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刘兆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事No.9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05:12 | 只看该作者
《诗的核心和诗人修养的重心是“境界”》
刘兆彬

        “境界”这个词目前已经有点陈旧了,但因为事涉本质,现在还不过时。大体来说,我观察诗苑几个月的结论是:大多数诗人的修养重心没有放在“境界”上,这一现状影响了诗的发展。

        “自有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写作要求,凡是读过《人间词话》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什么是“自有境界”?透彻理解的未必很多。这里需要从他的原文说起。王氏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很明白的说法了,即“真景物、真感情”是“有境界”的两个指标,它指明的是“景物”和“喜怒哀乐”及其所思所想必须是自己真切体验、发现的东西,抄袭来的不算,凡是来自古诗词的东西,也必须是当前思想情感表达的一个部分。如他说:“‘西风吹渭水,落日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这就是说,古人的词句,并不是抄来就有用的,只有它们内在地属于当前真实思想情感的表现时,才会有用。像温飞卿那样堆积好词,在王国维看来不过是镶嵌的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因为洞穿了这一点,王国维反对“莺偷百鸟声”的创作,主张“于意境上努力”,并在《文学小言》中明确说:“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东坡乎!”意思很明确,他觉得宋以后就是这个叫苏东坡的先生“有境界”,别人呢?他觉得没有。区别就在于:苏轼写了“真景物、真情感”而别的人很少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事还复杂些。什么叫“真景物”?就是“不隔”。情、景皆有“隔”与“不隔”之分,“隔”“不隔”的区别实际上在一个“真”字,有真切的情感和体验,自然“不隔”,自己没有这样的感受,即便从古诗中“借来”,也还是“隔”。它必须从“自心”、“自性”中出,才会做到这一点。他有一段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说的很不清楚??缺乏质与量的明确规定,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真”才是其标准。王氏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一自胸中出,是要从自己的“人生境界”中生发出来。所以,“人生境界”才是诗词修养的关键,它表明诗人要对人生、世界等有真正深刻的思考,否则是不会有什么好诗的??没有胸襟、没有境界,硬学表面样子,其实是没有益处的,高明的读者很容易窥破那些表面华丽、内容空虚的东西,所以王国维有一个“警告”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问题出在胸襟上,而不是在词句上。

        对王国维的“境界”说,很少有人指出下面一点:“境界”说意味着诗词植根于诗人的“胸襟”,修养胸襟是首要的任务。“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就是在这个意思上说的。但是诗人、词人们往往把更多的力气集中在修辞方面,很少努力从思想胸襟方面来打造自己,胸中无“境界”,就只能掇拾古人的残羹冷炙了。其实这是没有用处的,满眼古词、雅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真切关系,徒见虚假,十分无益。很久很久以前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其实就是对思想境界的要求。“诗”是“人生境界”的表现,心里没有真境界,当然也就无从表现。杜甫肚子里装的思想、情感、现象自有一套,写出的诗自然也不一样。苏轼的诗有深度,那是因为他学问大,对世界有独到的看法。肚里没有,是装不出来的。

        我们说诗词要“自有境界”,应该极端注意这个“自有”,就是真正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这就需要自己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11-7 14:55:22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真是有心人!在下愿从先生学之。您这方面的文字结集了吗?可否赐我一卷?
顺颂先生清秋安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59:50 | 只看该作者
回不忮不求兄:我学诗只有四个月,以前很少思考这方面的事l相关文字很少。以后可能会攒一本小书。

内容来自[手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 21楼(不忮不求) 的帖子

不忮不求:先生真是有心人!在下愿从先生学之。您这方面的文字结集了吗?可否赐我一卷?
顺颂先生清秋安泰! (2012-11-07 14:55)
上段补全,供一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0:09:27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梦事No.8”之后》
刘兆彬

        刚写了一首题为《梦事No.8》的拗体律诗,如下:

