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1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对联图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1:3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图谱

  由于考虑到这里可能要来一些初学者,所以转贴这份东西,目的仅在于希望能对某些初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也许很多人看了之后,会以为这个是束缚,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进得门来方可出得门去,联律是对联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律当求严,而对于已入门者来说,律可适当放宽。联律易工,相信这个对于那些有心向学的联友来说,不是件很难的事。

  符号与术语解释: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平仄谱式与例句:  

  仅以上联正格为例,下联与之相反,如果为多句联,联中每句平仄为配合句脚平仄也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言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四/七言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09:06 | 只看该作者
  【七/四言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五/六言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五/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七/五言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六/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20:39 | 只看该作者
对仗浅谈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43:1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对联格律的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
   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

   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既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可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   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0:38:58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 ○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原作者:肖大志   无情对有三个特点:

  1、对字不对句。
  上下联间要求字字对仗工整、平仄相对,但上下联句间不要求对仗(句间对仗指两句的结构、节奏要相同),甚至以不对仗为佳。  经典的如: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下联句式结构与上联天差地远,但仔细分析,却字字对仗工整,让人无可辩驳。这种由句式结构不同所带来的趣味,正是非无情对所没有的。但也有一些联友走极端,认为无情对非得如此才“够味”,光风马牛还不足隐。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先看下面一联:

       出句:同观日落 [云出心无岫]
   对句:异想天开 [佚名]

   还可以对共享风流。这句子让人想笑。虽然上下联句式结构相同,无情味却已很浓了。无情对作到如此,该别无他求了。
    2、上下联联意天南海北,就是散人所说的“风马牛最好”。
  平时我们说对联对联,不要只对不联,是说上下联联意要有联系,内容要统一。但无情对却不同,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各成一句通顺的话语,但内容要联系得越少越好,否则就是“有情对”了。关于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但真正对起来要做到字面对仗工整内容却风马牛是很困难的,所以无情对出句容易,对好极难,甚至比机关联还要难对付,因为机关联大都有多个可对之句,而无情对大体上只有一个对句是最好的。
  3、无情对多用借对
  借对诗词中和对联中都会用到,但无情对为了要达到字面对仗工整而含义天差地远的目的,就更依赖于借对了。借对有借音和借义两种,清代以前多借音,如“清”字借其“青”音而与其他颜色相对。清以后多借义,而无情对也多借义。

  出句:水绿柳绿叶更绿
      对句:波兰荷兰英格兰

  这是不久前自已作的一个无情对,这里兰借“蓝”音对出句的绿。

  出句:雷音寺 [御赐金牙]
  对句:林语堂 [半墨斋主]

  这是斋主在天涯对金牙的,雷、林都是名词,但不归同一小类,一般对联中用来相对是可以的,但在无情对里用则太“宽”了。这里借“林”的另一个含义--姓来对雷的另一个含义--也是姓,就对得很妙了,所以这是一个好的无情对。
  作者:无界   P.S  网友点绛唇MM补充道:“无情对要对得出彩漂亮,有个窍门在词语的一词多义或一词多性,能转换词性的无情味道最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0:41:51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 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 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
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 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 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 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 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 顶针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 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 歇后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 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十一) 混异    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十二) 拟声    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01:53 | 只看该作者
嵌名联规则

   把某些特定的字词按一定的位置嵌入对联之中,以取得形式上的别致和内容上的别有情趣。由于镶嵌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鹤膝格、魁斗格等。
     【鹤顶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首字位置上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韬奋图书馆”)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陈铭枢书赠袁雪芬) 


  【燕颔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二字位置上

   
           日长无奈清愁多    逢春也似蜜蜂忙 

  【鸢肩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三字位置上

   自有晚风推楚浪    不劳春色染湘烟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四字位置上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鹤膝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五字位置上

   两弯恨山黛眉怨    一襟愁泪玉骨轻 

   【魁斗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联首字和下联末字处

     盼团圆,隔海常洒思亲泪    望统一,桑梓多怀南燕归

   【碎锦格】   不拘位置,只要在上下联中嵌入规定的字就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人澹似菊    品逸于梅

   1944年郑逸梅50寿辰,南社同仁高吹万所书的一付贺联,郑逸梅本姓鞠,鞠、菊通假。    
摘自中华楹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15:20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技巧形式略谈

    一.合字联
     上: [八刀]([分]米)<粉>
           下: [千里]([重]金)<锺> 

            上:[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下:[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二.拆字联

    上:<鸿>是[江边鸟]
   下:<蚕>为[天下虫]

    上:?麂触<槐>.甘作[木边之鬼]
   下: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三.同旁联

    上:寂寞寒窗守空寡
   下:退避迷途返逍遥

    上:荷花茎藕莲蓬苦
   下:崆峒峰嶂峥嵘峨

      四.谐音联

    上:因荷[何]而得藕[偶]
   下: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
   下: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五.叠字联

