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戏评“梨花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00: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然进得“大诗人”赵丽华博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大诗人”的大作,感触颇多。恰好我儿在侧,笑问我能否对“梨花诗”作一番点评。不得已,奉子之命,也就厚着老脸对“大诗人”的“名作”作一番点评了: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这首“诗”大概算是最有名的一首吧。
  本诗题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一看见这题,就能联想到那美国南部的美国乡村音乐的中心地,一个“浪漫”的“诗人”独自来到了这里,是何等的富有诗意啊。
  作者的起首一句“毫无疑问”,一声断喝,打断了读者的继续联想,并不容读者有任何的质疑,还为后面的句子打下坚实的伏笔:究竟是什么让作者这样坚定地肯定着?接下来就更加肯定又直白地说,是“我”做的“馅饼”,而不是别人做的。一是强调了“我”,二是强调了“馅饼”。读者可以接着前面断了的联想了:作者真是位能干的女人啊!居然能自己做馅饼,而且是在美国田纳西州、那个乡村音乐的中心做。既表达了作者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又表达了作者远在异国他乡不忘国粹的优秀思想,又足以羞煞那些只会弹唱些土得不能再土的乡村音乐的美国乡巴佬了。紧接着的“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又是一声肯定,与前面的“毫无疑问”相呼应,明确地告诉了读者,当然更明确地告诉了那些美国佬:“我”做的馅饼并非只有在这里、在你们这个田纳西、在你们美国,而是在全世界上最好吃的。你们什么肯得基、麦当劳就靠边吧!充份表达了作者的自信、自豪、自尊,以及热切的爱国之情。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纵观全“诗”,一气呵成,聊聊数字,内涵万千内容。又能做到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用字精准、字字千金。不愧为一代“梨花宗师”的代表之作。读之,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古人云: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今人有幸,读“梨花诗”终身不知吃肉与糠有什么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4-14 01:39:18 |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还真有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4-13 19:51:04 | 只看该作者
无语,就是觉得语言和文字真是太奇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3 20:34:2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5\"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h1\" align=\"middle\" height=\"30\">诗人是这样诞生的</td></tr>
<tr>
<td align=\"right\" bgcolor=\"#e4e9eb\" height=\"30\"><font color=\"#999999\">作者:</font><a title=\"点击查看作者个人网站\" href=\"http://wxxj.xfeb.com/wxxj/user/index.asp?uid=137\" target=\"_blank\"><font color=\"#999999\">冯新</font></a>  <font color=\"#999999\">发布时间:2007年3月5日  阅读数:4538</font>  <a class=\"a2\" href=\"http://wxxj.xfeb.com/wxxj/view.asp?id=2477#pl\"><font color=\"#990000\">查看评论</font></a>  </td></tr>
<tr>
<td class=\"duanluo-160\">
<p><font face=\"Verdana\"><br/>      如今是制造名人的时代。<br/>      打小就做着诗人梦的老冯,年届不惑,一直在办公室里做着一个普普通通的秘书。怎么也没有想到,几乎是一夜之间便成了著名诗人。<br/>      当然,老冯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老冯业余时间除涂写一些小新闻给报纸填报屁股外,就是吟诗咏词了,尽管现在的人们对诗词不那么“感冒”。<br/>      这天周末,老冯闲得无聊,就坐在电脑前打开一家文学网,发现有人把国家一级女作家赵丽华部分诗作帖在上面。读完这些帖子,老冯突然发现自己对诗的阅读、欣赏及写作水平都较大的提高了。其中一首令他茅塞顿开,那首诗的名字是“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全诗如下:<br/>      赵又霖和刘又源<br/>      一个是我侄子<br/>      七岁半<br/>      一个是我外甥<br/>      五岁<br/>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br/>     “我靠,原来诗就是这样写的呀?这可是国家一级作家的诗也!”老冯于是就有了一种吟诗的冲动。他借赵丽华的诗做样板,模仿改写、精心炮制的一首“大作”就这样出笼了:“李小芳和王小芳”:<br/>      李小芳和王小芳<br/>      一个是我老婆<br/>      二十七岁<br/>      一个是我二奶<br/>      二十一岁<br/>      现在俩人一起去玩了<br/>      老冯把这首仿写的诗投到一家搞笑杂志社,没想到很快就以“梨花体”形式刊发出来了。老冯那个高兴劲呀,不哑于中了状元。这可是第一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诗作哩!<br/>      接着,那家杂志相继推出了不少老冯的“梨花体诗”。什么“恋爱”、“彩票”、“二奶”、“钻石王老五”、“影视潜规则”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如“回家”是这样写的:<br/>      南下打工<br/>      两年都没回家<br/>      不是缺钱<br/>      不是没有假<br/>      一票难求哇</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今天<br/>      起了个大早<br/>      洗漱完毕<br/>      穿上衣服<br/>      还有鞋子<br/>      因为下雨<br/>      再带把伞<br/>      坐上8路车<br/>      到车站去<br/>      买票</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哎哟<br/>      这买票的队伍<br/>      也真够长的<br/>      为了回家<br/>      等吧<br/>      一个小时过去了<br/>      两个小时过去了<br/>      挨近晌午<br/>      这才轮到我<br/>      可售票员说<br/>      你要的车票<br/>      没有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唉 </font><font face=\"Verdana\">看来<br/>      这个春节<br/>      又回不成了<br/>      随后,如潮的评论文章都冲着老冯来了,对老冯的诗大加赞赏,称其为继赵丽华之后的又一个新星,其诗作比赵丽华有更现实的写照和更幽默诙谐的实际内涵。<br/>      于是,老冯就这样成了全国的知名诗人。</font></p></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00:41:17 | 只看该作者
切洋葱之歌

