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size="1"> </font><br/> </p>
<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 </strong><font color="#333300">(一)缝纫机<br/> <br/> 路过一家服装小店,从敞开的窗子里传来塔塔的缝纫机踩踏声,老朋友般久违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记得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陪母亲去供销社买回来一台缝纫机,这是妈妈盼望已久的大件。我摸着崭新铮亮的缝纫机头,光滑的机板,看妈妈坐在旁边调试,上带、引线,边踩踏板,边移动跑线的布头。一眨眼的功夫,两片布就缝合好了,噢,真是神奇的物件! <br/> <br/> 用这台机器,母亲和姨妈为我做了很多时兴的花布衣裳,还有喜欢的喇叭裤。看见妈妈摆弄缝纫机的时候多了,蠢蠢欲动的心开始跃跃欲试,我先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之后就央求母亲让我试试真正的缝纫。母亲剪好了鞋垫的样子,怕扎扭了,让我先把四圈儿缝好,再用缝纫机。踩动踏板,塔塔的缝纫机声响起,我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慢慢就掌握了踩踏与移动鞋垫之间的协调性。虽然我的第一件作品扎得有些七扭八歪,不过自此,我喜欢上了缝纫,经常笑着对伙伴儿说,我可以让缝纫机唱起歌儿来。<br/> <br/> 一个暑假,去市里看望曾和我家是近邻的李姨,她家在市里开了一家服装店。看到李姨在布上画线,然后按样式裁剪成布片,经缝纫机的缝合,就成了一件可体的衣裳,心中惊叹不已,就央求李姨教我一些简单的制作。从熨烫、码边、挖兜、锁扣眼到上袖等缝纫过程,我大致都操作了一遍。第一次,穿上了自己做的裤子,听着夸奖,心里欢喜的不得了。回到家,正赶上舅妈家的三个孩子做校服,都是裁剪好拿回来的。我知道舅妈是为了省钱,可家里外面都要忙,于是我就大显身手,把几个孩子的校服包揽下来。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我对缝纫毕竟不熟悉,扎错线是常有的,只好反复拆开来重新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忙碌里,猛然间抬眼望一下窗外,小院绿意葱茏,大丽花开得正娇艳,微风带来了满屋子的馨香,天地间仿佛一下子变得晴朗明媚起来,我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套校服都缝制好了,我也赢得了家人巧手的称呼。<br/> <br/>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服装市场日新月异,样式品种更新换代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现在没有几个年轻人会使用缝纫机了。每次回老家,看到闲置已久的缝纫机,仍然有一种感动,忍不住去摸摸,转动几下,想起母亲在缝纫机面前塔塔踩动专心缝制的情景。小小的缝纫机,凝结了几代母亲对家人的深情厚爱。那有节奏的踩踏,在清苦年月里,缝制出的一件件衣裳,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给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快乐。<br/> <br/> (二)收音机<br/> 提起收音机,就会让人想到评书连播,广播剧,戏曲,小喇叭等节目。80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很少家庭有电视的,连收音机都是稀罕物。父亲去市里走亲戚时,买回来一台三个波段的收音机。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听着收音机里播音员讲述各地的大事小情,曲艺演员字正腔圆的演唱,或者相声演员令人捧腹的说唱,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光。<br/> <br/> 那时,每天中午一放学我就急着往家赶,为了不错过11点的评书连播。可总是听不完整,因为学校11点放学,便央求隔壁的李奶奶讲落下的部分。听评书听得入迷了,常常为故事里的人物紧张激动,尤其那请听下回分解,更让我提心吊胆,心神难安。听《刘秀传》为哭成天下的刘秀遭难担忧,听《三国演义》为诸葛亮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本领赞叹,听《说岳全传》《杨家将》《薛家将》为这些忠肝义胆的英雄喝彩,对残害忠良的奸诈小人痛恨至极,更为皇帝老儿的昏庸无能而愤慨。听《水浒传》为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江湖草莽,梁山好汉大受鼓舞。听《包公案》是最快人心的,终于有人做忠义之士的后盾,为含冤之人昭雪,为黎民百姓出口恶气而叫好。这个时期,我几乎把所有的历史章回小说都听个遍。后来还听了一些抗战评书故事,如《皖南事变》《林海雪原》《夜幕下的哈尔滨》《西安事变》等。<br/> <br/> 父亲经常说,评书讲的是故事里的人物,今人不要替古人担忧,可我总是做不到。