,其次是王维,31首,此后为李白27首、孟浩然22首、刘长卿20首、岑参17首)
《唐诗三百首》选9首(最多的杜甫10首,其次是王维、孟浩然,均9首,此后为李白5首、刘长卿5首、李商隐5首)
姚鼐《今体诗钞》选47首(最多的杜甫160首,其次是王维,47首,此后是李白42首、孟浩然26首、刘长卿25首)

再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写黛玉向香菱授诗,认为五律首推王维。按路数观察,曹雪芹属于清人中的唐诗派,故对王维特别推重。

王、孟五律在形式上其实并不完妥,不规范之处主要表现在:字的前后重见、不拘对仗、不拘章法。但他们的五律却比中晚唐时期很多形式完美、规范的五律,不知要高出多少等次。我的总感觉是:略带天然瑕疵的,自然、高华,风姿绰约。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 一作若) 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很多人把这首推为王维五律第一首。王夫之《唐诗评选》对这首也评价极高,特别精到:“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第三联与《竹里馆》一样,同样烘染出一位风流潇洒的雅人高士形象,令我诵之而忘却尘嚣。末联在此基础上别开境界,突入禅理,把诗人超然于世外(穷通之理,是世内之人关注的焦点)、得大自在的感觉,表达得特别有韵味。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在我看来,这首是王、孟五律的代表。我从中读到的是闲远自在,是淡逸清高、自然绝俗。这样的诗,哪是做出来的,做,哪做得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活到如此境界,然后直接从生活中端出便是。你看他先从环境切入,这是带着闲远的意趣在观照身边的环境,接着,似乎把自身融入这环境当中,此时,似有一个更全能的“叙事者”在看着此中的人物行为、情状。“倚仗”两句,与《渭川田家》形象相关,这里却更多些雅士的悠然意趣。“渡头”一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有别,也不同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野逸,人与自然的亲和、高士与民间的契合,总之,这不是孤芳自赏的“小资”,不是落寞无奈的远遁,而是一种健康的盛世情怀,一种安和、淡定的生活境界。结末的醉、狂,在这里一点也没有佯狂做派,而是自然发露。此诗虽然重复用了两次“日”字,次联未对,但读之却不令人觉得遗憾,始知:规则不是为妙句设的,妙句原自有其特殊的妙规。

归嵩山作
清( 一作晴) 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 一作云) 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在嵩山有过别业,此为赴嵩山别业休假之作。不知道是我过于敏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在这首诗中总觉得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影子。当然,这是王维诗,不是陶诗。薄,小灌木也。河里的流水、河边的灌木丛、傍晚归巢的禽鸟(或云朵),在他这位从滚滚红尘中驾着车马来的人眼里看,意味着闲放、自由。后半的“荒城”似指关城而非城镇,从城里来,过了这个古渡边的关城就是嵩山了,笼罩着落日的秋山,便是归宿之地。你看,“荒城”、“落日”不仅没有荒寒、落寞之感,反而因其厚重有回归之意。《唐诗三百首》选入此首,看来并非漫然。

登裴秀才迪小台作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 一作空) 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最早读这首的时候,我觉得题与诗难以牵合。既然登裴迪小台,则已经出户,何言端居?现在重新读,才知道全诗隐含的主人公是裴迪。端居不出户的是裴迪,“望云山”的是包括裴迪在内的“我们”。末尾则是“我”对裴迪别前的话,“乘月”的“好客”,隐然是自指。全诗依然是淡逸、高华的境界。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中之“过”,寻访也。要论王孟之别,这首要优先提到。中间两联精工锤炼,这在孟诗中是难见到的。其观察自然的画家之眼,与刻划自然的诗人之功,都是相当见精彩的。从章法上看,这首也显得很老到,与后世名家的五律为同一副笔墨。第一句平语,第二句接入后神采顿现。然后用两联加以刻划,都是侧面写寺,其中“咽”字、“冷”字突出其幽、其静,故末联要克服杂念,趺坐终日,进入禅境。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 一作乡音听) 杜鹃。山中一夜( 一作半 )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潼( 一作棕) 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此首更为精工,不仅中间两联对仗,首联也用“半对法”。不过,首联颇见气势,这在几乎不用“力”的常见王维诗中是特殊的。而惟其能为雄健之诗,才成王维之大。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 一作天)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 一作浦) 问樵夫。

