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八达岭长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0:2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叠巘障金阙,雄关锁上京。虎形踞绝壑,龙迹走高城。
风疾阵云乱,地危兵气生。烽烟千载后,犹令客心惊。

千载征战地,客怀思古情。联翩上雉堞,迤逦出危旌。
笳鼓惊魂远,笙箫入耳清。悦来欣盛德【注】,人世偃刀兵。
【注】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12 10:51:31 | 只看该作者
好律!欢迎朋友常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12 14:20:47 | 只看该作者
更喜其一,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12 15:11:26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几句。
这2首,都有拗句。第一首里,有“虎形踞绝壑”拗句;“犹令客心惊”,也是拗,因为“令”字,按平水韵,作“致使”解,平读,如“谁令骑马客京华”然。
第二首里,“千载征战地”,”联翩上雉堞“都是拗。
我想说的是,按照常规写律诗,这些算毛病。然而,假设作者是故意为之,就像黄庭坚,特别喜欢别样的峭拔,而且与题意符合,也无可非议。
拗体律,本来就是近体诗的一个分支。在老杜那里,也有先例。
这2首,都以气势夺人胜,所以红亮起来,以期引起朋友们的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3-12 15:21:08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一句:三仄尾,一般认为出律,但在唐诗里,也偶有所见,如沈佺期的《独不见》,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列为“七律第一”,这个,我们且不管他,先看全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我认为,写作到了一定阶段,势必会考虑“破一下”,就像张中行所说的:兴致不可遏制,来个“游山倒骑驴”。然而,拗与不拗,只需心里有数就是,不能犯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13 08:49:06 | 只看该作者
个亦尤喜其一。关于三仄尾,五言多见,七言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13 09:28:29 | 只看该作者
五言七言是一回事。在拗体律里,不一而足。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怅望千秋一洒泪”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3-13 09:29:32 | 只看该作者
又,黄庭坚被称为“拗体冠军”,不妨浏览一番他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3-13 09:32:30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在律诗的正格以外,还有变体的分支。譬如崔颢的《黄鹤楼》,也被严羽称之为“七律第一”,同时也有人反对,称之为“古风式律诗”,其中的道理,并无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0:47: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柳下版主细心的点评。版主对拗体的详细解析令人受益良深。
对于拗句,一般采取大拗救,小拗不计的办法,不知可否,望兄常指教。

谢谢笃志堂主和又是秋色二兄的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3-13 11:23:55 | 只看该作者
清代翟翚《声调谱拾遗》所举的几种拗句
    1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出句孤平,归字救
     2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出句五连仄,吹字救
     3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出句拗,三平承之(凡下句连用三平声字者,此句必拗,,,,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调;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
     4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三仄起,三平承之
     5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出句拗不救
     6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出句孤平不救
     7秋半百物晦,溪鱼去不来。——出句四连仄不救
     8寺分一派水,僧锁半房山。——颔联出句孤平不救
     9种柳南江边,闭门三四年。——出句三平;对句自救
   按:翟翚所列的拗句,多在起句,与赵执信《声调谱》有不合。翟翚称:“此等句法,唐人间有用者,亦只在起调,他处未尝著也”。但拗句不仅在起句,腹联也有(如8例)。
     清人把近体诗的声律,搞得很细,(今人“拗救说”大概也本源于此)。虽未见“孤平”二字,但“以平平只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王士祯),是一个意思。尽管如此,清人的认知也未必尽同。如王士祯虽有《律诗定体》的文章传讲,寥寥数语,也不肯轻易下定论。因此,唐代近体诗,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至今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3-13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相关联的:
1.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认为不用救。
2.但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可以救。一是对句救,二是本句自救。
3.此外,仄平仄平仄(昔闻洞庭水)、仄仄平仄平(北阙休上书),这样的拗句,想救也没法救。假设”仄平仄平仄“用对句的‘三平承之”,见楼上《声调谱拾遗》,大概从元兢“调声术”得来,也不能涵盖唐诗全貌。
4.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五个仄;”黄鹤一去不复返“,六个仄,属于古风句式,谈不上救。也有说可以救的,总是勉强些,唐人未必这样认为。
所以,孤平必然属于拗句,而拗句未必都称为孤平。该救就救,救不了则不必勉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3-13 15:28:08 | 只看该作者
雄浑大气之什。
首版所评甚为中肯,作些小调整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52:17 | 只看该作者
再聆柳版教益。

谢谢诗酒版主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3-16 15:56:50 | 只看该作者
再赏佳作,提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3-16 17:46:47 | 只看该作者
两首怀古佳作,首版所评中肯,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8:56: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抬爱。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19 23:37 , Processed in 0.03153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