现在想,可能是小孩子的同情心在作怪,把故事里的人物当成了身边的亲人,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吧。<br/> <br/> 家里的菜园种了很多大蒜,正赶上暑假时开始收获。母亲和父亲负责起蒜,我则做最拿手的活儿??编蒜辫儿(这样比较好晾晒储藏)。坐在自家的廊檐下,手不停的忙着,耳朵和大脑也没闲着,听广播剧,听戏曲,每天的不同时间,有哪些固定的节目,我都了如指掌。就在这时,我认识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第一次了解人性有阴险狡诈的一面,在财富和地位之下,亲情会陷于可悲的境地。听莫泊桑的《项链》,主人公用十年的艰辛来偿还因一时的虚荣而付出的代价,替马蒂尔德惋惜。听《醉花阴的故事》,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极富盛名的女词人,她和赵明诚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爱情也足以令人称道。这些文艺作品如涓涓溪流滋养温润着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br/> <br/> 此外,我还听了很多的地方戏曲,如京韵大鼓,山东快书,黄梅戏,越剧,昆曲等。夏日的清风吹拂着,日头斜挂在头顶,晒得菜园里的虫儿吱吱叽叽不停的鸣唱,偶尔从篱墙外传来几声冰棍的叫卖声,时而犬吠鸡鸣,顿觉心底的世界变大了,小小的收音机给了我整片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我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不只是没白天黑夜的辛苦劳作,还应该有来自精神层面的东西引发心灵的触动和感怀,促使我们对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考。<br/> <br/> (三)叶子的记忆<br/> <br/> 寒假的冬日里,偶尔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一本植物标本。轻轻展开,植物特有的清香飘过来。一片片,一株株,淡绿间,间或点缀着浅红或浅黄的花骨朵。在白雪皑皑的季节,这绿色犹如生命的信使,带来家乡绿色原野的气息。记忆也在这些绿色的熨帖下如过电影般在脑海闪现,流年里的那些斑驳时光遥远又清晰起来……<br/> <br/> 和小伙伴去城墙边玩,那儿的小河边,生长着各种杂草,零星开着鲜艳的花儿,美丽的蝴蝶穿行其间,还有蜻蜓临风起舞,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也没这儿美呢,我笑着说。我们采了好多野花儿,一蹦一跳地跑到家,插好后,刚巧母亲进屋来,我看到平素为生活所累很少笑的母亲,脸上绽出了笑容,和花儿一样灿烂又明亮。没过几天,花儿和叶就枯萎了。如何能保持花儿的艳丽和叶片的生动呢,同学告诉我,可以把花儿和叶夹在书里,这样可以保存很久。于是我开始收藏绿叶和花朵。<br/> <br/> 上初中的植物课,老师让我们做植物标本。我这才知道,标本的制作不是简单的把花叶夹在书上,而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来制作。比如植株矮小的植物,可以制作完整的标本,显示出整体的美感。而高大的树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爱,制作出不同的叶片标本。有天和同学约好,去铁路桥附近采摘标本植物。到了那儿才发现,真正要采到植物,需要过铁板桥到对岸去。同学胆儿大,人家连跑带颠儿的就过了桥,而我则对着铁板桥打怵,脚试探着踏到铁板上,就听到当啷当啷的响声,好像随时就会脱落坠入河中,我又低头瞧了瞧,啊,桥板已经破损,很多钉子都脱落了。我在河边徘徊了很久,望着河对岸那片绿色的海洋发呆。七月的骄阳下,清风拂动,碧草如浪起伏,同伴像只蜂蝶,与草一起摇摆在风里。好羡慕啊!我下了决心,过桥!手把着栏杆,开始在桥上蹭着往前走,同学喊着不要往桥下看,可我还是禁不住向下望了一眼,这一望不要紧,顿时觉得天旋地转,腿开始打颤了。想打退堂鼓,回头一看,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好硬着头皮,走走停停,磨磨蹭蹭地走完了铁板桥。那次过桥后,有段时间经常被噩梦纠缠,走在晃晃悠悠摇摇欲坠的桥上,从高处跌落下来,惊醒后一身冷汗。<br/> <br/> 很多时候,我们记忆深刻的不是那些人工雕琢的美丽,而是自然的朴实无华。收集标本植物,让我走进了自然。高远明净的天空下,人如旷野自由的风,释放出天性的本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吧。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才意识到最不该丢弃的家园才是自然。可我们如何回归呢,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只有一颗遥望家乡碧野的心。<br/><br/></font></font><br/>http://www.cxyuanye.com/music.mp3<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6 14:15: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