               那次春天花正开,那时游子正徘徊。那时历下读书卷,那次窗前看刺槐。
               那次有忙也有暇,那时多乐亦多哀。一年一日一时尽,忧乐悲欢不复回。

        在这里,想再谈谈诗歌“内容”的问题。王国维说诗词要“自有境界”,就是有一个独特的“内容”。这个内容的独特性,可以体现在情、理、事、态的任何一个方面,要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质”,如果情、理、事、态都是前人谈过的,后来的诗歌不过是作了一种新的镶嵌,意思就不大了。

       但是有些诗,要写千古以来人人都可能有的人生体验,即,它具有一般性,岂不是总也难脱古人的窠臼吗?其实不然。同样是“感怀”,它是人类的一般情感,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还有其特殊性,并不完全相同。

         《梦事No.8》是感叹时光流逝的诗。一般地说,这样的诗绝不会是全新的,因为古人吟诵了无数次??感叹时光流逝是古往今来都可能有的情感。但是,尽管它不可能是全新的,它却可以是“特殊的”??特殊的时间、地点、景物、事件,使“这一次”“时光流逝的感叹”具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具有了“新质”,这样,它就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谓的“这一个”,这是我所期望的……

        这首诗是一首“拗体”律诗,但是在“律诗”中,却是“奇怪”的东西,因为出句、对句没有避讳重复的字词。根据我的观察,“那次”、“那时”之类的反复、重字,是很多人觉得不好的,尤其是在律诗中,人们避免这种写法。但是,这样的句式可以在《诗经》、乐府诗或可找到。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再如“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等,出句和对句有重叠的字……

        我觉得,用“那次”、“那时”反复,写出过往,最后以感叹结束,颇能合乎现代人失落感体验形式??多少具有一些荒诞意味,所以,也就这么写了。在我看来,较好地表现了内容,就可以算文学,如果它还合乎“拗体”律诗的格式,也就算是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0:57:44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元剧之文章”对语言功能的洞见》
刘兆彬

        在文学中,语言是构建世界影像的唯一手段,语言及其所建构的世界内容之间的统一关系,在语言哲学兴盛的今天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诗人们仍旧沉浸在用过去的语言来建构过去世界的活动中,经常置当下真实的世界于不顾,令人感觉颇为遗憾。有趣的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在考察元杂剧的时候,发现了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并将语言问题与境界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说,他也发现了语言及其所构建的世界(境界)的统一关系,这是很了不起的。

        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提出了以下问题:

        (1)元杂曲的“自然”,“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这个(1),是说“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自得的“意境”。这就是:

        (2)元杂剧“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

       这个(1)自然、(2)有意境是怎么来的?王国维作了分析,认为在于“文章”。所列原因有几点:第一,“话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第二,有的曲词“令人忘其为曲,”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这两点,均可归之于语言的运用。所以有:

        (3)新语言之运用。”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语言,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其写景抒情述事之美,所负于此者,实不少也。“

        最后,王国维将问题归结到因为元曲“自然”,所以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他主张”本色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历来反对使用昔人捏得熟烂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洞见,可惜真正关注这样的洞见的诗人实在少之又少。说到底,”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用什么样的语言就能揭示什么样的存在,只有当时语言才能揭示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情感,一言以蔽之??当时的世界。

        是的,语言与其世界是彻底统一的,这是鄙人主张诗歌力戒陈言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08:43:39 | 只看该作者
《说说“三平脚”和“三仄脚”》
刘兆彬

