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试赏“没名也好”之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8:5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face="Verdana" size="1"></font></font></p>
<p><font size="1"></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face="Verdana"></font></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face="Verdana">  </font>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我们的心灵朝暮渴求的美的作品,是由心灵转换出来并高于心灵的。”我们在阅读文学等艺术作品时,其实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是在进行一次次心灵的洗礼。<br/> <br/>    所谓美,就是指那种好的、愉悦的、梦幻般的自我陶醉的快感,是对物象的精神感悟和交流,是不加雕饰给人以遐想的自由空间,是对自然和现实的一种净化和凝练。我读“没名也好”之《亲爱的,又见到你了》的文章时,就有了这样一种体验,??体验一种美,体验美的熏陶,体验美的快感。<br/> <br/>    这是一篇描写雪的文章,纯粹的写景,真实客观的描述,重点在物,物我相融;没有抒情,情浓意切。还有一点就是通篇文字竟然没有一个雪字,然句句不离雪。这些大概是受到了司空图之“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影响吧。通读本文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作者情操的真实再现,也是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br/> <br/>    文章前三自然节是第一部分。第一自然节简单交待了作文的原因,第二自然节则惜墨如金,突兀其来的以“亲爱的,你来了”六个字勾人眼球,看似平平,却风情万种。从题目中“又见到你了”说明并非第一次相见,然这六个字仍给人以惊喜万分的想象,给人以急切的印象,第三自然节则补足前意,把雪比作初恋之“情人”,说明“急切”的原因,那种惊喜、那种甜蜜、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愫自然而然地映入我们眼帘,那也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的一种微妙的情感震荡,是我们最珍惜的激情体验。只这六个字,就已经让我们的情绪随之沸腾起来了。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作诗有“诗眼”之说,这六个字可以说是本篇之眼,是“文眼”,是创作之源泉,是洞悉作者心灵之关键。<br/> <br/>    读到此,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大雪纷飞的时刻,一位身着一袭红妆、着黑靴、戴粉帽的妙龄少女奔向恋人的诗意场景,长长的金黄色围巾随风摇曳,更令人心旗摇动。雪继续在洋洋洒洒地飞舞着,一对情人在相拥着,亲吻着,我们很自然地意识到两颗心在澎湃,激情在燃烧。美就在这澎湃中,在这燃烧中,在这洋洋洒洒中绽放。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br/> <br/>    很遗憾,作者并没有按照这种惯常的思维方式继续下去,而是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感情无限发泄的火山口。牛宏宝先生在《美学概论》中说:“审美经验是一个特殊和复杂的现象,……不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它是人对于美的存在的经验,是非心理和超心理的。”从题目中我们不难想象,再次相见,也许就没有了激烈爆发的动人场面,而是更加细腻的感情场景取而代之了,事实也是如此。<br/> <br/>    四五六自然节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里作者没有描写文中人物的衣着颜色,而是着重地叙述了自己的手提包,并且是黑色的手提包。这种颜色的对比虽然没有红白更为鲜艳夺目,但却使人感觉更为厚重,并特意提到黑色是“今年的流行色”来弥补颜色对比的不足,以此来强化厚重的内涵。从文中之“我的手臂因你更觉出了包的分量”中不难看出作者这种奇思妙构来。雪是有分量的,但和手提包相比则显得无足轻重了,那又何出此言呢?我们回过头来读一读作者2009年初创作的《迎春三月桃花雪》吧:那“飞入人间送真情的玉润,也叫我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为人师的情感得以升华,世间万物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用心做好该做的事,把简单的事都做好了,一切就完美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分量”吧?这种“分量”在于言外,在于心灵深处的感悟,说白了,其实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一种针砭,如果直言抨击,必然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这也正是本文之高妙之处。<br/> <br/>    作者没有戴围巾,却说是为了雪的亲近,思绪至此令人击节。作者整篇使用拟人手法,从不同角度浓墨重彩地表现了雪之纯洁、雪之心无机巧、雪之坦然、持重,多处使用诸如“你还调皮的钻进我的脖子,捉迷藏似的,一忽儿就不见了你的踪影”这样幽默、鲜活的语言,从侧面描写纯情少女般的雪之顽皮和天真无邪,使雪有了灵气,即呼应了前面的“初恋情人”,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br/> <br/>    作者还特意把所描述的场景安排在了晚上,??当然,这可能是事实,??我们也可能会在电影中看到过如此安排,这样的安排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宁静、祥和、层次分明、颜色对比强烈,这样的安排对揭示主题有一定的辅助和暗示作用,也只有如此安排,才能够清晰地听到雪在脚下“咯吱咯吱的轻吟”,这些“轻吟”折射出的是人的品格:或坚定,或活泼,或聪慧,或抑郁,或猥亵,作者听到了美。“吟出几行乐府,留下几首格律,吟的美文片片,留下柔媚串串。”听到的是诗情浓浓、画意绵绵。<br/> <br/>    这一部分描写的就是细腻的“感情”纠葛。