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邵阳晚报 巧联句栏目144 上榜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8: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南邵阳晚报 巧联句栏目144 上榜作品
发表于 2014-8-6-11:26
出句:
屿扼双流,一镜磨成鉴今古(湖南 鲁晓川)
对句:
亭居六岭,孤云步入察炎凉(邵东 张希读)
文铭二字,重檐斗拱思圣贤(岳阳 颜秋生)
春临六岭,诸亭立起览江山(广东 余仁杨)
云蒸孤塔,千年屹立证沧桑(江苏 张修顺)
溪涨两岸,孤亭造就览春秋(河北     马)
绸铺万顷,四风吹皱盖鱼龙(云南 孙道雄)
江涵一郭,双亭耸立秀潇湘(福建 王世淳)
江涵一郭,双龙汇聚旺山川(河北 李金霞)
亭居半岛,孤钟撞响传迩遐(河北 刘卫红)

       点评:接到邹宗德会长关于为“巧联句”栏目出句的邀请,引起了我的一些感触:《邵阳晚报》这么多年坚持开办这个栏目是了不起的!我想出一个有点邵阳地方特色的句子表达我的感佩之情,也让更多的联友关注邵阳这方热土。于是翻阅相关资料,知道邵阳地区自古有所谓“宝庆十二景”,排首位的是“双清秋月”。此景区1956年辟为双清公园。公园里镌刻着魏源的名诗《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二首》,其中第一首第一句“屿扼双流合”,正概括了其位处资江、邵水汇合处的独有地理特征。于是顺着双流相合而被扼这个思路,想到了唐代雍陶“一螺青黛镜中心”的诗句。进而我想这一面扼双流而成的“镜子”中,曾映照过多少风云人物啊,现在都已经曲终人不见。唯有真正超卓之士昂扬出的清刚之气与此清流相得益彰,千古不朽,故凑成这一出句。
    应对的联句中,我尤其欣赏广东余仁杨和邵东张希读两位先生的对句。前者以宝庆十二景之第二景——六岭春色应对,可谓“本地风光,莫此亲切”。后者也由六岭切入,后七字则更让人生出许多人生感悟。而江苏的张修顺和河北的放马先生的对句则更能触动读者的无穷感慨,只是后一分句如果能避开出句以时间为着眼点的思路另辟蹊径也许更加完美。云南孙道雄先生的对句则由这合流的两水自然生发,妙在比喻贴切生动。此外,福建王世淳与河北李金霞先生都先取魏源的诗歌原句四字相对,再配以一个自创七字句,也都与邵阳相关,可谓颇费苦心。还有河北刘卫红先生写的也是本地风光, 对仗颇工。
    上述几例,似乎是为相关景点量身定做的。还有一些对句则将视野放开到了全国各地,如颜秋生先生搬来岳阳楼的忧乐二字与双流作对,也值得玩味。
    顺便提一下,出句中“一镜磨成鉴今古”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对于这种平仄格式,王力先生校审的陕师大古汉语教材10581059页中有说明: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是正格。
    关于这一点,可资印证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杜甫的七律名作中“伯仲之间见伊吕”和“西望瑶池降王母”等句就是。与之相对的联句,平仄格式仍用“(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常格即可。如上述杜甫七律诗句的下句分别为“指挥若定失萧曹”和“东来紫气满函关”。统观收到的一百多个对句,有不少联友将后七字安排成“(平)平(仄)仄平仄平”的格式,在唐宋以来许多近体诗中,这种格式是很少用作对句的,窃以为用前一种常格方式更好。我还了解到,目前联界有一些专家反对出句用“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但春联之祖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是用的类似格式(虽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实际情形却是类似的),我们为不影响意思的顺畅表达而偶尔用一下这个格式也应该可以的。以上纯属个人浅陋之见,还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湖湘楹联七子之一  鲁晓川)
    本期出句:刘喜刘悲皆羽故。(周述龙)
    对句投稿邮箱:hnsyzzd@126.com,截稿日期2014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0-24 16:30 , Processed in 0.01233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