        网友娄季初作五律《题著名画家娄可成〈雨后新竹〉图》,有句云:“文墨奔驰情。”人云“奔驰情”为“三平尾”。娄云:“是的,大大的错误。就得改。”于是改为“骋驰情”,

        这事算“错误”吗?不算。像“三平尾”、“三仄尾”,只是古代诗人们为求节奏的和谐而尽量避免的问题,但这一要求还算不上“规律”或“法则”,古代诗人们也经常突破这一要求。因此从性质上说,这不算“错误”,只是“不太理想”而已。刘某人作《壬辰岁八月十八,钱塘潮直扑浙江萧山美女坝,各国冲浪选手挺立潮头(二首)》云:“水漫钱塘美女坝,涛声拍遍弄潮儿。情深难耐相思苦,故驾轻舟不计危。”“击水弄潮逐水流,招来美女二回头。钱江公主凡心动,坞里渔郎辗转求。”当时就知“美女坝”是“三仄尾”,但这不是错误,只是“变通”,像“美女坝”这样的专名,要避免“三仄尾”就不能写了,所以这里出现三仄尾“有理”??造某些死板格律观念的反“有理”,所谓反经合道是也。

        所以,鄙人对“奔驰情”“三平尾”错误说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三平尾’算‘错误’?”并举了下面的例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然后我给出了结论说:其实“三平尾”和“三仄尾”不算“错误”,只是“入古句式”,律诗中并不缺这样的例子……

         随后,刘某人还针对此写了《诗事21th》和《诗事22th》两首诗:

        论诗救了三平脚,谈艺常捧境界先。识得文章辩证法,呼杯亦唤汝来前!
        初云救了三平脚,缀句恰逢三仄声。若说吟诗须合道,知常达变重真情。

         这事需要进一步说明一下,以免造成误会。我的意见是:“三平脚”和“三仄尾”都是不理想的,但不算“错误”。在一些情况下,三平三仄是不得不用的,如“辩证法”,“社会主义”都是仄声,三仄或四仄,想不用都不行,因为不用就无法写了!古诗在这方面的处理是灵活的,譬如有些古诗故意用之三平尾和三仄尾,在此不须多举例。我说“救了三平脚”,只是说:我区分了它是“错误”或“不理想”,主张“三平尾”和“三仄尾”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而不算“错误”,其实,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权衡”和“辩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08:43:49 | 只看该作者
《说说丁芒所谓“中间体”的问题》 刘兆彬

           丁芒先生序赵辉诗文集《诗香似檀》的文章《在思索中前进》一文提出了诗歌内容的更新和“中间体”的问题。他的主要思考是对的??诗质的当代化和内容的真正更新是诗歌发展的关键,这一点我在中华国风文学论坛上说过多次。

            “中间体”论述不够。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个“中介环节”,“体”之“变”,先出现“中间体”,这也是对的,但丁本文谈“中间体”的话太空洞,缺乏对具体原则和规范的思考,没有好好考虑怎么“渐变”的问题。譬如说,如果“中间体”是要“押韵”而放宽平仄,是向《诗经》的体式靠拢,那么,还要不要对仗?还要不要“粘”?换个说法,“中间体”如何对待押韵、黏对、平仄等问题,这些要有较为清楚的考虑,在实践上才会是“可行的”,只有大方向还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11-15 17:50:1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诗歌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诗人可以选择许多体裁形式表达,不必拘泥于格律诗,如果特别喜爱格律,那就必须爱惜她,如果怕束缚,爱古体可以学习李白。无论是个人抒怀还是服务社会,可供选择的诗体非常多,不要把格律诗也“转基因”。保持多样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8: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 28楼(笃志堂主) 的帖子

笃志堂主:诗歌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诗歌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诗人可以选择许多体裁形式表达,不必拘泥于格律诗,如果特别喜爱格律,那就必须爱惜她,如果怕束缚,爱古体可以学习李白。无论是个人抒怀还是服务社会,可供选择的诗体非常多,不要把格律诗也“转基因”。保持多样性吧。 (2012-11-15 17:50)
作律诗,当然要格律,否则是另体,我并没有这样的主张。
我指出的是时下很多人不知格律的常规和变化,现在很多人言之凿凿的“格律”观念,根本不符合唐代律诗的实际情况,王力那本《诗词格律》中,有些观点就不符合唐诗的事实。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不讲格律也会有好诗,但律诗要讲格律,这一点是无问题的!只是今人因为受某些格律观念的影响,大多不看古代律诗的事实,一方面不知古人如何变化,另一方面又拿不符合律诗事实的格律观念当教条,这是时人之短处。为避免把格律看死板了,因此我提醒撇开《诗词格律》之类的教材,自己去研究古代律诗的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公子白 该用户已被删除
31#
发表于 2012-11-15 19:10: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1: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 30楼(公子白) 的帖子

