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3">记忆中的“鼎边糊”</font></font></center></center>
<center> </center>
<div align="left"> 记得有个很煽情的电视广告:昏暗里传来小贩遥远而模糊的一声吆喝,一个留着辫子的少年端碗应声而出,装上一碗黑色的糊糊,吃完了还舔着碗边…… <br/> 不知曾有多少人为这个广告所感动,这一碗毫不起眼的糊糊,让他们从中找到了故乡的一丝联想,他们纷纷掏钱买下了这一份童年的回忆,聪明的商家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br/> 小吃,它不象那些“地方招牌名菜”那样有着昂贵的身价,仅仅为远来的“贵客”一表敬意。作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曾经的伴侣,它带着亲切的乡土气息,带着温馨的童年回忆,深深地留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div>
<div align="left"> 小时候,由于家贫,我们不仅无缘问津象“佛跳墙”这样的福州招牌大菜(就是现在我也仍然吃不起呢),连街头的小饭馆也不敢光顾,实在馋得紧了,就只好到村头破旧的小店里,舀上一碗稠稠的“鼎边糊”,慢慢地啜食着,细细地享受着…… <br/> 记得那时的“鼎边糊”店,一口大大的砖砌的灶上,架着一口黝黑的铁锅,里面有半锅的汤,煮着芹菜、蚬子、虾仁、香菇等,翻滚不已。老板用丝瓜瓤沾些油往锅壁上一蹭,操起大勺舀起早已调好的米浆,麻利地往锅沿一绕,在锅壁上就出现了一圈米浆膜,边缘整齐,厚薄均匀,色带微黄。一会,老板拿起锅铲往那层薄膜铲去,但见锅铲到处,薄膜纷纷翻卷成筒状落入汤中。再滚两滚,一碗碗稠稠的鼎边糊就可以端上桌子了,那香喷喷的气味直叫人要流出口水来。 <br/> 如今,我混迹于都市的茫茫人海中,每天为了生活、前程而奔忙,再不能有“短墙庭前数茅草,晚风吹动竹影声”的悠然。只有当不经意间走进一家小铺,舀上一碗稠稠的鼎边糊,这时,一丝童年的温馨又会泛上心头。 <br/> 然而,这碗稠稠的鼎边糊已越来越难找了。如今的福州大街小巷依然遍布着小吃店,但常常是:望着碗里越来越“清”、越来越薄、越来越挺、越来越“纯”的“锅边糊”,我已无法分辨,在我面前的究竟是“锅边糊”还是“清汤粉干”了? <br/> 当年香喷喷的“鼎边糊”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锅边糊”呢?我们何时再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尝到那种地道的“鼎边糊”呢? <br/></div>
<center>《海?都市?》2000.12.6</center></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07-29 07:51: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