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山东快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 size="5"><strong>  山东快书的发展</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山东快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像临清、济宁这样的大码头,不仅养育了山东快书艺人,提供了其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且导致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竞争,促进了山东快书的繁荣发展。 <br/>  山东快书的孕育期所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迄今有100多年。其孕育和形成,主要从当地民歌和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从山东大鼓借鉴“窜铜腔”,即为一例。 <br/>  山东快书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创造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个别人物的贡献和作用。 <br/>  山东快书以《武松传》起家,对其风格和流传影响极大。 <br/>  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徒弟魏玉济。魏授徒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其后,卢同文传艺杜永春,卢同武代师收徒杨逢山,亲传技艺,杨逢山之后就是杨立德。另一支,赵震授徒吴洪钧,再传而至马玉恒等。同时,赵震、卢同武、杜永春因朋情传艺戚永立。威兼得诸家之长,颇有成就,授徒范元德、郭立和、李元才、高元钧等。 <br/>  山东快书形成之后,就从发源地扩散开来,逐渐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 <br/>  山东省内的一支由鲁西南地区扩及全省的许多城市、集镇。省会济南自不必说,早在30年代。烟台、青岛等地就留下了山东快书艺人的遗迹。其中的青岛特别值得注意。当今山东快书高、杨两派创始人高元钧、杨立德都在此地一举成名。山东省内不仅拥有杨立德这样的自成艺术流派的名家。而且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 <br/>  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见到了山东快书。戚永立、高元钧等山东快书名家都曾在这一带作艺。高元钧时间最长,遂有“红遍江南”之誉。 <br/>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虽然健康淳朴的形式还保留着,但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跟相声类似,流传山东快书搀进所谓“荤口”,即色情的内容,以致妇女都不敢听。于是质朴清新的山东快书越来越低级下流,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br/>  解放后,山东快书获得新生,迅速发展。据说连山东快书这一名称还是解放后正式定下来的,特别是在解放军部队里,山东快书十分活跃。这可能跟山东快书歌唱英雄的传统和粗犷豪放的风格有关。  <br/>    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在这方面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1950年3月,他从上海北上,开拓山东快书新的流传地区。先到天津,最初献艺于小梨园,同台尽是曲艺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宝、郭荣启、石慧儒等。天津号称曲艺之乡,观众艺术鉴赏力强,艺人站住脚不易。高元钧一靠“红遍江南”之盛誉,二靠初闻天津码头的新鲜劲儿,三靠技艺精湛,乡土味浓,结果一炮打响,十分轰动。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献艺于西单游艺社会,同台也尽是曲艺名家,如孙书筠、王佩臣、张陌扬、王宝霞、花莲宝、钟翠云、王元堂、高凤山等,从此在北京落住了脚。 <br/>  50年代初期,在高元钧的主持下,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 <br/>  山东快书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新中国建立这一决定性的社会因素外。就艺术本身来说,还有下面一些因素: <br/>  一方面,形式简通灵活。手里一副鸳鸯板,打起来就能表演。尤其适合在工厂、农村、部队开展业余演出活动。 <br/>  另一方面,地方色彩浓厚。它用山东方音演唱,朴实粗犷,很有气势。 <br/>  同样,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早在50年代初期,杨立德的弟子张天玉就到了台湾。张天玉擅长多种曲艺形式,曾在电台演播山东快书,自称“山东铁板快书”,所演多是长篇大书。如《武松传》、《济公传》等,颇受欢迎,不少人“一闻乡音而鼓舞”。 <br/>  台湾曾出版张天玉辑的题为《山东铁板快书》的小册子,辑有《武松大闹十字坡》及21个山东快书小段。从《武松大闹十字坡》来看,与流传的传统脚本大致相同,不过语言和细节略有变动。 <br/>  艺术史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在百花争艳中得以实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涌现各种不同流派,也是在竞争中得以实现的。诸家并存,流派兴起,彼此竞争,相互借鉴,既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臻于成熟的标志。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十分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就基本因素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凡是自成流派的艺术家,必像王麻剪刀、王致和臭豆腐那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地方,拥有自己的剧目和作品,形成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艺术风格和造诣为社会舆论所承认,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景仰者。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09:5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biaoti\"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5\"><b>山东快书特点</b> </font></font></div>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 <br/><br/>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12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建国后又有《一车高梁》、《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 <br/><br/>  由于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22:10:0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11:0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biaoti\"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5\"><b>山东快书流派</b> </font></font></div>
<div class=\"biaoti\"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 size=\"5\"></font> </div>
<div class=\"biaoti\" align=\"left\"><font color=\"#008080\" size=\"4\">  老艺人传说,早期以赵震艺术成就最高,号称“三钩不敌”(“三钧”即当时著名山东渔鼓艺人张教钧,山东洛子艺人李和钧,山东快书艺人吴洪钧)。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名气也很大,被称之为“卢氏双雄”。戚永立绰号“镇三江”,艺人夸他“走到那里都有个山崩地裂”。 <br/>  当今山东快书艺术流派,世称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流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 <br/>  高元钧派山东快书,概括说来,就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门生最多、成就最高。关于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不少人作过研究。杨立德曾说:“高元钧的表演风格刚健一些,从戏曲里吸收多些。动作较大,也显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趋于滑稽,在上海获‘滑稽快书’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艺术上刻苦钻研,表演极为风趣生动,且善于从相声、京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了快书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国的‘高派’。”谷源流《浅谈高元钧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的特色》一文里说:“高元钧同志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说、唱,努力塑造各种人物的艺术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题。”这篇文章还具体地论述了高元钧山东快书艺术的基本特色,即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这里把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概括为火爆、鲜明、滑稽。 <br/>  如果说,高元钧和杨立德同属山东快书的正宗,那么,杨立德可以说是正宗中的正宗。高祖籍河南,多年来又在山东以外的地方作艺,他的快书艺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别具风格特色;杨立德则不然,他是山东人,多年来一直在山东作艺。他的快书艺术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长的气派。 <br/>  著名快书演员杨立德,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也有很大影响。 <br/>  杨的演出,即“俏”又“泼”。“泼”即卖力气、认真。他以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唱字句气势宏伟,口若悬河,从内容出发真实地述说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动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据情节的发展,动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联唱,一口气抑扬顿挫明显地联贯唱出,既描述了场景,表达了人物,又给人以艺术享受。 <br/>  杨立德的艺术风格特色是俏皮和细腻。 <br/>  刘派山东快书的精髓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化。表现为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努力开拓艺术之源,追求艺术上的真、善、美。刘司昌先后出版作品选集《晕头转向》、《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和《刘司昌曲艺创作选》。他还与伍景寿合作撰写了《山东快书概论》。 <br/>  刘司昌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传统山东快书的表演程式大抵从传统戏曲借鉴而来,适用于鲁达、武松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原有艺术手段已经不敷应用,必须创新,于是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这是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刘派山东快书的重大贡献。  <br/>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22:11:3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4 04:43 , Processed in 0.01627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