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打蜡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9:3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size="5">  孩子放假回来了,头一天的傍晚就是陪孩子散步,交谈,听女儿谈大学入学一个学期的汇报,孩子开心我也倍感欣慰。回到家里我又拿起《阎古古全集》翻阅,读着集中的《击壤歌》。女儿打开她的笔记本电脑玩起了游戏,也许是累了,亦或游戏输了,女儿唉声叹气地走出房间,抱着我的膀子摇晃着说:“老爸,你们小时候没有电脑都玩什么?”我回答说:“女孩跳绳,踢沙包。男孩打蜡子”。“打蜡子?什么是打蜡子?怎么玩的?”面对女儿的疑问,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br/>  打蜡子是我们老家过去孩子及大人都玩的一项游戏,也可称为体育运动。打蜡子所需器材简单,一根粗的木棍,叫做“把棍子”,“把棍子”有粗有细,粗的有一般吃饭碗的碗底大小,细的大母子大小,使用者依据自己的年龄,力量大小选择。把棍子的形状多选取粗端自然弯曲的材料,木质多为柳木,因为柳木软,即使找不到自然弯曲的也容易用绳子勒出弧度来。把棍子手握一端相对末端较为细直,象是把手,所以我们称它为“把棍子”。蜡子是用一小段细长木棍做成的,将粗细均匀的木棍截成五到三厘米长短,然后将细木段两头削尖,型如放大的枣核,这就是“蜡子”。<br/>  有了“把棍子”和“蜡子”,打蜡子的游戏或运动就可以开始了。游戏有多种玩法和相应不同的规则。有一对一的单兵较量,有同等人数的两组团体较量。单兵较量的玩法是:先在宽阔的平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区域,区域大小依据双方较量的难度大小而定。这个区域我们称为“城”。在“城”所面对前方相对开阔的方向的边线前挖一个小坑(也可不挖),将“蜡子”的一个尖端置于小坑前,或将蜡子置于“城”的一条边线上,用“把棍子”击打“蜡子”的尖端,使“蜡子”腾空,然后摆动“把棍子”击打腾空的“蜡子”,这个动作,我们称为“挎”。“蜡子”在“把棍子”的击打下,象射出的箭飞向远方。这些动作是“打蜡子”一方的动作,要求打蜡子的人要“?、准、狠”。另外一方我们称为“喝卯”,当“打蜡子”的一方将蜡子击出后,“喝卯”的人就要依据“蜡子”飞行的方向快速跑动,在“蜡子”落地前接住“蜡子”,这个时候“喝卯”的一方获胜,直接由“喝卯”转为“打蜡子”,双方交换位置。如果“喝卯”的人没能接住“蜡子”,双方位置不能交换,“喝卯”者必须站在“蜡子”落地的位置将“蜡子”检起,用力投向“城”的方向,“打蜡子”的一方可以在“蜡子”落地前,再次挥动“把棍子”击打空中的“蜡子”,如果击中,“喝卯”者必须再次跑动去接“蜡子”然后将上面的动作循环重复。如果“打蜡子”者没能击中腾空的“蜡子”,“喝卯者”就可直接把“蜡子”投入“城”中,取得胜利,双方交换位置,继续游戏。那个时候小,只知道“喝卯”就是跑,现在看来这“喝卯”就是依据“蜡子”可能飞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奔跑,去接“蜡子”。这种游戏和现在体育运动中的棒球项目有许多相象之处。<br/>  团体较量是在单兵较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打蜡子”的一组,在第一个完成打“蜡子”动作后,如果“挎”中“蜡子”可以连续“打蜡子”直到没“挎”中“蜡子”为止,然后换组中其他打手,依次类推,直到每个“打蜡子”的人都完成打、挎的动作。“喝卯”的一组针对“打蜡子”的选手特点,选本组相适应的选手去“喝卯”,如果接住“蜡子”双方原地交换位子,由“喝卯”转为“打蜡子”,如此反复交换,最终谁“喝卯”,谁“打蜡子”由双方最后出动的选手的胜负交换位置来决定。团体较量有的时候“蜡子”打出的距离要离“城”好几公里。大家边游戏边歌唱:<br/>  “把棍子,<br/>  粗又弯,<br/>  我打蜡子到处穿,<br/>  你喝卯,到处跑,<br/>  累死你这个小憨小。”<br/>  “我扔蜡子你来挎,<br/>  挎不到,<br/>  你喝卯,<br/>  你也变成小憨小”。<br/>  “打蜡子”这一游戏主要玩在冬季,那个时候农闲,一来大家有时间游戏,二来那个时候的冬季特别冷,乡下取暖的渠道不多且为原始,大家就靠“打蜡子”运动身体,起到暖和的作用。打蜡子的团体较量就更加接近现代的棒球运动了。<br/>  听着我的讲述,女儿好奇地问:“打蜡子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听着女儿的提问,我笑了笑回答:“谁发明的我不知道,但此游戏应该是起源于帝尧期”。闻得帝尧,开学就要大二的女儿惊讶地说道:“哇!这么早啊?老爸你有何凭证?”我又笑了笑指着那本《阎古古全集》说道:“你看这全集里的〈击壤歌〉就记载了打蜡子”,女儿不信急忙读了起来:“击壤歌有引:帝王世纪曰: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由八九十岁老人击壤而歌云云。按:本辞六句,古音简质,非后人所能拟。方今淳风既邈,民生蕉萃,无睹所谓不识不知出作入息者乎?因括其意而咏之,若赞若颂,将以论世也。<br/>  中天之盛,虞书载之。<br/>  史臣或谀,野老无私。<br/>  加颂父母,何有饰辞。<br/>  岁晚务闲,聚族以嬉。<br/>  击壤而歌,有如小儿。<br/>  壤之为技,与剑术通。腹丰末锐,跳地凌空。无翼而飞,远射其墉。虽童少戏,实有拙工。其词云何,作息喁喁。其人云何,皆八九旬之老翁。呜呼盛哉,是之谓时雍。风土纪云:壤以木为之,长三四寸,前广后狭,形如屐腊节。童少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胜。余按:此戏近世有之,但手中壤与地上壤不同。手中壤形如剑,有刃有柄;地上壤如枣核,中腰着地,两末尖窍。将戏,先画一小城于数十步外,而以手中剑刃剁地上之尖,调控数吃,又以手中剑横挥之,使入所画之城,或过或不及,则有罚,名曰打腊儿。”<br/>  女儿读完,自豪地笑道“打蜡子,中国是棒球的老祖宗,我们的祖先了不起!”<br/></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9-1 14:45:50 | 只看该作者
<p>童年时的一个游戏,居然那么清晰的印在笔端,佩服鱼斑斑的笔力!欣赏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7.gif\" /></p>
<p> </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9-1 22:00:01 | 只看该作者
<p>      从一个童年的游戏开始,追述浩瀚的历史,可见中华之文明的久远,而于此我想到更多的是读书破万卷,不仅下笔有神,也会晓知古今。问好作者!</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29 06:41 , Processed in 0.04344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