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追求韵脚和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4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008080" size="4">  语言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节奏和韵律的安排上;而节奏和韵律的安排,典型地体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所谓诗的韵律,主要是指押韵。押韵就是选择同韵的字,把它们有规则地安排到诗行中,使同韵成分在诗作中重复出现,从而强化诗歌的节奏,构成同韵相应、回环流畅的韵律美。所谓押韵,就是把韵安放在句末的音节上;处在句末而又押韵的字就是“韵脚”。  <br/><br/>       安排和谐的韵脚,既增强了诗歌回环的韵味,也突出了抑扬的节奏。例如王鸣九的《初恋的记忆》: <br/><br/>       是双桅船上朦胧的星光, <br/>      是海螺壳里细雨的喧响, <br/>      是青皮橄榄留在嘴角儿的汁浆, <br/>      是龙舌兰洁白如雾的清香…… <br/>    <br/>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有四个韵脚??“光”“响”“浆”“香”。韵脚处的四个双音节词语:“星光”(视觉)、“喧响”(听觉)、“汁浆”(味觉)、“清香”(嗅觉)不仅增强了语音上的鲜明的节奏和回环的韵味;而且从语义上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br/><br/>       再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 <br/><br/>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br/>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br/>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br/>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br/><br/>       这首歌词的韵脚是“来”“采”“概”“埃”“外”等,构成跌宕往复的韵味;配合着“从雪山”??“向东海”,“从远古”??“向未来”,时空纵横交织的意境渲染,抒发出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之情。 <br/><br/>       臧克家在《精练?大体整齐?押韵》中说: <br/><br/>       押韵却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调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比较长的诗里没有韵的话,容易引起一种疲劳感,读者心理上得不到预期的一个落脚处。同一韵脚的诗句,可以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形式到内容可以得统一与和谐。 <br/><br/>       押韵有助于诗情的抒发,进而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有时为了押韵,不得不改变处在韵脚上的某些词语的结构,例如: <br/><br/>    我失骄杨君失柳, <br/>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br/>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br/><br/>    万只喇叭齐奏,雷霆喑哑, <br/>    吹起六亿人民有如奔腾万马。 <br/>    (郭沫若《百花齐放?牵牛花》)  <br/><br/>    他帮着我,我帮着他, <br/>    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 <br/>    (评剧《刘巧儿》) <br/><br/>       为使韵律和谐,把“九重霄”改为“重霄九”;把“万马奔腾”倒装成“奔腾万马”;把“成家立业”改为“立业成家”,都是为了适应韵律的要求。不过,这种对韵律的适应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不顾内容,只是片面地追求押韵,以致影响了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就是“以韵害意”,殊不可取。例如,有一首题为《思念》的短诗,结尾一节写道:“亲爱的,每当想起了你,我便感到寞寂。”为了押韵,把“寂寞”硬改成“寞寂”,破坏了词语的结构,读来也拗口。 <br/><br/>       再如,一首写海外华侨爱国情怀的短诗《长城,在他心上耸立》:开头写道: <br/>        <br/>         车轮轻唱:中华、中华、中华…… <br/>        这声音在心头响了四十年, <br/>        响皱了脸,想白了发, <br/>        终于在今天呵, <br/>        他驱车来到八达…… <br/><br/>       为了押韵,作者将“八达岭”这个专用地名的“岭”字随意省略,使读者不知所云。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协韵就把“黑龙江”“长白山”“吐鲁番”“张家界”“子牙河”这些地名,随意简缩为“黑龙”“长白”“吐鲁”“张家”“子牙”等。 <br/><br/>       押韵的诗文或句群,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吟诵,利于记忆。因此,民间的谚语、谜语等,很多都是押韵的。例如: <br/><br/>    谚语?? <br/>    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 <br/>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br/>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r/>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br/>    救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br/>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br/>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br/>    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 <br/>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br/>    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等。 <br/><br/>    谜语?? <br/>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 <br/>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等。 <br/><br/>       押韵产生的韵脚,听觉上悦耳舒坦,便于吟诵,利于记忆。记得冰心老人曾讲:和外孙女游戏时,故意把一首童谣读错:“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敲鼓奶奶说……”四岁的外孙女立即纠正说:“外婆,错了!应该是‘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敲鼓奶奶唱……’。” <br/><br/>       尽管小孩子第一次接触这首童谣,也根本不懂得押韵原理,但却可以敏锐地发现并纠偏。可见押韵在汉语语用中的约定俗成了。 </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1-26 20:52: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19 02:35 , Processed in 0.02124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