我们只是在“我从六楼上下来”看到了作者,但转眼即投入了雪的世界:“在你拥抱中行走”、“空中满是你曼妙的舞姿”、“你飞旋着随意飘落”、“调皮的钻进我的脖颈里”、“任性的卧在我的手提包上”、“你呀还不安分的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藏在光滑的树杈间”等等,把雪的性格、情趣摹写的活灵活现:“拥抱”表现出我与之亲密、热烈;“空中满是”是形容其苍茫,随意“飞旋”表明其坦然无机,“钻进我的脖颈里”、挂在树枝上、藏在枝杈间是其天真活泼,“卧在”手提包上使人们不能忽视其存在。最应该注意的是“虚虚的、乖乖的、舒展的趴在它(汽车)的背上”和“把路上的坑洼不平、碎石断枝枯叶都披上盛装”这两句,这是作者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虚虚的、乖乖的、舒展的”这三个词就是温馨、祥和、宁静、无拘无束的甜美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坑洼不平”和“碎石断枝枯叶”“披上盛装”的雪的“最精彩的内容”则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厌恶,是纯洁、正直情操的象征,也是内心深处的最高亢的呐喊。<br/> <br/>    从层此方面看,这一部分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把这一场景定格在了晚上,我们看到了路灯下的雪清晰可辨,屡屡丝丝似连非连,路灯以外的天空则愈显得苍茫浑然,如果是在白天就会缺少这种强烈的视觉观感。这是摄影作品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达到强化主题和提升震撼效果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影视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夜间雨雪天气的原因,这样的安排也有表现内心焦虑的一种暗示,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焦虑之所在。但是由于作者情操之故,作品重点在于美的弘扬、揭示美的真谛,特别是诗一般的语言和生活化的艺术处理技巧,很容易使我们忽视这种暗示。另一方面,作品由大(铺天盖地)及小(落在车上)、由动(飞旋)及静(趴)、由远(汽车上)及近(手提包上)、从下(路上)到上(树枝上)、从视觉(曼妙的舞姿)到感觉(钻进我的脖颈里)、从联象(桂冠)到现实(凉爽和激灵)再到想象(咯吱咯吱的轻吟)??这一往复给人以回环美的感觉,犹如一曲《梁祝》,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旋律美和完美的艺术效果,??以及色彩的鲜明对比,全方位地展现雪之精神,为情绪的迸发张目。<br/> <br/>    果然,作者“使劲的蹦啊,狠命地跳,告诉你我的兴奋”,这是必然,是初恋的热烈,是久别重逢的惊喜,是孩童得到心爱玩具的天真,是美梦成真的激动,是真情的宣泄。<br/> <br/>    最后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亲爱的,又见到你了,依然如初逢。”是合题,也是深化主题。为什么作者对雪情有独钟呢?自古以来,我国文人皆以为雪是有精神、有品格的: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取其色之白和晶莹剔透象征纯洁的意义。这才是本文的真正寓意。<br/><br/>    所以我说这篇文章是有境界的。所谓境界,就是作品中展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作者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和艺术升华,也是作者的一次心理历程。 .<br/></font><br/><font size="4">附原文:《亲爱的,又见到你了》<br/> <br/>       2009年的初冬很忙碌,秋叶忙着飘零化春泥,初冬忙着萧瑟见春熙,甲流忙着肆虐促科研,而你就在这忙碌中潇潇洒洒来到人间。<br/> <br/>       亲爱的,你来了。<br/> <br/>       在你的拥抱中穿行,那激动绝不亚于遇到初恋的情人。<br/> <br/>       昨晚八时左右,我从六楼上下来忽然满眼的皑皑铺天盖地,空中满是你曼妙的舞姿,你飞旋着随意飘落,落到路边的汽车上,那车就一会功夫变得雍容了,雍容的好似背上背了个轻柔的面包,虚虚的、乖乖的、舒展的趴在它的背上,立时叫我想起那句历久而著名的句子“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来,那感觉是入眼的亲切。<br/> <br/>       往前走,我没戴围巾任凭你娇媚的来亲近我,飘染在我的秀发上,如同戴了戴安娜昂贵的桂冠,骄傲着你的晶莹;你调皮的钻进我的脖颈里,捉迷藏似的,一忽儿就不见了你的踪影,可你凉凉的,湿湿的感觉粘在我的颈项间;你还任性的卧在我的手提包上,似要与那黑色争辩今年的流行色谁能独占鳌头;路灯下,你因黑色更洁白,黑色因你更黑亮,我的手臂因你更觉出了包的分量;恣肆的你,为了显示自己到来的奇迹,把路上的坑洼不平、碎石断枝枯叶都披上盛装,教他们如何更美丽,平整、洁净是你给他们的最精彩的内容;你呀还不安分的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藏在光滑的树杈间,约有两寸多厚,你想叫地上的人猜猜平时这眼熟的东西现在是谁?当人们不注意你的时候,你就不经意的突如其来,从上面冷不丁的落将下来,弄得忽略你的人们一头或者一脖子凉爽与激凌,凉凉的感觉叫人脱口一句“舒爽!”。脚底下的你也难耐寂寞,提醒着人们走路别寂寞,于是你就咯吱咯吱的轻吟,吟出几行乐府,留下几首格律,吟的美文翩翩,留下柔媚串串。<br/> <br/>       亲爱的你来了,看到你我一下子年轻了,在你的身上使劲的蹦啊,狠命地跳,告诉你我的兴奋。这兴奋让我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埋怨着自己:为什么没有随身带上相机呢?遗憾着不能把你最美的倩影留下,感叹着这样的时候没人陪我一起在你的怀抱里多多停留。计划着明早早起看你静若西子的美,计划着明早拍摄你宛如昭君智慧的丽……<br/> <br/>       亲爱的,又见到你了,依然如初逢。<br/><br/></font><br/></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03-23 18:39: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3-24 15:00:09 | 只看该作者
感性的美文理性的分析赏读交相辉映。欣赏!<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7.gif\"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3-23 18:47:10 | 只看该作者
