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柳下惠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感想(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 叶风吹雨 的帖子

叶风吹雨:先生们均有高见,赏学! (2014-01-25 13:58) 
谢谢先生光临,春节在即,祝愿阖家欢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 商树华 的帖子

商树华:多学多练,熟能生巧。聆听各位老师们的高见,向大家问好! (2014-01-25 20:54) 
谢谢您的光临,春节在即,祝愿阖家欢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23:19 | 只看该作者
老杜云:“转益多师是汝师”。信然。
《随园诗话》又载:“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山上一樵夫,海船一舵工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
——古诗浩如烟海,虽则可挑挑拣拣,但泛读也实属必要,为的是开阔眼界,博采众长,之后,才能逐步形成个人独到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09:03:41 | 只看该作者
曾读《文镜秘府论》,摘一段僧皎然的“削其俗巧”
“必不得已,削其俗巧”(《文镜秘府论》
.
南卷),是什么意思?皎然在《诗议》中说:“律家之流,拘于多忌,失于自然。吾常所病也”——显然,他认为“俗巧”是作诗的毛病。所谓“俗巧”,就是“意熟语旧,但见诗皮,淡而无味”。进一层说,就是在意思和用词上重复他人,与他人相类,了无新意。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皎然说,
苦思是精心结构的过程;天真是自然天成的结果。
二者虽有矛盾,但精思是前提,是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然后力求达到天真。即是说,写成以后,看起来天真自然,好像没有经过精细构思,没有苦思的痕迹。皎然举出了《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看上去很容易得手,而实际上却是经过了苦思。也可能脱口而出,属于妙手偶得,依然是天真自然,韵味隽永。因此,力求做到脱出窠臼,情辞两美,才是作诗的要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09:13:17 | 只看该作者
与上条相关联的,还有金圣叹的观点:唐诗所以好,在于“思厚力大”(见《选批唐才子诗》)。
      我的理解是:读唐诗不能单从字面敷衍而过,如同认识一个人,应多方面深入认识,特别要了解诗人的学知境遇,乃至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才能获得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定是全部。
      所谓“思厚”,其一是,经历越多越有利于写作;其二,知识积累越多、越能增加内容的含金量(这点最要紧)。
      再是“力大”,讲求的是火候臻于化境,看似并未着力,而能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此点最难。古人说:“已雕已琢,复归于璞”。
       宋.沈存中《梦溪笔谈》说:“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力为之。”然而针对炼字炼意,又说:“若字字皆无瑕可指,语音亦流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者,,,,譬如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难医也”——话是有点刻薄,但若知信手而成、熟滑无味,自当引以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2-10 08:44:05 | 只看该作者
柳兄辛苦了,这些文字意义重大,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2-12 12:28:49 | 只看该作者
登堂者尙古,观望者从新。
学诗者,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理解首版的用心良苦。
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平水”及“词林正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08: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 不忮不求 的帖子

不忮不求:登堂者尙古,观望者从新。
学诗者,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理解首版的用心良苦。
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平水”及“词林正韵”,呵呵。 (2014-02-12 12:28) 
谢谢您的光临,有礼,问好。我也是习惯用《诗韵合璧》、《词林正韵》。只是偶尔,也试下新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08: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 笃志堂主 的帖子

笃志堂主:柳兄辛苦了,这些文字意义重大,好。 (2014-02-10 08:44) 
谢谢老朋友,共同努力,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2-20 12:00:41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版主的见解。而今很多人肆意修改诗律,美其名曰自度,真是笑掉大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4-2-22 16:51:19 | 只看该作者
诗词的真正工夫在于艺术层面,而用韵说到底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诗词写得好不好,应该不在于用什么韵,而在于知识的积淀和联想的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9:38:56 | 只看该作者
律诗要处处打得通,又要处处跳得起。草蛇灰线,生龙活虎,两般能事,当以一手兼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打得通,最要紧,也是起码要做到的,从成句、到意思贯通,似断非断,转折提顿,跌宕有致。作诗的麻烦,也在于此关难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9:57:48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多处强调一个“真”字

即是说,写诗要用真情,不可敷衍了事。真情,是不能回避的,暗示的方法,自然最好,然则,并非轻描淡写、一划而过之。所以还得归结于“真”。有些朋友,习惯使用众所周知的套话、流行语,结果减弱了诗意的表达。方法是,把这样的词语,经过几番转换,毫不吝惜地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0:11:47 | 只看该作者
刘熙载《艺概.诗概》238则,提到“诗眼”,且不谈一篇之眼,只谈“一句之眼”。所谓“炼字”即是。用行家话说:诗眼,即提醒处,在于认取其扼要处。
老杜句:"燕子受风斜"的”受“字,它字不能替代,最贴切,就是”句中之眼“,东坡对此大加赞赏。再是王安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这个道理。据宋范温《潜溪诗眼》称,王安石写诗到此,转换十几次,才敲定”绿“。由此可见,诗家用心良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0:13:02 | 只看该作者
炼字功夫,是读诗写诗的紧要处。前提必是多读、多琢磨,下笔才能体会妙之所以妙。
刘熙载《艺概.诗概》里,特别强调:”往活处炼,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显然是说读与写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二是会用。而读到好处、竟不以为是;或下笔敷衍了事、竟以为是。才导致不得其门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0:07:09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先生的词境说,最紧要的一点,是谈“隔与不隔”。


浮词堆垛,情不入境、或欲进又止是为隔。

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1.掩盖真情,以虚替实,所以读之浮皮潦草、味同嚼蜡。2.语言不到火候,有真情却词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是大病难治;后者虽则毛糙,却有进境的可能。知道了诗词的“隔与不隔”,实际也就弄懂了门外和门内的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1:01: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用典。《随园诗话》言:“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添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学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用典不是病,而知道如何去用,堆垛无味才是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1:12:15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用情。没有情思,不成诗词。
《随园诗话》言:“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个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做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也。”——虽然不完全是,但让我们知道,诗的语言,首先是真诚、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09:59:34 | 只看该作者
日常生活中提取诗意,无关味之深浅,诗份内事也。
《随园诗话》言:“诗人爱管闲事,越没要紧则越佳,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也。诗云:‘笑问牛郎与织女,是谁先过鹊桥来?’;又:‘飞入画楼花几点,不知杨柳在谁家?’”——不一定非要所谓重大题材,有固然可,无亦可。甚至说,善于写身边琐事,更需要才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4-3-17 21:33:26 | 只看该作者
資料轉載:
[ 陈毅,四川人,前副总理。其诗有〝千载唐音听粤腔〞一句.此诗句显示出这位文学修养较高的高官,认识到粵語广州音的古雅和源远流长。]

要認識古韻平仄,就要認識多點[唐音],就知道為什麼格律好聽之處,為什麼三平三仄......要忌,
才可以深入了解古韻平仄之妙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9-7 10:28 , Processed in 0.03241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