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8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    李昌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2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从出版至今,整整十年。现在是第二版,同时再版的还有我的《中国古代散曲史》。记得此书出版后寄?友们,得到的多是鼓励和表扬,如叶长海兄师,不仅嘉勉甚殷,还将本书推荐给海外学者,实令我感动不已。当然,有些学友鼓励和表扬是礼节性的。但有三位先生多我是无需客套的----
      其一是徐沁君,他是我曲学上的启蒙老师,对我一直非常关心。将书送给他时,先生抚摸着我的书,只说了几个字“不容易啊---”那最后一声长长的“啊”至今还常在我耳边回想。在写此书的六年间,每当我为困惑难解的问题而苦恼、每当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而兴奋、每当为一个自以为精彩的阐述而陶醉,都是首先到徐老家里向他倾诉,徐老可谓搀扶我、鼓励我写完了这六十万字。
      第二位是胡忌先生。他在南京。书寄出去的第三天,胡先生来电话了,谈了很多问题,谈到书的第一句是:看到书了,还不错;第二句是:你说元代称杂剧叫“关目”不叫“杂剧”有意思,对《青楼记》演员的分析,想法好。
      第三位是洛地先生,只对《曲学史》做了一句话的评价:“没有你的《散曲史》好。”让我自悟。
我心里自然知道,洛先生之启悟,胡先生之敲点、都说明此书有所不足。《曲学史》的软肋何在,瞒不过他们。
      这个“软肋”,我在“导论”中已经进行了“自我保护”----凡属音乐、表演之专业上的问题,本书不予涉及。但认真来说,如果不涉及这两块,很多曲学中的精微之处就说不清,甚至没法说。比如徐渭说“今日北曲宜高于南曲”,就不是单从“文学”上能解释的,此后的昆腔扩散到文人层,曲唱家对之加以艺术上的提升,使昆腔成为当时最高水平的声乐艺术。而曲唱家“提升”昆曲的参照是什么呢,是“北曲唱”----明代的“北曲唱”,乃是以南宋后的“词唱”之法而唱“曲唱”,而不是元代的北曲之唱法。晚明的“曲文学”---散曲和戏曲,从创作到理论,都以“婉丽”为尚,戏曲主角则无外乎才子佳人,南曲音乐不宜“豪迈”乃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问题,倘若要说透,就必须深入到具体的音乐形态的解释,涉及到宋元词唱与曲唱差异,涉及到明代的北曲歌唱向“词唱”的规化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地道的“曲学”专著-----洛地先生的《词乐曲唱》中有精彩的阐述,我在《曲学史》中特意申明对此只是淡淡“扫描”而已。不过,我虽不是专搞音乐的,但多年也看过不少书,虽知之尚浅,如果要肯这块骨头,自信也能拿下。但我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研究曲学史的根本立场,是从古代文学研究出发的。书名《曲学史》,其实是不可能把曲学史的方方面面都包容在内的,从研究古代文学的意图出发,势必要在梳理和提炼命题上侧重与文学相关的内容,揭示其所以产生的文化背景。而贯穿全书的核心思路,是想通过“曲学史”的考察,潜在地反映出“曲”从民间扩散到文人圈后文化品质的改变,全书设计的起点命题是“从‘随心令’到‘格律词’:民间歌辞转化为文人歌辞的一般轨迹,意图即在此。与之相应,从曲文学作为非正统的文艺样式和“非主流文学”出发,揭示其“雅俗双兼”夫人复杂性势必成为本书内在的学术焦点之一。因此,本书的重要视点,在于探究古代的曲学话语哪些承袭了传统诗学观念,哪些与传统观念正相背离。由此,本书提出元代的“乐府”概念中包涵着对“曲”之文化品质的界定;提出元文人将“传奇”概念赋之戏曲,乃是把杂剧与传统的小说在“文统”上加以认同;提出正统的“言志”观在元代曲学话语中的失落,都是过去言曲学者不大谈起的问题。而在明代的曲学中,提出明代有“志象”说与“情本论”两种不同的曲体本性论;提出南曲之“婉丽”说与“本色”论,的内在联系;提出戏曲创作中的“驾虚”与“就实”,表面看截然相反,其实本同而末异;提出明人对戏曲“场上”与“案头”两种形态的理解;指出明代的戏曲争论,缺乏公约新原则,一旦意气相争,便易成为逻辑错位的对话,也是过去的论者不大注意的。至于清代曲学,我认为清代的文化氛围,总体上是复古主义,曲学上暂新的建树不多,大概只有历史学的曲学可算清代的创建,所以只选择了明清的李渔、金圣叹和史学意识之曲学加以解释,至于重复前人而无新甚意者,述之无味而舍之不论,而徐大椿的唱论、《九宫谱定》等曲谱学著作则依本书约定不再阐入。现在看来,清代部分显得比较薄弱。本打算再版时加强一下,但下笔总觉得兴味索然,只好作罢。
      本书只是一个古代文学研究者所梳理和整合的“中国古代曲学史”,与历史上本来的曲学史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从另外一种角度、出乎另外一中学术目的研究曲学史,势必会展示出曲学史的别一番风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原生态”曲学史只有一个,而人们对“曲学史”的理解和书写却没有止尽,所以必将还会有第二部,第三部《中国古代曲学史》问世。
本书出版后。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些学者和年轻学人,在论著中对本书的一些观点或参考之,或引用只,或商榷之,在此仅对关注本书的学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7  10 于徐州师范大学


楚山孤云:我花了几个小时,一字一字将我市著名曲学家李昌集教授的这篇后记键上发表,希望它对有心的读者,有所启迪。李昌集先生是吴梅弟子任忠敏先生的学生,现在徐州师范大学任教,博导!吴梅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在今日中国曲坛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大都能歌能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8-26 16:25:53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拜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8-26 16:52:38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8-26 16:52:56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加亮,请大家关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27 21:23:16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28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认真学习,先生辛苦了,问您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9-2 20:16:50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再赏,慢慢品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9:53:49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木石散人) 的帖子

木石散人:拜读欣赏。 (2012-08-26 16:25)
谢谢老歌关照!顺致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9:54:22 | 只看该作者

回 4楼(非子若云) 的帖子

非子若云:慢慢学习! (2012-08-27 21:23)
谢谢老哥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9:54:52 | 只看该作者

回 3楼(寒溪幽兰) 的帖子

寒溪幽兰:加亮,请大家关注一下! (2012-08-26 16:52)
多谢您的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9-5 19:04:54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9-14 16:58:34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迟赏为憾。。谢谢楚山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9-19 09:39:19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感谢分享,问候楚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9-20 20:52:20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再来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9-28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Re:《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二版后记李昌集
谢谢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3 23:39 , Processed in 0.03630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