公子白:古体诗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分明是语言的精华,继承都还来不及,又何能言及“变”?白话文才有几年的历史,新诗的走向都还未确定,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又要将古体诗改了革?

楼主之观点,真是不敢苟同。 (2012-11-15 19:10)
古代语言可用,只在自有境界时,前面说过了。自己没有新感情新思想,王国维说过了:“古人亦不为我用”。
我还没有提到古体诗“改革”,只是提到古诗的真样子??都是写当时世界的,因此用到当时语言。这只是“内容更新”的问题,不涉及形式的改变。
白话文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是一个真实情感世界和思想世界的载体。与古文比,元曲用当时“俗语”、明清小说更是“白话小说”了,新文体加新语言,揭示了一个新境界。其实《楚辞》、《内典》,早已用“本色语”。《书经》、《诗经》又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本色语”?
古诗语言,想“继承”的尽可以“继承”,什么“采菊东篱下”、“酒入愁肠”、红墙绿柳、游女伊人……尽可以搬来搬去,只要喜欢在远古的梦中即可……不过有一点,诗歌史只留下自有内容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1:36:14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公子白网友可以不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公子白 该用户已被删除
34#
发表于 2012-11-16 19:43: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9:47:33 | 只看该作者
回楼上:
你可以按你想的做,我说的是“自有境界”即诗的内容更新问题,也就是人是否“自有”情思的问题,是否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的问题,这个世界在文学中只能由语词建构起来。到处旧词、只能集聚一个古人的精神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1:53:45 | 只看该作者


《写在“诗事No.25之后的话》
刘兆彬

        刚刚写了一首题为《诗事25th》的诗说:

              论文独赏俗言语,试问谁为天下先?
              思想高人人不及,静安王氏有遗篇。

        这是写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对元曲使用“俗语”的发现的,在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时语”与“时人”精神世界的统一关系,这对文学来说是极为根本的。韩愈等人讲“惟陈言之务去”,实际上仅仅是表面上“去”陈言,目的却是为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清理地基。

       “俗语”、“时言”天生是日常语言,优点在于记录着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当下的情思,缺点却是缺少提炼,诗意不够,所以,不断纯化和提炼是一个需要大力进行的工作,这是袭用旧语词不能替代的、必须面对的工作。不做这一艰难的工作,诗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真内容,就难以渗透到诗歌当中来。这样,就只能沿袭旧语陈词,连带着把一个古人创造的世界搬来搬去,对于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来说,这是可悲的……

        诗歌的形式再旧都无所谓,但是思想情感内容必须出自诗人当下的精神世界深处,我在中华国风文学论坛曾经一直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我强调的不是表面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是内容方面的“换血”??换当代诗人自己的血(思想情感),以取代不断拿古代诗人的情思反复咀嚼的做法……

        我还作得一首题为《诗事28th》的诗说:

               论道能言一二三,吟诗气盛自沉酣。
               狂歌啸傲江湖上,未遇知音不可堪。

        “气”其实就是思想情感。曹丕说“文以气为主”的时候,王国维说“境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强调这个思想情感,它就是人生境界的一部分,也是诗歌境界的本源。王国维讲“自有境界”,无非就是说:要在情感上有自己的真感受,思想上有自己的真见解。举一个例子来说,白居易写“老子”时就有独到的见解。其《读老子》诗云: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这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矛盾有独到的发现,可以叫做“自有境界”,这样就“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鄙人说诗人的修养中心是“境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6 17:23 , Processed in 0.02852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