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2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转】赏诗的自由与限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赏诗的自由与限制


读者鉴赏诗歌,都是带有主观意识的审美参与,或联想,或体味,或再创造,因而与诗人的创作想象乃至创作意图,就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时甚至差距很大。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晏殊独爱梅尧臣的“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诗句,并写于扇面,而欧阳修及梅尧臣本人都不以为然,因而有“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的感叹。刘颁《中山诗话》载欧阳修语云:“知圣俞诗者莫如某,然圣俞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因而刘颁也感叹:“知心赏音之难如是。”贾岛有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至为得意,于句旁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反讥云:“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杨衡自爱其句云:‘一一鹤声飞上天。’此尤可笑也。”

    读者之间体认的差异甚至褒贬相反的看法,这也是诗歌鉴赏中的常事。白居易颇为赞赏的徐凝《庐山瀑布》诗,魏泰以为平常,东坡则斥为“恶诗”。白居易《惜花》诗云:“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今日流莺来旧处,百般言语泥空枝。”贬之者以为:“浅易卑弱,一览即尽。”(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褒之者则云:“潇洒出脱,此非真得有文字之乐者必不能。”(谭宗《近体秋阳》)此类例子甚多。这正是:“凡他人所谓得意者,非作者所谓得意也。”(贺贻孙《诗筏》)也有人嘲白居易诗亦不无自嘲地说:“阅乐天诗,老妪解,我不解。”(谭献《复堂日记补录》)确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诗歌理论家对古代作品思想内容的赏析,在“虽作者未必无此意,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时,则最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做出合乎情理说解之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对温庭筠十余首《菩萨蛮》的理解,关于有无政治寄托寓意,自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认为温词有屈子“香草美人”之思以来,认同者与否定者各有阵营,延宕至今。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0:44:16 | 只看该作者
诗歌语词的多义性,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一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素有不同的理解。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另一种解释则引《吴越春秋》中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之意,意谓恩爱夫妻当永不分离,如何现在相别如此之久呢?还有一说。清人纪昀认为:“以此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些说解结合全诗似乎都可以言之成理,自成一解。再如李白《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一说此“君”字,指代“峨嵋山月”,例举诗人另一首《峨嵋山月歌》中有“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嵋”之句,这样“思君”一句就成了倒装句,意谓因出渝州而再也见不到峨嵋之月了。另一说则解“君”为诗人之友人。可引苏轼《送人守嘉州》为据。苏诗中有云:“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各有所据,两说虽皆可通,但一为写月,一为思人,意旨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除了词语的多义性外,还有句式的省略也会造成说解的分歧。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之上联:“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通常理解为主语的省略,即昨夜我们冒着秋天的寒雨来到润州。另一种说法以为“寒雨”就是主语,出句即写秋雨遍洒吴地之状,与诗人无关。两说似皆可通,但以前说为多,为优。有时的省略就可能引起误解。如张继名作《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江枫”,常为人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也许考虑到苏州寒山寺外没有长江,故称“水边”。其实这里的“江枫”系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江枫渔火”就是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鲜红的枫叶”无关,更与长江无关,但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

    此外,诗句的跳跃也会造成理解的不同。如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苏轼以为是后者,可从。

    鉴赏诗歌的自由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应该是鉴赏的方法和原则。因为读者无论怎样发挥主观想象和创造性,都不能离开具体文本这一前提,而且还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譬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之下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关于这“玉壶”之意,注家常引鲍照《白头吟》诗中“清如玉壶冰”为据,理解为“玉制的壶”,将冰置于玉制的壶中,内外纯白,以喻澄澈高洁之心。但似也可以有另一解释,即这个“玉壶”系指“明月”。古代诗词中常用玉壶来比喻明月,不惟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第二首结句有“寂寞寒江明月心”,可与第一首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相呼应,而且我们还可举出许多唐宋诗人将“玉壶”以喻明月的例子。如李白《赠范金卿》:“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朱华《海上生明月》中有“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的句子。宋人王琪《建康赏心亭》诗云:“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晁补之诗:“尚书廊庙具,气若冰壶凉。”魏泰《荆门别张天觉》:“秋风十驿望台星,想见冰壶照座清。”辛弃疾《满江红》:“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青玉案》:“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王沂孙《无闷?雪意》:“等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又《锦堂春?中秋》:“金镜开帘弄影,玉壶盛水侵棱。”这些例子中的“玉壶”都是隐指明月,所以我们解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为明月,也是可以的,甚至还优于前者,因为这样解释可以令人自然联想诗人“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孤傲高洁的形象。但说诗、赏诗也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性随心所欲随意发挥。如近有人新说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是表现主人公新婚幸福之心态,结合温词其他十余首《菩萨蛮》乃至其整个作品来看,此说都难以令人信服。再如唐诗人李益《江南曲》:“嫁得矍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有人曲解云诗中的“信”,乃是暗指“性”,是所谓一语双关,就是完全的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了。所以对诗歌的联想仍应从文本出发,需符合作品发射力的基本方向,而不是天马行空地随意说解。金代著名诗论家王若虚《论语辩惑自序》中的一段话或可供借鉴:“圣人之意,或不尽于言,亦不外于言也。不尽于言,而执其言以求之,宜其失之不及也;不外于言,而离其言以求之,宜其伤于太过也。”可见,仅执其言,则失之不及,外于言,又恐伤于太过。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执其言,又外其言。执其言者,于文本中求之,外其言者,又能于言外、象外求之。这就是鉴赏的自由与限制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鉴赏中的艺术辩证法,两者缺一不可。

