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陨落的迤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8: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1"></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每一个城市,每一座山川,都人文古迹遍地,都存有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疑,它们是中国人的精神营养,引领我们去审视过去更省悟未来。每当出差的机会,我总是顺道游历一番,算是车马劳顿的补偿。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初秋九月,车过黄河,</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闻名遐迩的三晋大地便呈现在眼前。忙完工作后,去一趟久负盛名的平遥古城便是唯一渴望。</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初秋的太阳,静静地映着北方蓝盈盈的天,天空因此显得格外洁净,一大早,我便伫立在蓝格盈盈的天空下,静静地仰望眼前阳关普照下这坐高大敦厚宏伟的百年平遥古城,身后便是洪尘滚滚尘土飞扬的北方小县平遥新城。新与旧,前与后的莫大反差使得一份历史的凝重感和穿越感油然而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谢过几个热情的导游,我独自屏神凝气伫立在古城下,敬畏地仰望这坐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掀起经济波澜的小城,历史变迁,时空无情,古老的城墙外围虽历经百年的风雨却并不沧桑,仍旧有明晃晃的太阳照着它庞大的西门,人从城寰穿梭往来仿佛是历史点滴的过客。我吸一口气,怀着朝觐的心情踏入古城西门巨大的门洞那刻起,古城深邃的怀抱便连同我的思绪和脚步一起拥入了。</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只身穿过古城高大的门楼的阴影,阳光下古城便令人惊奇的呈现在眼前。</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本以为古城一定是古朴而宁静的,未曾料到它竟还有一份繁华,石块铺就的道路两旁是连绵的店铺和人家,散漫着平常百姓家的炊烟和小贩的吆喝,行人悠闲自得,街头除了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几乎没有舟车,少了现代城市的那份喧嚣。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仿佛使人置身古今时空般晕眩,迷惘。</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走到第一个十字,我迷茫地不知所去,忽然听得前方几缕清音,循了这琴声,见几位老者安坐于一房门前,支着简陋的木凳拉着胡琴唱着晋剧或是山西梆子,晋剧也不亚于京剧的精伦美奂,音色婉转高昂。梆子侧是民间艺术适合普罗大众的口味,稍显直白缺乏圆润,也没有豫剧的铿锵。从老者淡定的面容中,于晋剧的清音里,我似乎找到了三晋大地的灵魂。置身这古老而年轻的城寰,我发现素有中华文明法发源地之称的黄河流域晋陕大地上,黑色和黄色那样顽强占据着人们的审美。那么,在今天初秋的艳阳下,在晋剧的声韵里,我开始独步凝重的平遥古城之旅,应该暗合了某种民族的魂魄所在吧。</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如同一个探寻者,我延着石板铺就的平直街道向人影幢幢的街市深处走去,一下便找到了古城的格调------黑与青的庄重。房屋皆黑黝黝的,全是雕梁刻栋古香古色明清建筑,高大而开阔,带有二或三进的庭院,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房屋大多一层带有阁楼,透着高大和沉稳。门面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居一正门。房梁游走烧制的虎兽,屋面铺青黑的土瓦,屋檐瓦当上有虎脚或朱雀纹,方正的门楣嵌着金粉鎏的字号牌匾。临街一律是敦实的四根或六根土漆漆的黑黝的粗园木柱,支撑起房屋整体。外墙倚着几面灰色的青砖墙,青砖上或牡丹或凤尾的精细篓刻。