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艺术若干问题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21:0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楹联作为汉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流传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强大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楹联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达8000余人,加上各省(区、市)学会的会员,恐怕数量要达到数十万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楹联文化县(乡)达60余个,全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将近50个。”
        应当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楹联这种艺术的自身魅力,与中国楹联学会的大力倡导,与各方面的努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楹联艺术的振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充分肯定楹联普及的突出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可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振兴这门古老而璀璨的艺术,光复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传承悠久历史,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应一的贡献。
以我自己的粗浅认识,目前,楹联艺术普及振兴,存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一是对楹联艺术的认识有缺陷。人们似乎很难认同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更多的人则是把楹联看作“小儿科”,文字小把戏而认为其难登大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联家,在楹联创作、征联评选中,往往不自觉地把楹联视为格律诗的附庸。联家尚且如此,不熟悉者的认识状况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是与其他文体相比,参与者还嫌太少,而且似乎声势更显薄弱。
三是对青少年的普及存在很大欠缺,尽管有些地市部分单位动作较大,措施也实,但整体上看,相当薄弱。
        四是对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学习宣传不够,执行中更是或拘泥固守,灵活不够,或无视存在,我行我素,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和影响着普及。
五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佳作不多,影响力有限。
        应当承认,当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存压力,对于楹联这种古老艺术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但若置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在人们日益重视文化素质提高,振兴传统文化,发展繁荣当代文化艺术,又不能不重视、普及、发展楹联艺术。
        解决认识问题,当然必须靠宣传,靠教育。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楹联,了解楹联艺术,进而欣赏以至参与楹联制作,应当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中国楹联学会继续不遗余力地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二是教育部门尤其是基础教育部门应当从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考虑问题,努力推进楹联进课堂,哪怕是进入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与已经方兴未艾的“国学热”、“诵读古诗文热”等密切结合,使楹联融入其中。三是需要有大批高水平的语言文字专家学者能够在楹联知识普及、楹联艺术研究、促进楹联艺术繁荣诸方面多做扎实工作,从而唤起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四是应当更多利用广博电视等有声有形媒体,举办诸如春晚征联之类范围广,参与者众的大型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五是尽力争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支持楹联评选征集等普及提高活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提高了,自然参与者众。因此,知识技能的普及是基础的基础,是根本之所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集中了专家学者的智慧,总结了当代联家的艺术实践,立足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是保证楹联艺术在当代正确发展的基本尺度,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参与过楹联活动的联家必须以身作则,自觉执行,这样才能带动一般及其他。
        执行《联律通则》,又必须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联作应多反映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从而珍惜今天,努力进取。
        目前的楹联创作实践,包括相当的行家里手,制联往往成了展露自己非楹联方面文字水平的舞台,文字水平很高,联语也很雅致,但往往游离于主题,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自说自话之意味,似乎这样才是水平高,这样才够“水平”,殊不知,长此以往,极易误导初学者,使许多原本可以在楹联艺术领域有所作为而初入此道者感觉高不可攀而不得不或半途而废或望而却步,对于楹联艺术的健康发展说到底不仅不会促进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在各种征联活动中,中短联似乎没了“市场”,成了灰溜溜的“丑小鸭”。初入门者,限于功力、阅历,是无法短时间内制出高质量的长联的。这样说,不是提倡千篇一律,也不是有意抹煞个人风格。另外,楹联,原本是用来张挂的,太长的楹联,如何张挂?适当有些精致长联,未尝不可,如果长联充斥,怕也是于楹联艺术发展繁荣不利。
        关于格式,我以为,基本形式要遵守但不可过于拘泥。部分联家制联评联总是习惯性地自觉往“格律诗”上靠,这种倾向是不利于楹联艺术健康发展的,对此,我更赞成著名学者白化文教授在普及著作《怎样写对联》中的观点,即格式只是也只能是基本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下相当人吧楹联“自觉”等同于“格律诗”,严格按照“格律诗”要求苛刻楹联的错误尚有相当市场情况下,遵守但不拘泥尤为重要!
        关于使用今声问题,有部分联家的观点是必须使用古声,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传统,才是正路。对此,余亦不敢苟同。具有较高古代汉语素养者,使用古声得心应手,自然可以淋漓尽致地使用发挥。对不具备深厚古汉语素质者,这样要求就非常不恰当。即使是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因了学习兴趣,所学专业的不同,亦并非人人可将古声运用自如,更不要说其他专业了。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巨大差异,北方各地语言发展变化中古入声字的几近消亡,无疑都是更多当今联家难以古声入联的最大障碍。
        使用今声,如何把联制得典雅,文气,有韵味,又与时代相契合,与历史相对接,是一个需要艰苦探索的大问题,是一个需要更多人深入思考并通过制联实践不断提高的大问题。
        以上所述,纯属一个初为此道者不揣冒昧的浅显个见,若可抛砖引玉,引出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当为笔者幸事,亦为广大联家、联友幸事,还为联坛幸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30 19:15 , Processed in 0.01442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