唐代的终南山之热闹,大概只有以今天的北京香山、新疆的天山可仿佛。但本诗所写却非终南之京都缘,而是其苍莽、雄阔、变幻、原生的美。也是我们所熟悉的王维本色。诗借用画家移步换形的方法,从山下仰望、山外远望,到设想入山从高空俯瞰,落到山上寻幽访胜,展示出终南山的奇伟。估计应是王维早期的作品。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一作风日好),留醉与山翁( 一作公)。

此诗也是前三联对仗,中间两联尤见功夫,突出了水势大涨之时,高处观察江汉一带的印象。其描写似有画所不及之处,故为历来人所艳称。

观猎
风劲( 一作动) 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 一作落雁 一作失雁) 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有点像高适、岑参了。注重技法的人爱这首。我读大学时,在很多刊物上看到赏析这首的文章。这首当然好,它把乐观的理想、轻快的情调用很老到的笔法(“忽过”一联为流水对)加以表现,给人留下回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一作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与《观猎》一样属于边塞诗。我的感觉是:全诗精神全在“大漠”一联,其他各联没有与这联争胜,而是归向于它,因之而成千古名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王维五律不能不说到这首。论“诗中有画”的特色,动静兼得、远近层次感以及空灵的境界,这首都是顶级之作。然而,它的完美已被中学说得过多了,我反而不想说它了。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 一作只) 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诗最高境界我推此篇。论描写,这首不仅谈不上精工,画面感不强,论技法,首联平仄还拗拗的,全诗纯任一片化机自然流行,然而,淡淡的语句和神情背后,却隐含有无限禅机。人的作为、自然的运化,在这里全变成从容自在、圆通完满、飘逸潇洒。读此诗,我找不到很合适的言辞来赞美。(摘自 渔樵子的山涧 新浪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1:09:11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篇摘自百度古诗吧:

今日找全唐诗里的孤平句,至王维时,觉得诗佛作诗是最耐人回味的。这些诗以前也比较熟悉,只是从没如今天这样感动。故发上来,分享下。顺便把我的所想所感做个记录。他年翻阅,异能有所启发。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月语】稍、悠然、独、弱难定、轻易飞、惆怅,这些词加上意境的高远,融合为一种生命的孤寂。赞。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月语】这首足见诗佛之名不虚,第一谛在哪里,在于“空病空”,这是一种不要执着于空的空,执着则有分别,分别了有与空,那么就会有亦不有,空亦不空了,这应该就是空病的原因。一切唯识所现,故“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圆成实性,故“能生大地风”。赞。


王维〈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月语】因为“三湘接”,所以荆门自然就“九派通”,首联逻辑顺序井然,语出清真。开阖契阔足见功力,次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摩诘善书画,这当为画中景色,而画又是人为所做,故画染佛性,这句就显得空灵?远,意味深长了。我认为现代诗人妙手仅仅做到了蕴诗于画,而不能将画蕴于心,这颗心在李白那里是“仙”,在杜甫那里是“儒”,在王摩诘这里即佛心,即真如本心。颈联景色在稍近些的位置,这是古人写景专擅手法,没有什么多说的。但这一个“浮”字,一个“动”字却仍朕诗心。二字绝非炼字可及。最后一句,按照惯例,由景的渐近逐渐回到自我,一个“留醉与山翁”,点破红尘。试问,若是少陵会如何作尾联?恐怕早在第三联就开始转到自身了,这样说来“山翁”的醉要改成“孤翁”的愁了。以上为月的独断,若有不妥望各位指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18:01 , Processed in 0.01264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