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20|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对联创作第1讲:“怎样作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0:5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50"><font color="#cc0000"><font face="黑体 "><font style="FONT-SIZE: 16px"><font color="#000000">第一讲:怎样作对联</font><br/></font></font></font>??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br/>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br/>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br/>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br/>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br/>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br/>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br/>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br/>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br/>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br/>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br/>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br/>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br/>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br/>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br/>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br/>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br/>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br/>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br/>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br/>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br/>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br/>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br/>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br/>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br/>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br/>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br/>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br/>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br/>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br/>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br/>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div id="relatedtags"> </div>
<script src="tag.php?action=relatetag&amp;rtid=509" type="text/javascript" reload="1"></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50 | 只看该作者
9.婉曲法 <br/>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br/>  请看一副旧联: <br/>  月无贫富家家有;<br/>  燕不炎凉岁岁来。 <br/>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br/><br/>  10.同划法 <br/>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br/>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br/>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br/>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br/>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br/>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31 | 只看该作者
7.卷帘法 <br/>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br/>  例如: <br/>  回日楼台非甲帐;<br/>  去时冠剑是丁年。 <br/>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br/><br/>  8.脱靴法<br/>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br/>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br/>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br/>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20:11 | 只看该作者
6.落帘法 <br/>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br/>  请看下联: <br/>  教无所教偏成教;<br/>  官不成官却是官。 <br/>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br/>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br/>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br/>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br/>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br/>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br/>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br/>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br/>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01\">4.同出法<br/>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br/>  如: <br/>  荷叶莲花藕;<br/>  真丝蛹茧蚕。 <br/>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br/><br/>5.连环法 <br/>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br/>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br/>  点灯登阁各攻书;<br/>  移椅倚桐同赏月。 <br/>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br/>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br/>  炭黑火红灰似雪;<br/>  谷黄米白饭如霜。 <br/>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2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00\">3.易词法 <br/>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br/>  请看: <br/>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br/>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br/>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br/>  请看下面一副联: <br/>  复生,不复生矣;<br/>  有为,安有为哉。 <br/>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9:1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9\">2.制谜法 <br/>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br/>  (1)联中隐字 <br/>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br/>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br/>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br/>  (2)联中隐事 <br/>  雄鸡鲤鱼猪婆肉;<br/>  香菇木耳曲子耙。 <br/>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br/>  (3)联中隐物 <br/>  万顷波涛乘骑过;<br/>  不胜将军弃甲逃。 <br/>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br/>  (4)联中隐物指事 <br/>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br/>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br/>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8\">四十八、其他 <br/>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br/>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 <br/>---------------------------------------------------------------------- -<br/>  1.倒顺法 <br/>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br/>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br/>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br/>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br/>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br/>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br/>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br/>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br/>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28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六、联绵 <br/>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br/>  例如: <br/>  独抱琵琶寻旧曲;<br/>  数教鹦鹉念新词。 <br/>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br/>  再如: <br/>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br/>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br/><br/>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br/>  福州春意亭联: <br/>  莺啼燕语芳菲节;<br/>  蝶影蜂声浪漫诗。 <br/><br/>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br/>  有情终配鸳鸯侣;<br/>  相爱总结连理枝。 <br/><br/>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br/><br/>  雪里梅花红烂漫;<br/>  霜间竹叶碧玲珑。 <br/>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越调.天净沙、南宁青秀山风景区(新韵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6\">四十五、虚词 <br/>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br/>  请看下联: <br/>  君恩似海矣;<br/>  臣节如山乎。 <br/>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br/>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br/>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br/>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br/>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5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5\">四十四、方位 <br/>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br/>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br/>  大江东去;<br/>  爽气西来。 <br/>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br/>  再看下联: <br/>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br/>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br/>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br/>  再看下联: <br/>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br/>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br/>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94\">四十二、物色 <br/>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br/>  如下联: <br/>  鹅黄鸭绿鸡冠紫;<br/>  鹭白鸦青鹤顶红。 <br/>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br/>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br/>  赤面赤心扶赤帝;<br/>  青灯青史映青山。 <br/>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br/>  请看下联: <br/>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br/>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br/>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7:05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越递 <br/>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br/>  1.阶升法 <br/>  请看下联: <br/>  坐、请坐、请上坐;<br/>  茶、泡茶、泡好茶。 <br/>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br/>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br/>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br/>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br/>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br/>  2.阶降法 <br/>  请看下联: <br/>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br/>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br/>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br/>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br/>  例如: <br/>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br/>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br/>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6:52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反语 <br/>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br/>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br/>  许多豪杰;<br/>  如此江山。 <br/>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br/>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br/>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br/>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br/>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br/>  再看下联: <br/>  细羽家禽砖后死;<br/>  粗毛野兽石先生。 <br/>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br/>  细羽家禽砖后死; <br/>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br/>  粗毛野兽石先生。 <br/>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6:19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互文 <br/>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br/>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br/>  生的伟大;<br/>  死的光荣。 <br/>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br/>  再看下联: <br/>  诸葛一生唯谨慎;<br/>  吕端大事不糊涂。 <br/>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br/>  再请看: <br/>  宁为玉碎;<br/>  不作瓦全。 <br/>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5:4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八、绕口 <br/>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br/>  请看下联: <br/>  屋北鹿独宿;<br/>  溪西鸡齐啼。 <br/>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br/>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br/>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br/>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br/>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br/>  再如: <br/>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br/>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br/>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5:2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289\">三十七、偏旁 <br/>  所谓偏旁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br/>  请看下联: <br/>  寂寞寒窗空守寡;<br/>  惆怅忧怀怕忆情。 <br/>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br/>   虎门有一副对联: <br/>  烟锁河堤柳;<br/>  炮镇海城楼。 <br/>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br/>  再请看下联: <br/>  王老者一身土气;<br/>  朱先生半截牛形。 <br/>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5:03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换位 <br/>  换位法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br/>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br/>  前方吃紧;<br/>  后方紧吃。 <br/>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br/>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br/>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br/>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br/>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舞,却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卑劣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r/>  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br/>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br/>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br/>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br/>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14:4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五、对称 <br/>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br/>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br/>  山中日出;<br/>  水里风来。 <br/>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br/>  请看下联: <br/>  文同画竹两三个;<br/>  丁固生松十八公。 <br/>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br/>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br/>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br/>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br/>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06:44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同音 <br/><br/>  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跟谐音法一样,都是建立在汉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础上的,与谐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从而使联语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此种方法听起来难以分辨,看起来一目了然。常见的同音异字法楹联有如下几种样式: <br/>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br/>  饥鸡盗稻童筒打;<br/>  暑鼠凉梁客咳惊。 <br/>  这副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制作难度较大,常将其附会于名人雅士。有一种说法是: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正在李感到为难时,偶然发现屋梁上一只正东张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他心中一动,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构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别是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还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加以扩充,如: <br/>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惊暑鼠;<br/>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br/><br/>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br/>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饥鸡。 <br/><br/>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br/>  嫂扫乱柴呼叔束;<br/>  姨移破桶叫姑箍。 <br/>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br/>  3.同音异字间用 <br/>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br/>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br/>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br/>  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联,应征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等,与古对“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有异曲同工之妙。<!--++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 plugin_code qcomic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10 10:34 , Processed in 0.02994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