砖墙为半壁,上有木质的窗格。窗格或圆或方,格间雕琢福禄或喜或梅花牡丹兰草,极其典雅。房檐下是敞着仿古户扇的厅堂门脸,门脸上端放黑注有本店的字号,下面两边都端立着粗壮硕直的黑木立柱,柱上有金粉写就的大对联,多为九字或十一字句,沉静大气而辉煌。探头向室内望去,便能一眼望尽雕花的户扇内明清风格店堂或茶舍,室内摆设均为红木明清家具,用红土漆上色,家具纹路清晰质朴,圆润光滑,透着主人的殷实和典雅。凝神走近细细辨认,那古色绝对是翻修的仿古,只是经过时间的锈蚀还显现几分古朴。古城居民好客,见你来了,笑盈盈请你进宅小坐。如你顾自逗留,穿过厅堂迎面右手一定是一长方形方青砖砌成的照壁,壁厚约半尺,壁顶有飞檐,壁身边缘雕嵌花鸟草木,壁正中往往简练地倒福或武字雕刻其上,与壁身的繁纹镂刻相得益彰谐调完美。壁后是二进院落外加后花园,左右厢房携着中间正房,院中一方天井围出四合院落,整个宅院进深约百余米。走过几家之后,我发现凡院子有二层厢房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古宅,而是现在人修缮的仿古宅院。因为街市也不乏多年遗留下来的真正的古宅,从宅子的气度和陈旧破败你一眼可以辨认出宅院至少生活了三代人以上的老宅了,不了解宅院的历史,你无从知晓院内人家可否是正宗的宅子传人。</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大街上的宅子一律都修缮才恢复了昔日元气,宅子大多用于商业,店铺客栈字画文物比比皆是,山货或特产铃琅满目,显现出昔日商业金融中心浓厚的繁华与底色。旧时代有人形容平遥之富足是填不满拉不完的财富聚集地,我看着身后走过的街市,竟然不解在几百年前贫困的中国何缘使这一北方小城如此与众不同富丽堂皇?</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font> </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此前我从未到过山西,只知道那里是黄土文化的典型。那天我刚刚从五台县转道平遥,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五台县更像一个落后的山村,简陋而粗粝。早已远没有隋朝和宋代佛教盛行的古五台蜚声名气。在五台县,因著名的五台山路程太远,主人邀请我就近去了县城不远的佛光寺。这坐建于隋唐的颇具名气的寺院,不仅仅在于自盛唐时期至今延续着声名远播的香火,更难忘的是先人留给我们极其精美的建筑技艺。三进院的寺院依山而建,千年翠柏葱葱郁郁,禅院每一座房子全部以乔木制成。特别是正大厅和侧房的房梁全部采用合抱粗的木柱以巨大的三角结构,显示出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力学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在香堂,留有不少古代遗迹和文物,最有印象的是一口一尺半见方的铜质薄园鼎(实际上我真辨认不出它是何种器具),上面镌刻着该鼎为祁县一乔姓男子携九房太太所捐。在返回五台县城的路上,我还在遐想在数百年前的山西祁县,拥有九房姨太太他一定是富甲一方的荣耀人物罢。千年佛光寺的精良与眼前五台的贫困竟是那样的引人注目和值得探究,我和年轻的司机聊起五台县出卖资源型的短期经济模式,不禁感叹今人的不如。唯有车窗外掠过的北方天空下的艳阳下如洗刷般纯净明丽,这便是我印象五台又一美感。而此时,我站在平遥的大街上又一次叹息世事造人,衰败与富丽呈现在岁月时空的不同阶段,留给人们几多考量和反思:古今中外,历史的衰败到底是人文精神的衰退还是地域的迁徙沉沦?抑或是受经济发展重心的挤压?记得余秋雨先生在庞贝古城,曾感叹自然法则的威力无穷-------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灾难竟然毁掉了曾经繁华的庞贝古城。那么,位于内陆的晋商如何创造当年崛起的辉煌与繁荣?又如何在百年之间渐渐褪尽铅华徒留一座古城?</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font> </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困惑中几家山西的黑漆制品商铺吸引了我,临柜慢慢欣赏,那红底黑纹的工艺品简洁大方颇有特色,工艺精细技法精湛,不难看出山西人粗狂外表之下的精细与精良的品质。赞叹之余,我摇头叹息陕西的特产除了包装粗糙,缺乏艺术创新。陕西作为十三个王朝的朝都,虽然遗留大量的文物古迹,处处显示帝王之气,却鲜有民间的繁盛。