<p>“我们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其实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是在进行一次次心灵的洗礼”。赞同四桥的看法。文章对《亲爱的,又见到你了》从美学角度,行文构思,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赏读,清晰的再现了一篇好文章的精构之处。</p>
<p>文章条理清晰,分析入情入理。推荐欣赏!</p>
<p>辛苦四桥了,问好春安!<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7.gif\"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3-23 18:47:5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3-24 16:24:4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本帖被加为精华!     “没名也好”之《亲爱的,又见到你了》是篇难得的佳作,《试赏“没名也好”之雪》作者分析精当到位, 看完此帖真是双重收获.感谢楼主和群主!           另有一个小意见:帖子第六段首句\"很遗憾\"从全文和上下文来看似乎词不达意.           问好作者,下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9:12:4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云间</i>在2010-03-23 18:47:10的发言:</b><br/>
<p>“我们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其实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是在进行一次次心灵的洗礼”。赞同四桥的看法。文章对《亲爱的,又见到你了》从美学角度,行文构思,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赏读,清晰的再现了一篇好文章的精构之处。</p>
<p>文章条理清晰,分析入情入理。推荐欣赏!</p>
<p>辛苦四桥了,问好春安!<img title=\"dvubb\"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align=\"middle\" src=\"http://www.zhgfwx.com/bbs/images/emot/em27.gif\"/></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3-23 18:47:54编辑过]</font></div></div>
<p>多谢水版。一己之见,望多提意见才是。</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9:13:2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荷衣蕙带</i>在2010-03-24 15:00:09的发言:</b><br/>感性的美文理性的分析赏读交相辉映。欣赏!<img title=\"dvubb\"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align=\"middle\" src=\"http://www.zhgfwx.com/bbs/images/emot/em27.gif\"/> </div>
<p>过奖了,多谢美言!</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9:17:0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真善美</i>在2010-03-24 16:24:43的发言:</b><br/>     支持本帖被加为精华!     “没名也好”之《亲爱的,又见到你了》是篇难得的佳作,《试赏“没名也好”之雪》作者分析精当到位, 看完此帖真是双重收获.感谢楼主和群主!           另有一个小意见:帖子第六段首句\"很遗憾\"从全文和上下文来看似乎词不达意.           问好作者,下午好! </div>
<p>多谢了。这里我也犹豫过,原来和前一段是合起来的,感觉转意不明,所以分开了。是否合适,曾斟酌再三,无奈水平有限,只好如此了。如有见教,那三生有幸了。望指点迷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3-25 19:01:1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第四桥边</i>在2010-03-25 09:17:05的发言:</b><br/>
<p>多谢了。这里我也犹豫过,原来和前一段是合起来的,感觉转意不明,所以分开了。是否合适,曾斟酌再三,无奈水平有限,只好如此了。如有见教,那三生有幸了。望指点迷津。</p></div>朋友不必客气。我以为你这里并没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与前文有语意的转换罢了,将它改为“然而”,你看如何?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还得作者你钦定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5:18:4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真善美</i>在2010-03-25 19:01:18的发言:</b><br/>朋友不必客气。我以为你这里并没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与前文有语意的转换罢了,将它改为“然而”,你看如何?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还得作者你钦定呵。 </div>
<p>多谢了。原想使文字多一点口语气息,反而弄巧成拙了。改为“然而”也可,正统些,庄重些。再次感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4-17 08:41:30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在听老师分析语文课文一样,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4-30 22:44:29 | 只看该作者
<p>好久不见,没有了五一长假,我们一样要开心哦,祝节日快乐!</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22 20:48 , Processed in 0.03234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