    上: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下: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下: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六:同字异音联
     上:长长长长长长长 [常涨常涨常常涨]
     下:行行行行行行行 [杭形杭形杭杭形]

    上: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下:五言绝对.施施施主之才

    七:异字同音联
    上:[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八:复字联

    上:[恶]溪[恶]鱼.韩(退之)(退之) [注:韩愈.字退之]
   下:[清]国[清]民.康(有为)(有为)

    上: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下:杨[花]乱落.眼[花]认错雪[花]飞

     九:嵌名联

     上:霜降冬[小雪]
   下:春分不[大寒]

     上:[藤子丈夫](郭沫若)[注:藤子丈夫.为沫若笔名.冰心女士亦是]
     下:[冰心女士](谢婉莹)

     十:数字联
      上:[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下:[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上:[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下:[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十一.比喻联

      上:书似青山常乱叠
   下:灯如红豆最相思

    上: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下:莺穿柳絮.却似金梭织翠丝

    十二.拟人联

    上: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下: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上:岩上古松.伸出龙头望月
   下: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

    十三:双关联

    上:[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注:老师嫌学生过节不送礼.学生反对之]
   下:[雪]非[有意].(他年)又是<白来>

      上: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注:一为地的里面.二是地理学之地理.荷花亦是]
   下: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十四.顶真联

    上:平[湖](湖)[水](水)平湖 [注:前一字尾为后一字首,此为顶真]
   下:无[锡](锡)[山](山)无锡

      上:龙卷怒风.风卷浪
   下:月光射水.水射天

     十五.回文联

      上:处处飞花飞处处
   下:纷纷落叶落纷纷

      上:雾锁山头山锁雾
   下:天接水尾水连天

    十六.隐字联

      上:一肩风雪三千里 [注:上是轿夫.下为猫]
   下: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数声吹起湘江月 [注:上笛下梦]
   下:一枕招来巫峡云

      十七:破读联

    上: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注:可五,三断句,也可四,四,断句读,下亦如此]
   下: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上: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注: 可五,五断句读,也可七,三断句读]
   下: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十八:绕口联

    上: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下: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上: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河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十九.谜面联

    上:白蟒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注:上油灯.下秤]
   下:青龙登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注:上吹火筒.下,弹绵花.另笛为中古音入音,为仄] 
       下: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二十:哑联

    上:狗啃河上[和尚]骨 [注:东坡指狗咬着河上的骨时笑问友佛印,而佛印则将有东坡的诗
   下:水漂东坡诗[尸] 的扇子抛入水中.双方俱都不发一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27:39 | 只看该作者
马蹄韵浅淡

      对联格律最重要的,为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上联,句中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分别是,忧[平] 面[仄] 下联相反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下联,句中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句脚,[老]仄 头[平] 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平仄也可一三五不论的

     其他的长句,也大同小异
        刚才举的,是例子,其他长的,也一样,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
     用相反的,书上允许,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举例你想出每边三句的上联,
         比如说分别是(四,五,六)的句子,句脚公式是,平,平,仄,这时,你就可以组合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些都合联律要求的,其他的依此类推(具体参照句中平仄规则)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只能按照句中平仄的规定来组合,不能按
   你自己随心所欲的创造来组合

    联律和诗律一样,不能犯[孤平],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上下联尽量不能同字
    具体参考[诗律要求]记住这些,你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对联格律的精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37:10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一、拆合格    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

     1、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二、镶名格    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

    1、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2、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

     三、急转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

    1、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2、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四、回文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

     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2、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晓岚对)

     五、拟人格    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

      1、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六、反诘格    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45:2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 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49:09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喜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52:19 | 只看该作者
学对歌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寻义理,辩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
须熟习,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宫室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姓名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身体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衣帛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文史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珍宝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对象筒,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器皿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果品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蔬菜 ?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毳食 酥对脆,?对糇。米果对麻球。??逾粽子,??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茶酒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草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药石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水介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色彩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数目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色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情怀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方隅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59:21 | 只看该作者
楹联的程式与规律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 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以上内容可以归结为“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这些是传统楹联的要求,随着对联艺术的发展,这些格律要求已被逐渐打破,出现了一些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全新的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2:01:01 | 只看该作者
作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针对性。联语要切合季节、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切合事物与场合。如写喜联、寿联、挽联时,对所写对象的情况及与自己的关系必须写对,否则就会出笑话。
         再拿一些可“通用”的联语来讲,其通用范围也是限的,如“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这副婚联,就婚姻本身来讲,它可以“通用”于不同人的婚姻,但就时间 意义来说,它只能用于冬日结婚,如用于春夏秋就不行。正是从对联的针对性这点来讲,可通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10:15 , Processed in 0.03975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