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屏赠若烟 七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p>
<p><font size="4">东风细细托青苔,为有云屏无限猜。</font></p>
<p><font size="4">蚕茧丝纹皆暗锁,鸾衣镜匣自相开。</font></p>
<p><font size="4">十三雁柱期声去,二八蟾轮顾影来。</font></p>
<p><font size="4">便是生涯云满路,犹须重上九成台。</font></p>
[此贴子已经被司马长风于2010-6-15 14:07:3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0:56:56 | 只看该作者
<p>蛤蟆跳水??不懂不懂 </p>
<p>想不到你还真是脑袋不清醒啊。看你气量如此狭小,居然还有心思回此帖子,真是让人无可奈何。</p>
<p>本来没有兴趣再和你这种三脚猫类玩两下的,你那点墨水就不要在本人面前洒了,实话告诉你就你目前的水平再学三十年我都不把你放在眼里。</p>
<p>不过,看在站长朋友的面子上,俺就不打算再和你废话了。您老爷子也就不要再自我搞笑了,可否??呵呵……</p>
<p> </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4:05:37 | 只看该作者
<p>障目非偶,老兄领之何妨?</p>
<p>且偶也,更非西昆之流派,前自谓蛤蟆跳水,诚然诚然。</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6-19 20:34:36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用典我亦不反对,我亦喜之。如湘站所言,“只要用得自然、恰切,起到深化作用”,而不是堆砌拼凑,则甚佳。<br/>然不可以己之好恶强加于人,诗之流派纷呈,西昆不过一耳。三之一君,似有一叶障目之嫌。<br/></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21:49:24 | 只看该作者
<p>呵呵,偶用典力争使读者不知典故也能感受到美感。</p>
<p>只是目前尚有心而无力者也。</p>
<p>也问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6-18 21:41:4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古人云,“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在下深以为然。</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在过去,史籍等书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诗人用典,如果不是过僻,读者一看便明白其中内容,从而达成共识。而今天,由于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古人大不相同,过去被认为“熟事”者,而今大多变成了“僻事”,因此,在下以为,用典要十分小心。诗词作品,如果要拿出来让别人看,便进入了流通、接受等环节。就存在诗词中使用的词语,别人能不能看懂的问题,诗中用典以简约的文字浓缩故事,这要求读者对故事有所了解,否则,典故反而成了阅读的拦路虎。试想,如果读者读着读着,碰到了他不熟悉的典,审美受体立时卡壳,那还有什么审美可言。阁下此诗之典事,在经常涉猎古典文学的读者圈里,或许不算僻,若对普通读者而言,定会使之如坠雾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所以,我觉得真要用典,也适宜大家比较熟悉的典,至少,在用生典、僻典时加以注解,以便阅读。问好楼主!</font><br/><wbr style=\"LINE-HEIGHT: 1.3em\"><wbr style=\"LINE-HEIGHT: 1.3em\"></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6-18 18:11:10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多谢先生“开导”,在下微末见识见长,皆拜先生所赐也。</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54:15 | 只看该作者
<p>至于司马就这点微末见识,偶还是不再开导了。</p>
<p>至于白鹭兄,本人自然是学习李商隐。</p>
<p>不过偶另有开创,偶将红楼梦笔法运用到无题诗中。:)</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6-18 13:17:29 | 只看该作者
三之一“獭祭鱼”原来是取意学习义山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6-18 12:39:26 | 只看该作者
诗评俱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17 22:06:47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皮膏伐善,拼盘姘伴。</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5:10:12 | 只看该作者
<p>未知何谓之砌?李商隐用典空际取神,非袭原本,甚且仅取典故与本事有某相似相通之处,以为象征意而已,此方无题之用。</p>
<p>老兄所言,仅仅一般意义的用典,岂能一言蔽之?众人用典,不过囿于原典,外无勾连。</p>
<p>而我所用典者,皆勾连再三,岂止原典一端?即如九成台者“燕燕往飞”,诗经则云“燕燕于飞”等等,皆吾故设机巧也,实际上本人有意更将闻韶典故融合其中,再取其与本事相通处以为象征。这也是本人用典的一大特点。此诗并非本人难解之作,尚有更隐秘之无题。</p>
<p>另,皆暗锁与自相开,对仗不工,乃是老兄将“暗锁”当作名词了,锁者,动词也,其一含有作茧自缚意,另有密语之意。</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17 00:00:34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    作诗有法,用典亦有其法,用典易,得其法则难。用典宜切不宜砌,宜熟不宜生,更不宜僻。用典之最高境界乃如水着盐,饮而知味。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云:“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宋乔子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当以为戒。”用典贵在能使旧事古语化为所咏之情事,巧合机关,而无填砌之痕,如晴雯之补孔雀裘,浑然一体,方为善用典者。古之典籍浩如烟海,虽饱学之士亦有未悉知者,且诗者情致为上,学乃补充,岂可本末颠倒哉?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迤遭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偏狭,虽美少功。”清顾宁人亦曰:“舍近今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以相矜者,此文人之所以自文其陋也。”梁钟嵘在《诗品》则反证之:“颜延之喜用事,弥见拘束。” </font><font color=\"#0000ff\" size=\"3\">古人云:“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此言当不谬也。</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古之好用典者,莫过李商隐,其作诗也,为求典故,常摊书满地,一如獭之捕鱼列于岸,如祭祀状,故人称“獭祭鱼”。李之用典,尚擅尚精,吾亦喜之。今之人好学李者众,然肖者殊少,或如画虎,或为蛇足。</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6:19:50 | 只看该作者
<p>显然是不清楚  九成台 典事。</p>
<p>莫把  箫韶九成 当作此处典出。</p>
<p><font face=\"Verdana\">《吕氏春秋?音初》 :\" 有?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 </font><!--red_end--></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6-21 00:39:2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蛤蟆跳水---扑通、扑通(不通、不通)。诚然诚然。</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6-15 14:13:0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暗锁、相开”不工。</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 color=\"#800000\">十三雁柱期声去,二八蟾轮顾影来</font>”,这联对仗工稳,只是不知与题旨何关?或切于其人其事?</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 color=\"#800000\">便是生涯云满路,犹须重上九成台</font>”,上下句似不构成转折关系。与“九成台”何干?</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吾读之,如蛤蟆跳水。</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6-15 15:03: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大概楼主和若烟之间的密语,读一下他的文字对仗算了,意思就不去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9-11 11:15 , Processed in 0.02609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