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常江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p>
<p> </p>
<p>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p>
<p>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p>
<p>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p>
<p> </p>
<p>点题法 </p>
<p> </p>
<p>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p>
<p>它有单点、双点之分。</p>
<p>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p>
<p>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p>
<p>又如九月婚联: </p>
<p>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p>
<p>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p>
<p>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 (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 (报社) </p>
<p>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它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 </p>
<p>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p>
<p> </p>
<p>虚字法 </p>
<p> </p>
<p>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p>
<p>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 </p>
<p>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p>
<p>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p>
<p>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p>
<p> </p>
<p>数字法 </p>
<p> </p>
<p>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p>
<p>数字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p>
<p>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p>
<p>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br/>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30 23:47: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