亲爱的洋葱
我在为你哭泣

       赵大“诗人”的这首“诗”虽说不是她所写的最短的“诗”,却也短可算是第二的。最短的一首“诗”是:
小令
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

  这二首诗都可谓是“一气呵成”、“意趣天然”,没有丝毫的“做作”,而且看似相当的直白,婉如一汪清泉,没有一点儿杂质。试着品一品,却也如清泉般“清甜”。
  大家都知道,切葱时,不管是本地品种的香葱还是洋葱,一不小心就会被刺激的气味呛得直流泪。作者在诗中为什么写洋葱,而不是本地葱?这与作者出过国有关。不是有《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一诗么?好歹也算是出过国的人,怎么说也知道些西洋的事(物?人?),再写葱而不加上个“洋”字就显得有点“土”了不是?再说了,本地品种的葱哪能根洋葱相比呀?呵呵!这一点就体现了赵大“诗人”与那些土生土长又没到西洋见识过的土诗人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比他们更高一级了。起码,也可以与徐志摩、余光中等诗人相提并论了。纵观《切洋葱之歌》,一句“亲爱的洋葱”,表达了作者对于洋葱的喜爱之情,而“我在为你哭泣”却又表达了作者为了“爱”就要有所付出的无奈之情。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啊。纵观全诗,虽然只有二行,却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可谓是“惜墨如金”的典范。虽然只有二行,又更能表达出作者在“流泪”时所无法表达的千言万语,也更能让读者有充足的联想空间:大家可以想像作者是以“洋葱”为比喻,把某件无法说的事儿借“洋葱”说出。这就要靠读者去联想了。呵呵!
  《小令》一“诗”如同宋代朱淑真的断肠诗词,是幽怨?是无奈?是愤怒?是伤心?是担心?是驿动?我觉得都是。“每次醒来”,说明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惊梦中醒来,睁眼一看,“你都不在”!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个半老徐娘,都一觉醒来了,却发现丈夫还没回来。究竟去哪儿了?……无法想像!于是,这一觉醒来,必将又是个难以再入眠的夜晚……做女人难,做老女人更难,做有“才华”的老女人就难上加难了。唉!同情中!
  这二首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诗的新突破。作者把“梨花体”发挥到了极限,也把“诗”这一概念再次突破。也就是说,什么是诗?只要把一句话分行来写就是诗。至于其中的意思,大家自己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猜好了,不必在乎古今中外关于“诗”的概念了,也就不必用“诗”的思想去读“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0-26 04:27 , Processed in 0.01582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