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清心寡欲 列子如何做到“御风而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7:4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这里又举了列子的例子。列子,郑国人,又叫列御寇,著有《列子》,后来在唐朝又改叫《冲虚经》。他是在庄子之前得道的。传说道教里这个“道”,由老子传给关尹子,就是那个守函谷关的关吏尹喜,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然后再传到庄子。</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这里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御”,本意是使马,这里就是“驾驭”的意思。列子御风而行,就和前面说“鹏”的“培风而飞”有些像了。“泠然善也”。泠然,轻妙之貌。这里就说比喻列子超然世外,无功无名,故能“泠然善也”。列子这种“无功无名”,比宋荣子又高一等了。所以较起列子来,宋荣子又是“小知”了。</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那为什么用“御风而行”来比喻列子超然世外,无功无名呢?古人说“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所以你要能“御风而行”,就要“轻清”。一个人怎么“轻清”呢?当然并不是说要你去减肥。这个“轻清”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身轻无累”。这样子你就有“道行”了,就能飞了。所以像世人,包括那个笑世人的宋荣子,他们都被功名所累,心中存着功名,所以尘累浊重,不能乘风。而列子无功名之念,所以才能“御风而行”。</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旬有五日而后反”。“旬”,就是十天。这里是说十五天打了个来回。这个又暗和“鹏”的“去以六月息者”相对应。为什么这里强调这个时间呢?因为有时间就有空间。有空间就有限制。这样就暗示了这样子“御风而行”,虽然“泠然善也”,还算不得真“逍遥”。</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后文接着说道:“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里所说的“福”是指什么呢?就是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不用走路那么累,这也是一种福份。“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意思就是列子并不是急切地去追求这个福,而是当他抛却功名的拖累之后,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但这里又另有一层意思:说列子“御风而行”,不用步行,这个福份,列子享用了,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列子不能舍已之福,所以列子虽得“无功,无名”,但不能“无已”。不能“无已”则有所待。所以后面庄子说:列子能“御风而行”,虽然不用走路那么辛苦了,但还是“有所待”。这个就暗指了列子不能“无已”。</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本段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逍遥游》全篇的精要。《逍遥游》无非就是说要得“逍遥”,必要做到“无已,无功,无名”。中心要义就在这一段点出。那怎样能做到“无已,无功,无名”呢?第一句就写出来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道家的修为,皆在于此。可以说这一句话正是这一段的精要。</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那么什么叫“天地之正”,什么又叫“六气之辩”呢?这里的“天地”,指的就是“阴阳”。古人有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易经?系辞》开篇第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为乾,地为坤。了解一点八卦的就知道,八卦里乾卦是三个阳爻,所以称之为至阳,或正阳;而坤卦是三个阴爻,所以称之为至阴,或正阴。所以这里“天地之正”,是这么来的。</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那“六气之辩”呢?这里的“六气”,就是指阴阳化出的“六气”。具体来说,就是寒、暑、燥、湿、风、火。怎么化出来的?我们知道,阴阳又分三阴三阳: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暑。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所以这个“六气”,是这么来的。</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那什么叫“六气之辩”呢?这个“辩”字,是通“变”的,这里的意思就是六种“气”的变化。怎么个变法?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的变更。那在古人眼里,这四季是怎么个变法呢?</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古人认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这样子算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还说,天地之间是相距八万四千里的。那么这个天地之间就存在着“冲和之气”。然后古人把这八万四千里一分为二,四万二千里已上为阳位,四万二千里已下为阴位。那么在冬至的时候呢,阳气发于地,“一气”的时间里,也就是十五天,这个阳气就上升七千里。“六气”之后,也就是三个月之后,就上升了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阳气就到了阳位,于是气候就温和了,这个时候就是春分了。再过三个月,这个阳气又上升了四万二千里,那就到了天顶上了,这个称之为“阳极阳位”,那这个时候,天气就热了,于是就是夏至。那么在夏至这个时候呢,阴气出于天,在“一气”的时间里,要下降七千里,那“六气”就一共下降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阴气就到了阴位,所以气候就转凉了,就到了秋分了。再过“六气”,也就是三个月,阴气就降到地上了,这个叫“阴极阴位”,那这个时候,气候就寒冷了,所以就称之为冬至。总之呢,冬至阳发于地,夏至阴出于天。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肃肃出天、赫赫发地。”也是一样的道理。</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然后古人认为,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就是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看,天为正阳,夏至时从正阳中生出阴气来往下降;那地为正阴,冬至时又由正阴中生出阳气来往上升。那么这样一种阴阳的流通变化,古人就称之为“太和”。</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8080" size="4">  上面说清楚了“天地之正”,“六气之辩”。最后再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这里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是因为所谓“天地”,是正阳正阴。所谓“正”,意思就是阴阳还没有变化,也可以说是纯阴纯阳。那么就只能顺之而游,所以叫“乘”。后来阴阳变化出六气来,因为这六气是相互变通着的,所以要因势而动,随感而应,所以叫“御”。</font></p>
<p><a href="http://culture.ifeng.com/" target="_blank"><strong></strong></a><font color="#008080" size="4">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7 17:43: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7:48 , Processed in 0.01379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