而在三晋大地的任何一个村落或城市的民居之间都不难寻觅历史遗留的曾经的繁华富足的踪影。</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延着西大街,越往城的深处走,那种历史的厚重越发浓厚,随处可见的昔日商业的繁华也越发明显。我像一个贪婪的孩童,细细地不放过每一处的考究。我询问一老者,平遥古城大约多长时间能逛完?黑衣黑袖的老汉咪了眼,抬起挟了长烟斗的胳膊对着古城划了一大圈,摇摇头用囔囔的鼻音道:不定几天不定几年?。原本计划用半天时间游历的我迅即原路返回,租到一骑单车,然后像猎犬一样循了热闹的气息重温方才的路径走走停停。我像一个探索者渐渐沉淀进古城的历史,开始细细抚摸它远古的纤纤脉搏,每一处的细节都那么令人激动和感慨。曾经名耀一时的日升昌票号等等一一呈现在眼前。我无意识地踱到左侧一店铺抬眼一看,竟是一当年的当铺,我决定从它开始切入古城的历史。</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font><font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进入当铺,一尊高约两米宽约一米五,描龙绣凤的梨木屏风立在门厅内,旁有厚重的虎脚的龙榻和扶椅,显得价值不菲。小导游带我将室内的展品一一浏览,其中不乏珍贵的物件,也许时代的变迁很难以保管,小的精贵当品已经所剩无几,展室大多是大型的造价不菲的诸如衣柜龙床等,他们造型大气中不乏精巧,祥云之上雕刻的龙风灵动圆润,工艺精细。据说一台龙床是当年慈禧太后逃亡时下榻过的,足见当年主人地位的显赫与富有。旧时代的当铺多为两种人开设,一是商人为筹集资金用贵重物品抵押取得一定的周转资金,一是衰败的家庭当卖珍贵物件换得生活开支。也不乏有显贵家族的不肖玩绔子弟吸食鸦片或赌博败尽了父辈创下的家业而赎不回家底。二进正房据说是当年贵宾室,也就是现在的VIP了,至今里面还存有不少的贵重财物。门口立柱上一幅对联上曰:上裕国富富时取物困时典,下曰:下济民急急处当衣缓时赎;横联:裕国利民。我一一看过那些仍泛着时代光华精致的明清家具和古瓷器,它们是当铺的死当。我突然悟出,百年平遥曾经迤逦的转身不正像这些无言的当品,神奇而令人折叹,一代晋商创下的金融奇迹于不经意间的衰败,这里也许是最好的缩影吧。</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再拐过一十字,来到市楼。这才是古城当年最繁华的街头,也就是明末清初北方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几间当年昌盛的票号已经被旅游公司经营,由于没有购票我不能进入参观,仅仅是透过门厅和院落里陈设的精美文物也能猜出票号当年汇通天下的昌盛。再往前,楼市无比繁花起来,我问一店家大姐,平遥街道自古如此格局么?大姐说我大小看见的古城便是这样的,街道地面是政府后期改建铺的石块,房屋大多是主人的先人遗产。我意识到几百年的风雨岁月,几代人的传承不可能保存如此完好,我忽然焦急起来,明白这不是纯正的古城遗迹,不过是政府重建的一座仿古新城罢了。而且在规划合理的城市里除了衣食住行带来的商业繁华后面一定还有地道的居民或学校政府等行政生活区域存在。我很快走完径直的街市,一头扎进街市的后面小巷,才感觉寻觅到了正真的平遥。</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font><font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我如鲟鱼般穿梭在古城的条条小巷,小巷都不宽,一二米见方的通道,以石块铺成。两旁有密集大小不同的院落在巷子里延伸。越是靠近古城中心的小巷,往往有高耸的外墙,临街有约一丈的高大门楼,朱门上镶有碗大的铜柱,门楼有或方或弓的穹顶,门楣突出二或三层的凤阁,阁顶都以莲花的短柱底坐,底座上纹饰雕工精致,画面表现历史故事,门阁中央一匾牌往往是三字四字的诸子家训。门庭大都有二至三阶踏步,外一定留有足够停顿车马的庭院,残留有石鼓石狮和栓马桩,后面是深深的三进院和后花园,诸如这样的朱门宅院一定是达官贵人文武官员的府第了。在离古城中心较深处的也有平常百姓家的,大多门留的较小,砖木结构的门庭不不到二米,或凹进或突出显示出主人不同的或谦卑或桀骜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百姓人家的门庭顶多供一人遮风挡雨,有的门前立有方形的石鼓上刻有书砚,那一定是诗书人家。在中国古代,门第等级是森严的,平遥古城也无不体现。我不断惊奇自己一处处的不同发现,感慨世事的更迭。从这些布满残败的雕梁画栋的旧宅,不难看出当年曾经的迤逦和衰败。