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 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分类浅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1-10-8 22: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分类浅析

      * 用声调的同异变化来表现节拍的更替、节奏递续,不失为一个追求汉语诗歌音律和谐的完美方案!但古今四声的平仄分类究竟是否合适呢?这是一个问题。以下学生便就此问题做一简略思考,来个投石问路。但愿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巧引起一些网络大虾们的关注吧。
   
      古代四声“平上去入”的具体读音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已无所侍从,只能看到一些韵书的归类。我想:从道理上讲,可能这些韵书也不能真正代表某时期或许存在的通用语言的具体发音吧?大体也就是人文发达的几个地区的方言的妥协公约方案罢!而这些韵书本来是应该研究韵律的,却被人更多用来强调声律,这点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古时候同韵母不同声调的字放到一起就真的完全失去韵味了吗?呵呵,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讨厌啊,怎么这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这里就略过不谈这个古韵的问题了,接下来就直接分析普通话的声调,看能否就新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一步归类为跟平仄类似的简化的同异对比。
  
      普通话里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普通话里入声已消失,派入了新的四声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都有一些。不过我们四川话有个得天独厚的特大优势:我们四川话把入声全部归入阳平中去了!我们知道浊声母为阳,而现代汉语中浊声母只有“L、M、N、R”,那么除去这几个声母的其它二声字大体就全是古入声字了。古时候是不是这样,我就不知道了!后面用不用得着,我也不知道,自己看着办吧!
  
      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也是一个公约方案,并不完全真正属于任何地区方言,但因为拼音的推广,已经能做到严格标准的规范发音,故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标准语言。这就比古代不能代表真实语音的韵书强太多了!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定:标准普通话四声相对音高用“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法”标示(5高、4中高、3中、2中低、1低):
      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对应着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
  
      声调相对变化有两个特点:
      一、声调虽有变化,但都定格在尾音上,故五度标记法的最后音高起着相对更重要的作用;
      二、有升降趋势的发音,感觉上会比实际的尾音音高更高或更低。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普通话四声的相对音高:
      阴平55,它的音高始终是高调5。
      阳平35,它的尾音音高也是5,但因为它是从3到5的,所以它的实际平均音高低于阴平55;但又因为它是从3快速上升到5的,实际感觉到的却是它到5后还有一个向上的趋势,故而它的语感音高高于阴平55。
      上声214,它有降有升,它的尾音音高是4,实际平均音高在3左右;其语感音高看人们发音时是强调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强调前半部分就在2下,强调后半部分就在4上;不作强调时大概就在3左右,基本处于中音范围,但214尾音一般较轻,基本可归于3下。
      去声51,它的尾音音高是1,但它是从5降到1的,所以它的平均音高接近3,语感音高又趋向1再往下。
      总得一个比较是:阳平35>阴平55>上声214>去声51。
  
      普通话音调中还有轻声和变调未归入四声。
   
  轻声按规定是不标的,但不管标不标,毕竟有个音高的问题。
  轻声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其发音总是依据与其组成词组的前一字的音高而变化,前面高它就低点,前面低它就高点,一般来说:
  阴平字+轻声字/音高2;
  阳平字+轻声字/音高3;
  上声字+轻声字/音高4;
  去声字+轻声字/音高1。
   
  变调的情况就更复杂些:
  变调根据其在实际语句中与其相邻字构成的词组中的相对位置不同其语调有相当大的变化,必须结合具体句子、词组来最终判断。
   
  变调最复杂的主要是上声:
  上声连读的词组里最后一个上声始终读原来音高214;
  两个上声挨着时,读成35、214;
  三个上声连读时,一般读成21、35、214;若要强调第一个字的话,读成35、35、214;
  四个上声连读时,一般读成35、21、35、214;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214,其余都读成35;
  上声在非上声或轻声前面的时候上声变成21,只发音调的前半部分,这有点像英语单词连读时的发音情况。
   
  去声相连也要变调:
  去声一般音调是51,重音强调时也都读51;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若不读重音一般读成53,若重读时还读51;
  三个去声连读,一般读成53、51、51,强调时53还念成51;
  四个去声连读,就变成了53、51、53、51,强调时53也还念成51。
  53的实际平均音高在4,而语感音高在3还得再往下一点。
   
  “一”“不”的变调也是很常见的:
  “一”单独念阴平55,“不”单独念去声51;
      在去声前一律变成35,在非去声前都读51,嵌中间时一律读轻音,纯粹是因为这样变调旋律起伏更和谐。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变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原阴平调值55。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都读成55;
      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时,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多半也念成55,但也有仍念原调的;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后面两个重叠音节多半读55,也有念原调的,得根据语调来。
   
  现在我们来给普通话的四声分类:
  首先还得问清楚一个前提,你还会发入声的短促音么?还想发入声么?
  答案是“是”,那么都把它们按古韵归入仄声吧;如果答案是“不”,那么就按现代汉语的发音归类就是了。
      
  我们看了前面的分析比较,
  阳平35、阴平55,音高都是趋向高音的,属于升调高音;
      上声214比较复杂,可能升高到5,也可能降低到1,多数情况又属于降升调中音,应根据语调去处理;
  去声无论是51或变调的53,始终是趋向低音并且语感音高都是低于3的,属于降调低音。
   
      这么看来,我们只能暂时将阴平、阳平归为趋向高音一类,把去声归为趋向低音一类;
      上声就只能根据其在句子中,表达语气所需的升降及其最终强调的音高值来确定其归类了,21为低,35为高,214属中下。上声的不确定性主要出现在变调里,上声连读时有一个很常见的35变调的情况,35音调当然算是升调高音了。因上声读35的情况不会出现在词组的末尾,那么读句的末尾一般也就不会出现上声读35的情况,所以即使下一个读句开始也是一个上声,前一读句末尾的上声依然读214,而不会变成35。而后一读句的第一个字若是上声,依然根据其后面连读字词的音调做相应变化。只有三个或四个上声相连,又在一个读句里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21、35、214”、“35、35、214”或“35、35、35、214”、“35、21、35、214”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须要根据变化灵活归类了。其实这里可以凭语感去处理,对此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一”“不”情况类似,也是出现在变调里。
   
      “阴平、阳平??平,上声、去声??仄”这个说法基本上还是对的!
  只须要注意上声处于节拍字眼的时候,看看其是否属于变调35高音?如果是,即可将其定性为变调高音,作为平声处理。
       “一”“不”的处理类似。
      轻声字在上声后的,上声字发21,轻声字发4,有一个由低降21到中平4的抬升,这里的轻声字作平声处理。其余轻声字,相对于其前面字的发音来说皆是降调或低音,作仄声处理。
   
      另外,这里先提这么一个观念:声调的搭配与吟诵的和谐与否是有关系的!这不单纯是增加旋律和区分节奏单元的问题,与语义和语调相关。特别是在作为歌词的时候,词组内字与字的读音的相对音高变化跟乐曲的相对音高变化如果相反时,我们的耳朵是会产生歧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4 18:18:28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三四声,我的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6-5 21:29:2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拜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4:39:03 | 只看该作者
普通话的阳平声调归入古四声系统的上声声调,普通话的上声声调不能归入古四声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6:33 , Processed in 0.01641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