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 我觉得,只要能按照古诗词的韵脚和格式,平仄不要太死板就行了。因为当你写的时候,如果死死的按照死板的平仄,就会牺牲好多优美的?能够充分体现意境的词句就用不上了,而为了能步上这种死板的平仄却要用一些既难懂又生僻的字词去填补,使本来生动优美的诗词变成了没人读懂又没人欣赏的孤家寡文了!这就有点象当前中国的儿童教育,硬是要把花季的充满活力的儿童少年用各种手段去限制他(她)们的充满想象的灵气,去抹杀他(她)们的创造激情和天生就有的活跃的思维,所以中国培养出来的蠢才多,然而他(她)们一出国门,一进入外国的那种自由而开放式的?能让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氛围,就个个变成了拨尖的大人才了!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的??我认为。<br/> 在古代,人们从小就接受格律?平仄等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就象今天的孩子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一样的熟悉诗词的压韵?格律?平仄等。可我国自从解放以来,却从未开设学习其有关方面知识的课程,也从未考试过,同样,也从未要求过我们一定要去掌握这些古诗词的写作技巧了。而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对古诗词的写作要求也几乎是一知半解的,几乎也从未教过我们怎样去写??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学习过呀!再者,我认为,再优良的传统文化如果不随着大时代发展而去发展,不把它的优良性与当今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之而发展,那么,再怎么优良的文化也会与大时代的发展脱节的,慢慢的优良性也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土壤,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哇!<br/>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艺术,对古诗词尤为欣赏。到了中学时,我就试着写了一些的。喜爱我的语文老师??黄钟元老先生,他是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文科毕业的高才生,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爱好以及鉴赏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我有幸在他老人家门下学习过三年,但他也没有把古诗词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在课堂上教学我们呀。只是因为我爱好古诗词,加之老先生也欣赏我,他才不时地教了我一些皮毛,对我所写的古诗也大加称道:认为有文采,有好的意境,也能压韵,美中不足就是平仄不严格。但他曾给我说过,好文章就要不拘小节的,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就可以了。否则,死板板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文章,就是写得再好再规范也没有人去欣赏的??我一直牢记这句话的??因为黄老他不愿意教我古诗词有关平仄的写作要求和平仄种类,他认为太繁琐了,对青年人不利,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的。我想黄老说得对!因为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失去了她赖以生存的土壤??广大的青少年学生,那么她没落的命运也就开始了??古诗词的命运也许就会有如此的命运的??后继无人哪!<br/><br/>鹊桥仙<br/><br/>朝云暮雨,痴恋浪泊,看尽归期无路。一河姻缘望归帆,眼眼娇羞卿不载。 <br/>眉低泪洒,情牵情动,翘首云飞日暮。盼就佳期依依别,了却香心相思换。<br/></font><br/> <br/> </font><br/>
[此贴子已经被紫嫣郡主于2010-8-17 13:44: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