①可参见张以仁《花间词论集》中《温飞卿〈菩萨蛮〉词张惠言说试疏》和《温庭筠〈菩萨蛮〉词的联章性》两篇论文,对张惠言说词的价值又重新加以确认。是自王国维否定张氏说温词可信性以后、词学界殆成一致后的又一否定。(台湾)文研所筹备处印行,1996年版。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0:47:01 | 只看该作者
中间一大段因有敏感词不能贴,俺也实在找不出是哪个词。有兴趣的自己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7 19:46:35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该理论与上述意见不相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1:46:05 | 只看该作者
没说相悖。古人作品动辄几卷,往往推其一首,而忽视其余,造成遗珠之恨。此必有心人才能为之“恨”。然从另一角度而言,喜欢“细雨梦回鸡塞远”的诸位,也未必不是解人。
主帖放了张截图,文章补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9 12:43:12 | 只看该作者

回 云平 的帖子

云平:没说相悖。古人作品动辄几卷,往往推其一首,而忽视其余,造成遗珠之恨。此必有心人才能为之“恨”。然从另一角度而言,喜欢“细雨梦回鸡塞远”的诸位,也未必不是解人。
主帖放了张截图,文章补全。  (2015-11-08 11:46)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只是形象生动而已,中等水平的诗人也可以做到,能够写心、写意者,能够写出”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诗句者不多,看出来的也不多。这是王国维的真实用意,因为王国维站得高,所以他不屑于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在于救苦救难、拯救世界。这也是其悲剧人生的症结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6:19:51 | 只看该作者
摊破浣溪沙 其一(唐·李璟)
题注:一名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注】
①菡萏:荷花的别名。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
③梦回:梦醒。 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这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评解】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自然贴切。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不仅十分贴切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色,也含蓄地表达出人物的心情,具有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荆公尝问山谷曰:“江南词何者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妙。冯延已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作。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南唐中宗《出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能出其右之。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选声配色,恰是词语。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结尾“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
“细雨”两句原为王安石推赏,王安石眼力较之王国维若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1-9 20:05:17 | 只看该作者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你說眼力較之王國維若何。
讀此二句想起趙嘏“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1-10 20:56:41 | 只看该作者
既然二位都说到王安石了,我还是要表个态的:王安石与王国维相去有点远,不是其眼力的问题,是境界。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王国维不屑于形象生动描写的欣赏,而在于救苦救难、拯救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2:43:04 | 只看该作者

回 第四桥边 的帖子

第四桥边:既然二位都说到王安石了,我还是要表个态的:王安石与王国维相去有点远,不是其眼力的问题,是境界。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王国维不屑于形象生动描写的欣赏,而在于救苦救难、拯救世界。 (2015-11-10 20:56)
说到救苦救难,拯救世界这样的大命题,不知王安石变法算不算。
当然,“西风愁起碧波间”是好句,于王国维当时心境,可能更能触动他。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并用前人词句加以诠释,然词之优劣并不光在有所谓境界。无所谓境界却动人心魄的例子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1-11 20:38:24 | 只看该作者

回 云平 的帖子

云平:说到救苦救难,拯救世界这样的大命题,不知王安石变法算不算。
当然,“西风愁起碧波间”是好句,于王国维当时心境,可能更能触动他。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并用前人词句加以诠释,然词之优劣并不光在有所谓境界。无所谓境界却动人心魄的例子太多了。 (2015-11-10 22:43) 
我说过,讨论问题一定要就事论事。我们说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不是他们的政治贡献。如果说政治贡献的话,王国维毫无建树。
叶嘉莹先生说:我们要掌握诗歌“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就不好了,而是对于一位正统的诗人(也包括文化人)来说,对漫漫长路的求索和美人迟暮的悲慨的感受更为深切些。
请记住一点:我说的观点,绝对没有二选一的排他性,而是希望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21:10:24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若是仅仅认为“细雨”二句仅停留在形象生动的描写上而因此不屑,那他就错了。
不说境界,仅从意蕴上说就比“西风愁起”要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9-20 16:45 , Processed in 0.03607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