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余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20: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4"></font><font size="1"> </font></p>
<p> </p>
<p><font size="4">  <font color="#003300">   </font><font color="#333333">  三十二年前,中国唐山“地震二十三秒,余震三十二年”。三十二年后,中国汶川“地震二十秒,余震。。。。。”</font></font></p>
<p><br/><font color="#333333" size="4">       直白而简单的一系列数字,后面隐藏的份量和内涵??人类的亲情是永恒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数字是如此的具有穿透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让人震撼,催人深省。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青春如何流逝,亲情就像野火春风中的离离原上草,不屈不饶地彰显着它的永不泯灭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电影与原创小说之间殊途般的差别。正像小说作者张翎所解评,她的作品讲的是“痛”而电影讲的是“暖”,虽然他们讲的几乎是同一个故事。张翎的痛是那种无法言说的痛,最深的伤和最美的痛都能让人窒息,每一次不经意的触摸,都能看到触目惊心的伤痕。初读张翎的原创,泪水无声的一次又一次的撕扯着我柔软的内心深处,不觉中已翻看了数遍,尤其是精彩处竟能熟读于心,张翎将地震在人们肉体上,心灵上划出的口子血淋淋地展示在你的眼前,叫你刻骨铭心。读了它,心里总是怅怅的,就像故事里的王登,身上绑了件沉重的无形桎梏,束搏着你似乎永远推不开那扇生了锈的窗。而冯小刚的“暖”却是让你在撕裂的口子上看到它能复原的希望,这希望来自于割舍不断的亲情,因了这亲情的温暖,打开了心灵的一扇门。冯小刚借着小说“余震”的框架将故事的主人公由王登移换成李元妮。故事的重心也奇妙地从“痛”转移成“暖”,让你在痛哭流涕的同时感到有一双温暖的手托住你那下沉的心,让你感受到亲情无处不在。纵观整部电影,冯小刚从平凡入手,水墨写意,影片表现的是市井人家在地震前后的平凡故事,正因为平凡,就像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故事一样,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不经意地看到了亲情的亲切感。誓言留守一辈子的旧砖房,水洗的红番茄,几分钱的棒冰,彩绣图案的书包,不期而遇的母女剪影,这些浓郁的民间染料将人们的骨肉亲情涂上了最纯朴最鲜亮最和谐的养眼色彩。那些看似土里土气的话语中,道出了撞撼人心的哲理。“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再平白不过的言语,只有和李元妮催人泪下的震灾遭遇以及震后三十二年的心理历程联在一起,你才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和它所包含的海一样的深情悔意。</font></p>
<p><br/><font color="#333333" size="4">      《唐山大地震》播出后好评如潮,冯小刚在原创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章节删改,尤其在剧情结尾处大手笔的修改与原创的最终表现手法上出入甚大,冯小刚给这个悲剧的结尾上加了一个“曲笔”,虽然母女尽释前嫌的结局缺乏内涵和深意,但这符合了中国式的完美大团圆。</font></p>
<p><br/><font color="#333333" size="4">       古人有诗云:国破山河在。</font></p>
<p><br/><font color="#333333" size="4">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国人目睹了另一个场面:国在山河破。在国家民族面临灾难和不幸之时,中国文人不会沉默,文人更不应该沉默!先辈屈子,在国难当头之时,哀《国殇》,发《天问》,写《离骚》。先辈杜甫,自己的茅屋早已为秋风所破,却沧桑在怀,向众生传递出文人的旷世之爱。文字不是一切,不是全部,但此时此刻,假如没有文字,我们拿什么去止痛,疗伤,告慰死者安慰生者?拿什么在沦陷的家园里播种谷粒和苹果树?拿什么让每一个受伤没有被击垮的生命去重新聚集起更加强大的力量?仅仅有粮食果腹我们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而精神上的粮食才会让我们看到希望,活得精彩!</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8-1 9:13: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8-8 13:12:3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心痕姐姐,祝秋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7-31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影片没看过,却知道这是一篇好的影评,“国在山河破”一语道出了震后从家园到心灵上的满目疮痍,灾后要怎样止痛,怎样渡过心理上的漫长余震,这确实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7-31 23:41:59 | 只看该作者
唐山人都不看这部电影,在《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海报前,唐山人都是痛心疾首的。这无异于揭开他们的伤疤吧,不明白很多人都想写唐山大地震,不知初衷如何。我的朋友一直想写唐山大地震,写了第一部了,叫人家给抢先了。据说这部片子是根据新加坡的一个华人写的小说改编的。今天我去电影院,几乎每个影厅都播放这个片子,我只看了一部动画片《长江七号保护地球》,因为看过《唐山大地震》,没有选择了,这部《唐山大地震》让冯小刚赚了不少钱,开拍前的植入广告就收回了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31 23:45:2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7-31 23:48:17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写过这部影评,以前论坛的双子就是唐山人,她不看这部电影,她说有个老者每到那个祭日都会疯疯呆呆的,那个老头很可怜,他的亲人在地震中都死去了。愿每一个死去的唐山人灵魂都能获得安息,愿每一个活着的唐山人都能够幸福,平安一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31 23:51:3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8-1 08:58:41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大地震》强大彪悍的片名后,实际上不过是在讲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理余震。影片公映之际,张翎接受了记者的电子邮件采访。在这名加拿大知名华语作家眼中,灾难对人心灵的伤害犹如余震,反复震荡,刻骨铭心,绝非短期可以抚平。“有的时候苦难可以把人打倒,永远让人站不起来。”张翎说,“并不是所有苦难都能成就一个人。它也可以摧毁一个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 9:00:2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8-1 09:22:55 | 只看该作者
<p>灾难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每个人对伤痛的收受能力是不同的。文章从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作为切入,着重阐述了电影对余震的取舍选择,觉得结尾一段还有斟酌的空间。个见,无怪!文章文笔流畅,对比使得叙述清晰。推荐精华欣赏!</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30 20:48 , Processed in 0.01496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