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斋诗话:时代与诗??兼析老干诗产生的深层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4:4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聊斋诗话:时代与诗??兼析老干诗产生的深层原因(草稿待定)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我们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现象,就要研究它所处的时代,只有了解了那种文化背后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那种文化。作为书写人类心灵史的诗歌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产生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经。不少是生发于当时的社会生活。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此乃诗之萌生土壤也)。但也与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的制度紧密相关。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这种采诗、献诗制度的目的虽是观风察政,但客观上促成了诗歌蓬勃发展和诗经的诞生(此乃诗之发展动力也)。
  春秋末至战国,硝烟四起,战火连绵,国家兼并,杀人如麻。但饱学儒生却却倍受尊重,尽管有些在本国受到冷遇,但“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更有圣贤不肖与君王合作,潜心学问。其时圣贤地位倍受世人景仰崇拜。特别是各国的生存发展竞争,使各学派并荣共存,出现了光耀千秋的诸子百家。学者孔丘还将散存诗歌编辑成书,使之流传千古。此景象以后两千年所未有。试想没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华思想界将是怎样的荒凉。此数百年诸国争雄,思想之幸也,文化之幸也,民族之幸也。
  焚书坑儒让华夏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一落而万马齐喑,诗也荒芜了一个朝代.
  汉末,群雄割据,皇权威风扫地,人性得以张扬。人之心声可发、豪气可吐,从而产生了“建安风骨”。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的极度富强、民族的空前融合、边疆的大力开发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文化政策的宽容使得唐代诗人心灵之花尽情绽放,想象之翼自由翱翔。虽是莺歌燕舞的天空,但可见“路有冻死骨”,虽是开边功高,但不掩沙场血腥。其时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对话,可以自由的转化为美妙诗行,并能自由创造新体,让诗歌登上令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峰。诗仙李白等一大批诗人及其作品,只能产生于那个不能复制的大唐!
  宋词产生于民间,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而两宋城市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富足的居民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使词有了生长的肥沃土壤。加之赵宋政权 “与士大夫治天下”国策的推行,使得宋代文官显、俸禄高、文臣傲。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培育出一个规模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诗词创作也因此更彰显强烈的文人气质。这种时代,产生豪放一派就不足为奇了。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断绝了儒生至仕的途径。致使读书人没有了用文之地。南宋遗民谢枋得无奈地自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把自己比为不如娼妓而只强于乞丐。清初学者毛奇龄说:“才子不得于时,所至诎抑,往往借‘鼓子’、‘调笑’为放遣之音”。于是文人们只好把怀才不遇的忧愤及文才飞扬的才情都投入到戏曲的创作中,而同样有亡国之恨百姓观众更是心有灵犀。这大概是不足百年的元朝,曲之成就可与诗、词并列的主要原因吧。
  到了明代,放过牛,当过和尚,又当上皇帝的朱元璋首先对文人大开杀戒。吴中四杰之一的诗人高启,就因一首《题宫女图》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静有谁来”的句子,皇帝认为讽刺他帷薄不修,就借他代友人魏观作《上梁文》,处刑腰斩。《上梁文》有什么毛病呢?据说是因为屋基是吴王宫殿旧址,文中又有“虎踞龙盘”字样,就说他企图造反。可怜那39岁的高启,不但自己腰斩八段,还断送了满门性命。那是怎样的恐怖!之后其他吴中三杰也未躲过朱皇帝的屠刀。仅洪武一朝,因诗词、贺词等产生的文字狱就有以下诸多: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斩。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南人“则”与“贼”同音,被视为影射太祖偷过牛的往事,斩。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福州府学训导林伯?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音,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斩。(《朝野异闻录》)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音,斩。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斩。状元张信训导王子,引用杜甫诗“舍下荀穿壁”出题,被认为讥讽天朝,腰斩。被任命兖州知府的卢熊上任后,见官印的“兖”错写成“衮”,就退回要求改正,太祖视为不敬,斩。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清朝文字冤狱之多,杀人之众,达到史无前例、登峰造极。翰林院庶吉士,诗人徐骏因诗集里的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而丢掉性命一案已经成了后世文字狱的代名词。清朝制造文字狱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从未间断,到乾隆达到登峰造极。乾隆对儒学比前辈更通透一些,他明确要求:“如果有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等件,务须留心搜检,据实奏出。”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沈德潜本为乾隆宠臣,他死后,乾隆在他诗集中发现有咏黑牡丹诗一首,内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认为是影射满族为入主中原的“异种”,下令剖棺戮尸。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乾隆年间的文字冤大案就有60余起。
