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4|回复: 0

[诗话] 【转】王国维先生的“以物观物”作者:诗僧一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2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王国维先生的“以物观物”作者:诗僧一游

      《人间词话》 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然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此点或许深奥、不易理解。就算是“以物观物”,能够成立,又如何“观”呢?我想,应该是“物”先入诗家之眼,而后方能形之于笔端,还是“人观”,而非“物观”。譬如,陶潜的“悠然”,已经有了“我”,甚至诗人的神态,也历历在目,怎么能说“以物观物”、“无我之境”呢?同样,“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句,往下看是:“怀归人自急,物志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嗟。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应该说由观景物而入情思,其前后的有机组合,怎么割裂得开呢?因此说,所有的古诗,都属于“有我之境”;反之,“无我之境”,几乎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单纯的写景诗,从来都不入品,遑论其“无我之境”乎?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庶几可并解之。
      譬如,与单纯的风景诗相比,绘画、摄影也可以成为卓越的艺术品,其与艺术家的素养、灵感、情绪,以及对景物色彩的敏感、选取的角度和时机等技巧相关联,人在景外,意在画内,还是“有我”。由此,假设把“无我”,改成“全神贯注于物与我的交融,置于忘我的状态”,也许可通。
      此外,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老子的“以物观物”的认识方法是心之睿智与耳目之聪明并重,并没有忽视耳目之经验。所谓的正反两观,是说认识事物不要只是单单从一方面来认识,而要从各个方面,主要是正反两方面去观察。这与老子的辩证有相通之处,并且老子于观之外还要加上非凡的想象力,以寻求万物的相通之理。
      ——如此看来,王国维先生的“以物观物”,似乎太简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3-29 03:38 , Processed in 0.03366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