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野说儒教 第四章 仁以致智(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4-8-1 15: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儒者不可无智,而仁是儒教的精髓,是政治、道德、教育等各科项理论基础的前提,故一切应从仁生发出去。因此有下面几章:仁以致智,仁以致人,仁以致政。
一、 仁的产生
历史上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证明,作为社会中坚的民众的力量是最强有力的,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得到政权,失掉民众的支持就失掉政权,《管子-霸形》指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邾文公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就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设立领导者是要他给民众造福,而不是相反。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神权跟着衰落了,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儒家看来,不是人依附于神,而是神依附于人。“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神 “依人而行”,天道远,人道迩“。这就是说,人间的事情以人为本、靠人自己做主。既然人是主,那么人的本质,人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就是儒生应处理好的问题。
二、仁的含义
仁的基本意义是爱人。除此以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经过孔子的明确、充实、提高、使仁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仁包含以下几层意义:
1、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许慎说:“仁,亲也。”毛泽东同志说:“仁象现在说的‘亲爱团结’”。“爱人”,意味着把人当作人来爱在某种程度上超出阶级、等级和家族的界限,着眼于人类的存在,承认人的人格。郭沫若说仁是“人的发现”,是很有道理的。
2、仁的第二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关于礼在上章讲过,是人类俗成的礼节、礼仪。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作仁。修身是人的内在方面的道德原则,爱人是外在的即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道德原则。孔子对于仁人君主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修身,安人,安百姓皆属爱人的实际步骤。修身是基础,修身才能爱人。修身是必要前提,爱人是必然结果。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3、仁的涵义是仁的第三层意思,即孔子说的“仁者人也。”孟子说的“仁也者人也。”这是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意识。不仅仅要求人们爱人修己,并指示人们如何去做,而是探索,阐明人之所以为人,人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的、政治的、阶级的、阶层的诸关系中),人必须有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必须有传宗接代的人口增长和延续,必须有道德文化等精神生活等等的道理和规律。但其重点主要是在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完善上。
三、仁的意义
  仁就是研究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人解放平等和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等问题。
  儒教重人道轻天道,但所谓的“天、命”与神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天是自然的天,命是人本身条件和所处社会的、自然的境况、规律等。自中国殷周以来的崇天神学已随着王权的衰弱而一蹶不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的真正地位,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不再依赖什么神灵,而是意识到并依赖着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这些要求。并且由此可以细密、深入的研究人的本性,进而改革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使之步入仁道。
   人具有生物本性,“仁者人也”就是说人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奴隶,不能靠祭肉的香味生活,也不能靠虚无之物的崇拜而生活,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吃饭穿衣,这样才能维持生命,繁育后代。凡属人类,无论贵贱、高低莫不如此。儒教中所谓“庶”的主张,就是要使广大民众不仅能生活下去,而且能生儿育女。所谓“富”的主张,则是要使民众的生活不限于维持生命、延续后代的水平,还要生活的富裕,也就是满足人们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人还具有社会性。“仁者人也”,是说人是人而 不是普通的动物,人要生活于有贵有贱,有亲有疏的社会结构之中。生活在家族、家庭上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等关系之中。任何个体都是这个结构中的成员,都是这个关系中的一个扭结,因此都必须接受作为这个社会传统规范的礼节的制约。从此而论,礼是天经地义的,时代不同,礼的个别规定可以损益,但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礼规定某时某地某人的政治地位,权利义务,道德原则,礼节仪式,社会方式等。这些就是人的社会本性,也正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点。与礼相适应,儒教在政治上崇尚礼仪往来,名正事随,反对上对下欺压,下对上僭越的行为。
人具有道德本性。“仁者人也”是说人的最高本性即是道德本性。道德对于人不是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乃是人类的本性。没有道德自觉,道德观念,道德生活,就不成其为人。人活着要吃饭穿衣,但是只会吃饭穿衣的,还不能算真正的人,因为这点不能把人和动物根本地区别开来。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和禽兽只差一点点,这就是道德观念,君子与小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意识的(而不可能是天生的)保持道德观念。也就是说,物质生活对人固然重要,但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人必须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进行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区别于动物,真正的作一个人。
“大同盛世”之前的社会中,不可回避的,人存在着富贵和贫贱的差别。关于富贵贫贱与道义的关系,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富贵是人所想要的,但不合道义得到的富贵,就不能要。贫贱是人所讨厌的,君子仁人以不例外,但不合道义而摆脱的贫贱,就不能摆脱。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人来说,道义比富贵更为重要。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意义也正在于此。中华民族向来尊重精神高尚的贤者,而鄙弃精神空虚,卑下猥琐,一味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这也就是儒教思想的例证。
人是社会中的人的共同本性,它不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性。从历史上证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仁的能量。从现实证明:一个没有仁义礼智信的人群是什么样子呢,那将不可思议。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儒生而言同常人不同。儒家认为,仁是高尚人性的目标,用仁武装起来的仁人君子就是理想的人格,因此人生的意义,既不在富贵,也不在寿考,而在于“仁”的道德实践,在于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仁人君子。只有这种修身行仁的人,才能体味人生的乐趣。孔子赞扬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物质生活极端匮乏,但是这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因为他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求仁,因为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只求利不求仁的小人,是不能体会社会的乐趣的。因为他们所求未必能得,所得又填不满欲壑,所以总是忧心忡忡,得不到快乐。因此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的源头和社会的归宿。“大同盛世”是人类之初辉煌的往昔,那时人们的灵魂是清洁的,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作为人本性的仁性而从其他动物群中分离出来。那时的仁义礼是不需要特别学习而作为人从先辈自然而继承下来的。但由于私欲的恶性蔓长,人类违背了自己的道德本性,于是离开了物质生活底下但精神生活富有的大同,转入私有制的然而是秩序井然、安居乐业的小康,再有已经逊色的小康转入礼崩乐坏、上下无当、名实不位的乱世。人类的未来,则是由于儒教的兴盛,仁的回归,自然改变人的道德面貌,从乱世进入安居乐业的小康治世,再复归于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样富有的大同盛世。在理解离开仁又复归于仁,离开大同又复归于大同的理论时,应注意,这一过程是历史的前进运动,不是倒退,因为第二阶段的小康和大同,同人类之初的小康大同相比有了人类智慧进步了的损益,有质的不同。关于这一点将有另章论述。
四、仁的思想体系
儒教建立了包括伦理、政治、教育等各门学说在内的一套相当完整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学问。
1、儒教的伦理学说。儒学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建立起包括众多德目在内的规范体系,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与遵守礼制的统一,人道主义与宗法结构的统一。
2、儒学的政治学说。儒学讲求以仁政礼治为根本原则,以体现仁道的小康、大同为政治理想,崇尚文德,贬抑暴力,设计了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类发展的政治路线。
3、儒学的教育学说。儒家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和个人的终身教育,要求人应以德育为主,然后再学习包括智育、体育在内的各门各业知识。以培养为人从政的德才兼备的治世能人。
在天道观方面,儒学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思想上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和作用,按中庸之道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12:05 , Processed in 0.01561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