  从朱元璋开始,皇帝们一路杀来,读书人能不战栗!屠刀悬于头顶,战战兢兢的文人自然少有心思也没有胆量去创造新体,书写心声。即使写诗,也就是写些颂歌而已,或转向于考据音韵等。诗人也轻意而重律,以至格律比唐诗精致百倍,意境却逊色百倍。更有些人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古代典籍的整理上,钻进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梁启超曾指出:“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难怪龚自珍在《已亥杂诗》《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里这样感叹: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毕竟诗文与身家性命相比,都会去保全后者。以至明清两朝近600年,未产生一种诗体、只是固守僵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词少的可怜。其根源应该就是文化恐怖的恶果吧。
  清朝灭亡,民国诞生,虽战乱频仍,但多党并存,思想多元,虽最大的国共两党各有禁忌,但文人可到对方生存,且还有一个可以避难的租界,有条件的还能到国外定居。所以,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产生了鲁   共和国建立,出现了几天晴朗的天空,黄土地上开了些花朵,但突然降临的暴风雪让绽放的鲜花瞬间僵死,出洞的“群蛇”当即毙命。接踵而来的整风、反右让华夏儒生在劫难逃,心惊胆战的文人还没缓过神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这次所有与文化结缘的儒生即使没有断头折臂,也是丧魂落魄,很多一变而成为牛、鬼、蛇、神,他们白天游街示众,文批武打,晚上蹲牛棚、读宝书。自古士可杀而不可辱,但那时就是要辱你之身,辱你之魂。直至你没有了自尊、没有了人格、没有了思想、没有了骨头。此时唯一的出路是改造思想,于是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除不少死无葬身之地者,多数改造成功,最终获得解放。当然也有很多优秀“运动员”,他们出卖灵魂,见风使舵,飞黄腾达,如姚文元之流。但总之他们都是“奴吏”。这吏,当然是领奉之官,这奴,既是神奴(红太阳之奴、精神之奴),也是权奴(权力之奴、领导之奴),还是饭奴(饭碗之奴)。其中有文才者,也就成了“奴才”。官职与文才皆无者,就是“奴隶”了。这些特殊年代造就的“吏”、“才”、“隶”有的或欲得到褒奖、或欲爬上高位、或是不甘寂寞,于是开始写诗。他们曾写过“跃进诗”,歌颂大跃进、大食堂;也曾写过运动诗,歌颂整风、反右,也曾写过革命诗,歌颂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多的是赞美诗,歌颂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当然,他们也与时俱进,只要有新政策、新领导、新气象、新战略、新目标,都会竭力颂扬,他们一路高歌而来,其作品自然就是“奴诗”,也就是老干诗。
  也许有人会说,文革已过数十载,老干奴性已经泯灭了吧?其实不然。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当了千百年奴吏、奴才、奴隶本来就已奴性十足,再经文革十年磨砺,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精品奴才,虽“时过境迁”,但质地绝不会退变很多的。
  那么,非老干者就非“奴吏”、“奴才”“奴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不仅因为我们的基因使然,也因我们所处的环境气候使然。当然,其奴性更多的是在每个人的骨子里、灵魂中。且自己和他人都不曾察觉。
  作为证据,就是我们的时代没能出现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鲁迅,更不要说诸子百家。当然也少有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诗词和诗体。
  有人会说,等这些老干没有了,老干诗不也就随之没有了吗?非也。因为不仅有老干,还有少干;没了老奴才,还会有少奴才。很多少干、少奴才也精于写奴诗(老干诗)。且他们也将升为老干。
  只要“奴吏”、“奴才”“奴隶”不消亡,奴性就不会消亡,奴诗(老干诗)就不会消亡。
  老干诗之表象多种多样,其骨子里却是灵魂缺失!       但它是时代的产物,怪不得老干本身。
  认识到这一点,从主观上去逐渐克服它(还不敢说消除它),总比处于无知状态要好得多。
  尽管历代诗词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少有文字狱和各种禁忌,有宽松的文化政策,文人受到重用,知识受到尊重,文化受到崇尚的时代,诗歌就会发展繁荣,新诗体就会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23 15:15:12 | 只看该作者
谩骂不是文采,随便给别人戴“帽子”,倒象是封建王朝御用文人的惯用伎俩。当代史上,正是这些被诬为“奴吏”“奴才”“奴隶”们和亿万优秀中华儿女一道,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官封,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来没听说过,自称“救世主”的人,写几首“自由”的好诗,就把侵略者赶跑了;也没听说,泊来西方的“自由”就让中国自由富强了。老干体不知何罪?一下子变成“文化人”的公敌了?公正地说,老干体诗缺的不是灵魂,缺的是奴颜媚骨。
        不仅老干体,其它诗体,在艺术锤炼上下功夫都是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8 21:23:01 | 只看该作者
头重脚轻 不得文法 有买弄之嫌。老干体的特点是啥,你没弄清 一言以蔽之“奴性”太偏颇。你写如此低劣文章,也与奴性有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8 23:08:09 | 只看该作者
一言以蔽之,在潜意识中作政治表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0-26 02:35 , Processed in 0.01506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