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概括多少国人心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06:1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的文明常常代表着一个地方基本的人文素质。
我从小生活在中国最偏远的农村。读了很多那里的处世经典。。。还约略记得的如:“三个学生就摆书,三个屠户就摆猪,三个婆婆就摆媳妇。”“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菜刀打豆腐,二面取光。”。。。。还有许多有关人品的诨名,如:“搅屎棍,吹火筒,烂心菜,野心家,红眼病,空心萝卜,阴阳先生。。。”等等,都是处世为人的经验和教训的经典总结,且一代一代被继承着,邻居、同事,甚至亲人间,都烂熟于心的防人防己,看谁高明着。这都是最接近生活的俗文学,有口头创作,也有文人总结。口传心授,于是,人与人间就有了防范心态,防范眼神,防范言词。加之经济穷困的农业文明中的自私狭隘,于是,由防范而嫉妒甚而“出点子,使跘子,打棍子,无中生有,落井下石。。。”本来可以自己安居乐业,却非要随时义务地监督着别人的一举一动。结果,一切仇恨与斗争产生了。都始于自己心理的不健康。
远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历史中,著名谋士范蠡就有言:“勾践为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辅佐勾践灭吴后,自己隐于江湖。而同朝功臣文仲最终却被勾践杀害。“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完全概括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普遍心态与人品。
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国民众普遍平均的穷困着,一个家庭的弟兄姐妹,一个村的左邻右舍,却经常呼朋引伴上山打野菜,下地种庄稼。到处能听到“哪去呀,早啊。。。”等招呼声和聊天的细语。可后来“富”起来了,有吃穿了,那种“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却沦亡了。剩下来的是荒凉冷落,婚姻泛滥,仇恨加剧,恶性案件迭出。。。为什么国人会如此不堪?是教育,是文化,还是“富裕”了?看来,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人文心理殿堂的构建,远不是富与不富所能概定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13:42 , Processed in 0.01133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