那些映入眼帘的斑驳的高墙,残败的门窗,锈蚀的铁卯,无不留有岁月无情侵蚀的痕迹。如果说平遥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迟暮美人,那么,曾在这里演绎自己人生的无数人们,无论功成名就富甲一方王者,无论命运坎桀潦倒一生的落寇,他们曾经的白玉金作马的骄傲与辉煌,他们曾经的悲欢抑或爱恨情仇,都随着一坐仍存有质感的富丽城市的红颜渐渐远去直到荡然无存。而百年后的今天,放下生活中种种的幸福与哀伤的牵绊,以一个平常心来漫步平遥,于它的遗风中细细嗅着它依旧浮动的暗香,也算是一个女人对生活最好的缅怀与祭奠吧。</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停下来,抬头望望头顶上泛着园晕的太阳,依旧照耀着这坐被誉为填不满拉不完的财富之地。岁月无痕,人生无常,一座城市静静走过它衰荣岁月,演绎了从富可敌国的金融中心到一座空城的蜕变,它更像一具保存完好的楼兰美女,骨骼完好却早失活力,作为我们芸芸众生极其平常的一生中还有什么噎喉的晦涩不能释怀?</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font><font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我骑车环着古城的四周,走走停停,细细思量,见得阳光下古城的朴实居民沉稳低调的在仍存留那份昔日富丽痕迹的院落里平静地生活着。无疑,现实的境地使得他们靠出卖祖先的遗产在获得自己那份卑微的荣耀。他们是否有重振先辈或延续先辈财富的梦想?我不得而知。似乎每天蜂拥而至的游人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见多不怪了。或许,在无数个夏日的树荫下,老奶奶老爷爷给孙子的童话中,仍在叙说那些遥远的荣耀与迤逦吧。</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出了城门,坐在新城一家像馆门前歇脚,跟女主人聊起古城,遥问古城的先人与后人。女主人说:过去不少有钱人培养子女经商或读书,也有不少望族后代京城做官做学问,就一代代把祖业保住了。也有大部分守着祖先的家业慢慢随时代衰落,特别是文革时期。我说,城内还有不少居民仍住在祖先的宅子里,为何没有搬迁或拆迁呢?女主人叹气道:穷啊!后来政府也不让重建了,也没钱搬出来,只好守着先人的宅子活呀。</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size="4"> 正所谓财富三世而斩,迤逦古城的衰落不也正如此?</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330000"> </font></p><br/><br/>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03-14 17:08: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8 18:20:1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保存古城的风貌,让古城在现代文明下展现他的古老神韵与厚重文化底蕴,这是每一座拥有千年文明的城市所要思考的,也是古城居民应想应做的。笔墨徜徉,淋漓畅游在古城内外,给姐姐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触动与震撼,还有对古老文明的延伸和现代文明交融的思索。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吧<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3.gif\"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8 15:39:20 | 只看该作者
<p>走进平遥,走进明清和现代交错的时空。期待迤逦古城华丽转身。</p>
<p>好文,推荐赏读!<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7.gif\"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27 23:46 , Processed in 0.02030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