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经》《小雅·小弁》赋比兴以及修辞(比喻)用的比较全(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雅·小弁》是《诗经》一篇诗中,“赋比兴”作为艺术手法与比喻修辞同时出现,这是不多见的。对我们诗词爱好者,是很有价值的。
    关于艺术手法的“比”与比喻修辞的“比”二者是不是有区别,历来看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赋比兴”中的“比”是艺术手法,界定的是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修辞的比喻是有区分的;第二种看法是二者不加区分;三种看法,不仅艺术手法的“比”与修辞的“比”不分,就连“兴”与“比”也不分,统称“比兴”。看法的不统一,特别是艺术手法的“比”与比喻修辞的“比”混为一谈,给我们这些学习写诗填词的人带来很大麻烦。
   其实,“赋、比、兴”概念的提出、诠释,远远落后于其实践。《周礼·春官》的提出,到汉代《毛诗序》、再到唐代孔颖达逐渐明晰充实,而赋比兴早在西周时期的诗中广泛使用了。而且,使用中已经将艺术手法的“比"与修辞的比喻明确区分开。《小雅·小弁》就是如此。
    关于这首诗的译文、赏析,自己百度一下便知,这里逐章的将手法的“比”、“兴”以及修辞,做粗略提示,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26 22:31:11 | 只看该作者
拜访老师,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18:33 | 只看该作者

Re:诗经》《小雅·小弁》赋比兴以及修辞(比喻)用的比较全(三)

《小雅·小弁》是《诗经》一篇诗中,“赋比兴”作为艺术手法与比喻修辞同时出现,这是不多见的。对我们诗词爱好者,是很有价值的。
    关于艺术手法的“比”与比喻修辞的“比”二者是不是有区别,历来看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赋比兴”中的“比”是艺术手法,界定的是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修辞的比喻是有区分的;第二种看法是二者不加区分;三种看法,不仅艺术手法的“比”与修辞的“比”不分,就连“兴”与“比”也不分,统称“比兴”。看法的不统一,特别是艺术手法的“比”与比喻修辞的“比”混为一谈,给我们这些学习写诗填词的人带来很大麻烦。
   其实,“赋、比、兴”概念的提出、诠释,远远落后于其实践。《周礼·春官》的提出,到汉代《毛诗序》、再到唐代孔颖达逐渐明晰充实,而赋比兴早在西周时期的诗中广泛使用了。而且,使用中已经将艺术手法的“比"与修辞的比喻明确区分开。《小雅·小弁》就是如此。
    关于这首诗的译文、赏析,自己百度一下便知,这里逐章的将手法的“比”、“兴”以及修辞,做粗略提示,供参考。
  《小弁》,全诗八章,每章八句。方玉润认为是“宜臼自伤被废”,接受此看法。
   第一章呼天自诉。
   第1,2句以雅雀快乐从容飞还巢,起兴开头,接着问天何以“人人都过得很好,只有我被伤撂倒”?
   第二章去国景象,触目伤心。
   第1,2句描写“平坦的大道,长满了荒草”,即是这章的开头,又衬托接下来心的忧伤(比兴)。
   写心的忧伤用“惄焉如捣”,“疢如疾首”两处比喻修辞。
   第三章追慕父母言极沉痛。
   第1,2句“桑与梓”借代指父母之邦。
   第5,6句,“不属于毛,不离于里”是裘衣,毛向外皮作里子。毛喻父,里喻母。用不“属毛离里”诉说得不到父母的恩惠。
   第四、第五章在外所见,苦无所归,心灰意冷。
   四章,第1,2,3,4句以菀柳蝉鸣,潭深苇茂的描写起兴。第5,6句漂荡之船不知所向作比,衬托7,8句所写心里之忧伤。
   五章,第1,2,3,4句鹿奔雉鸣起兴,第5,6句以病树不长枝条作比,衬托7,8句心之忧伤。
   第六章埋怨父亲
   第1,2句野兔入网还要把它放了,第3,4句路上遇到死人或许还要把他埋葬了,即作为这章的开启,又反衬后描写的“父亲这样忍心抛弃我,及我的伤心。”(比兴)。
   第七章指责父亲,揭示被放逐的原因。
   第1.2,3,4句指责父亲听信谗言,缺乏慈善之心,不肯慢慢推究。5,6句以“伐木还要用绳索拉住,砍木柴还要看看理路,”作比衬托7,8句诉说被加罪的冤屈。
   第八章放逐后还要谨慎小心。
   第1,2句以“没有高的不是山峦,没有深的不是水泉”做开启语,同时又衬托3,4句“君子不要轻易出言,有耳朵贴在墙垣”(比兴)
   第5,6,7,8句是从《邶风·谷风》原样移过来的。是说“不要让人上我的鱼梁,别让人开我的鱼笱。我自己都不能被容,那顾得了我的身后呀!”5,6句仍然是衬托的比。
   *      *      *
   关于赋比兴请参看
   一,钱钟书《管锥篇》中《关雎》的赏析,有分析有事例。
   二,袁行霈教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之四有专门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20:08 , Processed in 0.01233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